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家长怎么养孩子(上)

育儿过程中最难的事是什么?是要面对各种不确定。
有无数个瞬间会怀疑自己的决策对不对,孩子小的时候会犹豫,趴睡会不会不好?口呼吸会影响下颌发育吗?辅食的种类够吗?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有了自主意识,这个时候家长的任务就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穿暖,而是在思考管教太严会不会让他失去个性?放任自由成长会不会让他成为一个无节制的熊孩子?
总之,在育儿过程中,总希望得到现成的答案,但是孩子不是复制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育儿没有正确答案。
但是,可以有育儿理念。
目前国内盛行的育儿方式大都是美式育儿,以西尔斯、《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为代表,很多书中都说在婴儿期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大部分书都倡导要给孩子一定限制内的自由,要夸奖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要鼓励孩子的个性。
同大多家长一样,我看的书也是美国人写的更多,所以这本《法国妈妈育儿经》顿时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法国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然而这本书并不是法国人写的,是一位美国记者记录自己在法国养育三个孩子过程中的观察和心得。不过读完后,如同作者的震惊一样,我也对一些事情感到惊奇,比如法国孩子两个多月就会睡整觉,法国妈妈产后很快就会恢复身材,也鲜少有放弃工作去做全职主妇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以下是我认为这本书中,比较能体现各国文化差异的部分。
1.
硬膜外麻醉(国内一般称无痛分娩)在今天的法国受到普遍应用。在巴黎的顶级产科医院和诊所,平均约有87%的产妇接受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没有算在内)。有些医院则达到98%或99%。
国内的无痛分娩的普及率是10%,一部分原因是科普不够,产妇和家属没有使用无痛的意识,认为会对胎儿有害。另一部分产妇在全科医院分娩,与产科相比,其它科室对麻醉的需求是100%的,而在产科疼痛不会致死,所以优先级不高,麻醉师有限的前提下孕妇的需求只能往后排。
2.
法国人好像集体完成了一个奇迹,不但让宝宝能够等待,而且还能够开心地等待。
“等待”甚至也成为育儿语言的一部分。孩子吵闹的时候,法国父母通常都会短短地说“attend”,意思是“等等”,而不是说“安静”或者喊“停”。
社会文化对抚养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是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中提到的宏观系统,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都会塑造儿童。法国人以耐心著称,是因为从婴儿时期抚养者就开始培养这种特质,如果从婴儿出生时就教会他“等待”这件事,那么耐心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比如两个多月的孩子睡整觉,当整个国家的抚养者都认为孩子必须是这样时,那些六个月才会睡整觉的孩子就成为了另类。所以一种养育方式成为主流后,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即使在我们国家的家长看来这有多么不可思议。
还有一点差异也很明显,在国内当一个孩子在一群家人中表演个节目后,似乎所有人注意力都会转向他,或者夸奖他,但是法国人似乎在弱化孩子成为焦点这件事,也不太夸奖孩子。很难说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大概是育儿方式真的没有好坏之分,就只是差异而已。
3.
如果你像法国父母那样,接受“孩子是有思想的”,并把它作为第一育儿原则,那么许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宝宝明白你和他说了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在他非常小的时候,教他很多东西了。
认为婴儿能听懂大人说的话,很难说这是有科学依据还是家长的主观想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家长把孩子理解为一个可以沟通的对象时,孩子就是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的附属品了。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无论是否有科学依据,这样一个平等的交流关系都会使养育这件事变得更轻松。而很多家长,直到孩子二十多岁,都无法把孩子当成有自我意识的人,这一点值得深思。
4.
中产阶层的法国父母,如建筑师、医生、记者,则挤破头地争取在日托中心拿到一个名额。日托中心一般一周开放5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妈妈们早在孕期就开始着手申请,然后上演慷慨陈词、哄骗和祈求,只为孩子早日进入日托中心。
日托这件事中、美、法三国都有巨大差异,不清楚具体情况如何,就这位作者所言,美国人对日托持怀疑态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对法国人来说日托是必要的,即使全职主妇也会选择在孩子9个月大开始送入日托。
但国内日托尤其是低龄日托非常少见,我周围人中,只有一位关注的博主将8个月大的孩子送入日托,在四线城市费用是每个月3000元,这样的价格一般家庭负担起来是很有压力的,更不用说日托的安全性问题。在国内日托较少,并不意味着没有需求,女性被迫成为全职主妇,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选择太少,如果有靠谱的日托,或是像90年代以公司为单位组织的托儿所,那么主妇就能早日回归职场了。
在日托中心,每周都会有一名儿科医生和一名心理学专家到此巡诊。
在法国,在日托中心工作是一种职业。在日托中心一半的看护人员都必须持有育儿学校证书或者类似证书(证书的考取很难:500多人参加考试,只有30个人会被录取)。另外1/4的人必须有健康、休闲服务、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学历。1/4的人可以不要证书,但必须经过内部培训。
可见法国日托靠谱的原因之一是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较高,相比之下,国内幼师收入不够高,因此选择做这行的人就不太多,造成的结果就是幼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家长对日托和幼儿园的担忧就不会减少。
日托中心的入托名额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巴黎20个行政区都分别有各自的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和日托中心的董事组成,发放少量的名额。在富有的巴黎十六区,就有4000个孩子竞争500个名额。
在巴黎,妈妈们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就要去市政府登记抢位了。
在法国,政府会负担一部分日托费用,这个模式很好,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名额过少。虽然不像国内为了一个读书机会去拼学区房,但竞争压力也不小,看来无论在哪个国家,好的教育资源都很抢手。
5.
生过孩子之后,受过大学教育的妈妈很少会放弃自己的事业,不管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法国妈妈回去工作,是因为她们能够这么做。高品质的日托中心、由国家补贴的保姆,以及其他的保育选择,都让妈妈返回工作岗位成为可能。
除了作者提到的日托和保姆,我认为促使法国妈妈回归职场的主要归结于他们对于孩子的看法,即孩子不是家庭中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有自己自由的时间也很重要,有和谐的夫妻关系也很重要,有自己的事业也很重要,因此返回工作岗位只不过意味着回到生活本来就该有的样子而已。
国内似乎总流传着美国爷爷奶奶不帮忙带孩子,美国妈妈做全职主妇的很少的说法,按照这本书作者所写,其实并不是。
6.
法国国民保险会为43岁以下的女人付最高6次的试管受精费用。
这个福利真的不错,国内如果真的鼓励人们多生孩子,起码配套设施都得跟得上吧,先不说报销试管授精这么高昂的费用,先把无痛分娩推广了、产科床位增多了、幼教人员素质提升一下、日托规范一些、教育资源均衡一些,这之后再来劝人生孩子。
法国家长如何鼓励孩子?为什么法国妈妈生育后能够很快恢复身材?下次再写吧,这篇太长了。
最后放一个研究:
美国政府调查早期儿童保育方式与孩子的日后行为有何关联——
早期儿童保育的方式似乎对孩子影响不大“与保育的方式、数量、质量相比,教育质量才是影响孩子成长更加重要的因素。”当父母学历更高、更富有,当孩子家中有书和玩具,而且当孩子有类似去图书馆那样的“美好体验”,孩子会成长得更为顺利。孩子是不是每周去日托中心30小时或更长时间,孩子是否有个家庭主妇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影响。
尤其重要的是妈妈的“敏感度”——她如何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感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