案例研究的方法论
来源:科研管理
作者:孙海法,刘运国,方琳
2001年初,成思危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讨会”上做了“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的报告,指出案例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必要环节,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利工具,并指出单纯依靠统计数据进行决策十分危险,而案例研究可以弥补统计的不足。该报告还认为,近年来的很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大量的管理实践和案例研究。
我们浏览和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网94年以来的320余篇案例研究文章后发现,1994年和1995年每年发表的案例研究文章没有超过10篇,1996年至1998年每年发表的案例研究文章在20篇左右,1999年和2000年上升至40余篇,近两年增至70余篇,可见案例研究文章的数量在明显地逐年增长。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规范的、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比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没有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由于研究者缺少案例研究方法的训练,许多案例研究出现如下问题:在案例选择方面,选择单一案例进行研究的居多,缺少多个案例的交叉分析和比较分析,从而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数据搜集方面,满足于对表层数据、公开数据的搜集,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因而往往未能了解到案例事件背后的动因和机制;在数据分析方面,多是依赖直觉和判断对数据进行主观的和就事论事的分析,缺乏客观的、结构性的分析;在研究结论方面,停留在对案例本身现象的分析,或只得出经验性的、零散的观点,缺乏对内在规律的挖掘和升华,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在报告写作方面,格式随意性较大,往往根据作者的主观需要选取素材的片段,未能全面和客观地陈述事实,事实与结论也缺少清晰的区分和紧密的逻辑联系。现有案例研究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研究的质量。针对案例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介绍案例研究法的要点,希望能为研究者规范、科学地运用案例研究法提供帮助。
案例研究方法(case study method)与实验、问卷调研等并列为主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控制环境条件,通过引起自变量的变化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建立变量间的关系。问卷研究法是让被调查者就某些有限定的问题做出回答,主要反映的是被调查者的看法。问卷研究法偏重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程度的测量,或在某一时间截面构建变量间的量化关系。问卷法的逻辑是所调查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案例研究法是对现实中某一复杂的和具体的现象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与实验法的最大区别是对所研究现象的背景不予控制,也不干预现象的变化进程。另外,案例研究法通过所选择的一个或几个案例来说明问题,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事件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案例研究法所得出的结论不依赖于抽样原理。
根据Robert Yin和其他案例研究法的资深学者的观点,案例研究适合回答“怎么回事”和“为什么”的问题。案例研究作为经验性的研究,通过搜集事物的客观资料.并用归纳或解释的方式得到知识,研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者本身的能力。根据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案例研究分为描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描述性案例研究主要是对人、事件或情景的概况做出准确的描述,教学案例主要是描述性的案例。解释性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现象或研究的发现进行归纳,并最终做出结论。解释性案例研究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在评价性案例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的案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探索性案例研究尝试寻找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
2.1理论对案例研究的重要性
案例研究与其它研究方法一样需要理论指导。通常的一个误解是案例研究就是反映实际的现象,不需要理论的指导。我所指导的一个MBA论文是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选取了同一行业中两家美国企业和一家国企,研究主要关注绩效反馈的方式是如何受到文化的影响。开始的时候,研究者只是凭经验去收集反馈的表格,了解反馈的主体、时机等表面现象,缺乏指导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深入地研究了反馈对双方的地位关系、反馈的目的定向,以及反馈者所处环境的影响,就使案例研究的“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变得很清晰。
由于案例研究采用“分析性概括”,而非“统计性概括”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更多地依赖于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的分析。在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建立两种具有竞争性的理论假设,分析所得材料对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的支持程度,或者将案例材料分析所得的范型与理论假设的范型进行比较,那些受到案例材料支持的理论假设或范型代表了研究的发现。因此,理论是研究的目的,同时又指导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通过范型的匹配,还可以检验由案例分析得到的理论或结论有效性。
案例研究也需要研究者有一个研究的主张。研究者的主张可以来自现存的理论或假设,比如:“建立信息技术系统要进行组织的重构”就是一个研究的主张。探索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主张可能不是很明确,实证性案例研究则要求研究者提出明确的主张。实证性案例研究用来发展理论的一种方法是提出一个正面的主张,或者同时还提出一个对立的主张,然后用数据和证据对主张进行论证,这种方法有助子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研究的主张可以是一个命题、假设,也可以是一个范型。
2.2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
有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是非抽样的研究,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应使用非概率的抽样方法,包括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两种方法。在案例研究中。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通常是结合使用的。目的抽样与案例研究的目的有关,理论抽样则与案例研究的理论倾向有关。案例选择的标准与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有关,它确定了什么样的属性能为案例研究带来有意义的数据。定义案例的边界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现象不能被清楚地划出其边界.或这个现象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不存在一个界限的话,这个现象就不可能称作案例。
案例研究可以使用一个案例(single case),也可以包含多个案例(multiple cases)[6]。单个案例研究可以用作确认或挑战一个理论,也可以用作提出一个独特的或极端的案例。多案例研究的特点在于它包括了两个分析阶段———案例内分析(within-ease analysis)和跨案例(cross-case analy-sis)分析。前者是把每一个案例看成独立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案例进行统一的抽象和归纳,进而得出更精辟的描述和更有力的解释。
单个个案通常能说明某方面的问题,但用来搭建知识结构的框架是远远不够的。多案例研究法能使案例研究更全面、更有说服力,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比如多个案例可以同时指向一个证据,或为相互的结论提供支持。如下图所示,在一个5-7个个案的多案例研究中,先要选取情况相似的2-3个个案来验证一个理论,还要选择另一些个案验证其它待验理论。如果这些个案的结果互相矛盾,则需要增加个案辅助检验。
Yin又进一步地把单个案例和多个案例分为全面的案例和内嵌的案例,这样就产生了四种案例研究的组合。一个全面的研究只有一个主要的研究单位,而一个内嵌的案例研究除了一个主要的研究单位以外还包括一些子单位。比如:在一次组织管理的研究当中,某个组织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单位,其下的部门就可以被看作是子单位。多案例的研究还能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如下图所示,在一个5~7个个案的多案例研究中,先要选取情况相似的2~3个个案来验评一个理论,还要选择另一些个案验证其它待验理论。如果这些个案的结果互相矛盾,则需要增加个案辅助检验。
选择单案例还是多案例与研究的性质有关,在以下情况下可以选用单案例。①所用的单案例已经能够说明研究的问题或支持研究的构念有效性。例如,有一位美国学者研究“组织变革”课题,当时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都集中在变革的阻力,而这位研究者的观点是变革的推行过程有重要的作用。他选了一个拥护变革的组织作为案例研究的单位。这个组织的变革失败了,这种失败显然不能归结为改革的阻力。这一个案例使他能够研究变革推行过程造成变革失败的原因。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组织变革研究的发展。②极端的、独特的和稀有的案例。曾有研究者采用临床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专制管理的组织中高层领导人的个性对组织文化的影响,例如,领导人的自大狂会使组织呈现浮夸的文化特征。这种极为不正常的组织案例具有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可采用单案例说明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单案例研究能够保证案例研究的深度,并能更好地了解案例的背景。但是,Eisenhardt极力推祟多案例研究,她认为多案例研究能通过案例的重复支持研究的结论,从而提高研究的效度。她认为,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对案例背景了解的程度不是由案例的个数次定,而是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所决定。另外,她还认为,多案例的研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反映案例的不同方面,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理论。多案例的研究使案例研究成为一种更严格的、更科学的、更加具有理论验证能力的研究方法。
2.3案例资料收集的要点
常用的数据搜集方法包括文件法、档案记录法、访谈法、直接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和人工制品法。我们已经另文总结了数据收集的方法,这里主要谈资料收集的要点。根据Robert Yin的观点,资料收集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使用多证据来源。虽然使用多证据己成为各种研究提高研究效度的追求,案例研究法较实验法、问卷法有更多的使用多证据来源的机会。案例研究可以包括对关键人物的访谈、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和记录、甚至在某个研究阶段让人们回答问卷。使用多证据收集资料包括多资料来源、多收集形式以及多学科和多理论视角。因为案例研究法是在现实的情景中对事件进行比较直接的研究,这种方法收集资料的形式比实验法和单纯的问卷法更灵活多样,这是案例研究的一个强项。
第二个要点是对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建立案例研究的资料库。案例研究资料库包括案例研究的笔记,研究中访谈、观察或文件分析的结果;与案例研究相关的收集到的文件;由调查问卷、观察记录、统计等途经形成的量化的表格;以及对研究问题的调研生成的文字叙述和描述材料等。我们的MBA学生做案例研究论文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缺少系统的收集资料的计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他们通常用零散的资料来拼凑论文。案例研究收集到的资料要精心地分类和编码,便于研究者及有关人员对资料的提取和分析。
第三个要点是用案例资料建立证据链。案例研究是用确凿的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考证、得出结论。有的案例研究者把案例研究的证据比照刑法证据是非常有道理的。与刑法证据一样,案例的证据也要强调现场性、原始性。案例研究者在引用证据时要清楚地说明证据的来源和程序,证据收集的场景和时间。案例的资料要把研究的问题和结论逻辑地连接起来。
2.4案例资料分析的方法
每项案例调研应由一个总的分析策略开始,即分析什么,为什么分析。在分析策略的指导下有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类型匹配和时间序列。类型匹配可以分三步:一是在案例资料分析前建立一个对变量间关系的理论预测模型或类型;二是由资料的分析建立一个经验性或实证性的类型;三是将经验性的类型与理论预测类型进行比较。理论预测类型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竞争性类型,某个预测类型得到资料的支持,其它得不到资料支持的类型就要放弃。理论预测类型可以是关于几个事件结果或因变量的假设,也可以是几个不同的自变量引起某个因变量或结果的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竞争性和排他性。
时间序列分析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相关事件进行跟踪,描述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分析事件变化的原因。时间序列分析的关键是确定具体的历时追踪的指标、时间跨度,得到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框架。时间序列的模式可以是单维单调的,即一个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一个因变量相应的单一方向的变化;也可以是多维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即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的关系,出于自变量的先后出现引起因变量变化趋势的改变。时间序列分析要特别注意区分随机波动和有因果性的波动,一个解决的方案是保证足够的时间跨度,沿着时间维度对事件的变化模式进行多次重复观察。
资料的分析常常被认为是与资料搜集同步进行,前期的资料搜集和资料分析会产生一些初步的发现和一些临时的假设,这些初步的分析可以指导下一阶段的资料搜集。资料分析包括检查、分类、制表,或者对证据重组从而印证研究者的主张。对案例研究收集到的资料,要尽可能地制成图或表。有的研究者认为,案例研究不是进行精细的量化分析,资料分析需要依赖于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性主张。案例研究必须有一个总体的资料数据分析策略,用来确定对什么资料,用什么方法,为何以及如何进行分析。案例研究呈现的结果最好能一目了然地比较经验性类型和理论预测性类型。
2.5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点
研究报告是案例研究的成果。案例报告要实现研究的目的,反映研究的贡献。案例研究报告要有清晰的主题。案例研究报告的写作要面向读者群,案例研究的主要读者群可以是同行专家、学术评定委员会、政策制订者或研究的资助机构。案例报告的写作形式要兼顾读者的需要和阅读特点,例如,专业学术工作者对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会有特别的要求。当然,照顾到读者群的特点并不能牺牲研究的科学性。
案例研究的报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结构。最典型的是线性分析结构。这种结构与实验报告和问卷研究的论文十分相似,首先要说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然后继以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和程序、研究的执行过程和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数据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结果的解释和总结、研究的评述、参考文献、注释和附件等。这种结构适合学术论文。
较通俗的一种案例写作安排是按案例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展开。首先交待案例发生的背景、案例中事件发生的起源、过程和结尾。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方便阅读,其缺点是在作者缺少理论构架时很易迷失主题和重点。有的案例报告虎头蛇尾,堆砌不必要的背景材料,在实质性的案例发展和分析部分却匆匆而过。案例的研究报告一般比较长,案例描述和解释两者间的平衡是研究报告书写的关键。
案例有分析性和反射性两种主要的写作风格。分析性是一种客观的写作风格,分析性报告中研究者的声音受到禁止或被减至最低,其格式包括研究介绍、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研究者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明确地定义案例的边界,还要特别留意对立的主张,从多个角度展现事物的正反面等等。反射性报告中研究者的声音能被清楚地听到,研究者常常把案例编成故事,然后展开论述。反射性报告呈现数据的方法可以包括按事件顺序对事件进行描述;叙述一个关键事件;根据研究对象的观点对事件进行描述;叙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在报告定稿之前,研究者最好能让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对报告提出反馈意见,并据此对案例报告做出修改。研究对象对案例的审查是案例写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陈国权、李赞斌在《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8月发表了“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主体类型和案例研究”的文章,这是一篇、较高质量的案例研究文章。该文章选取国际知名的、长盛不衰的学习型组织摩托罗拉、惠普、通用电器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指出员工是学习型组织中真正的学习主体,并根据“自愿式—要求式”、“个人式—团队式”两个维度的组合概括出四种“学习主体”类型。这篇文章属于实证性的和探索性的案例研究,研究的理论目的和范围十分清晰,在案例选取上也十分明确和恰当,选取了知名跨国公司的学习性组织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采取了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在单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跨案例的总结概括。这是一篇值得借鉴的文章。
郭正林发表在《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一期的“卷入民主化的农村精英:案例研究”是行政管理领域的一篇案例研究文章。该文章是一篇规范性和解释性的案例研究文章,通过对广州的西山村村民选举及选举后治理的案例研究来解释精英与民主、精英与治理等问题。该文作者对西山村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实地考察,获取了十分丰富的调查资料。该案例研究较恰当地结合了理论,案例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
Lloyd Harris和Georgios Metallinos发表在Joum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2002年第九期上的“The fact and fantas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fGreek food retailing”是国外的一篇十分规范的案例研究文章。该文属于实证性的和评价性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一个公司的案例研究说明了组织文化的若干有争议的问题。该文写作格式严谨,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第三部分是理论和文献综述,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第五部分是研究发现,第六部分是结论和意义。在叙述研究发现的第五部分,作者对每一点发现都以详实的事实加以论证和支撑。该文的写作言法值得借鉴。
科学研究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科学研究方法的演化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与主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在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我们比较多寺使用定性的方法,得到对事物的一般的、总体的了解。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入,我们比较多地采用精细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达到对事物的深入认识。管理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研究对象,我们要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达到对事物的有效认识。此外,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案例研究的方法在不断地发展,比如,近年来得到应用的案例调查方法(case survey methodology)将用于发展变量间具体关系的定量调查法和着重个别性、完整性的案例研究法熔为一炉,通过对一些相关的案例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来揭示多个案例中存在的范型和规。案例研究的方法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因为唯有好的研究工具才能使我们有效地认识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解决不断出现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