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山西朔州官地元代壁画墓

朔州官地元代壁画墓全景图

2019年5月,朔州朔城区文物部门报告该区官地村一座古墓葬被盗,经相关部门批准,2019年6月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朔城区文化与旅游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墓葬位置示意图

该墓位于朔州市朔城区沙塄河乡官地村东南800米,地处紫荆山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北麓,楼子坝河西岸,西北距离朔州市区27公里,北距马邑墓群33公里,东南距离神武墓群2公里。

墓葬平面

墓葬为仿木构单室砖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全长7.8米,方向为180°。墓室顶部被毁,其内回填大量浮土。

墓葬最南端为阶梯式土圹墓道,全长2.87米,深度2.26~2.34米,分三级台阶直通墓门附近。

封门被毁严重,仅在东南角可见部分土石混合封筑的残留。

墓葬发掘

墓室土圹为圆形,穹窿顶砖砌单室,平面呈八角形,顶部上层已经坍塌。墓室底部用不规则的片石铺地。地面紧贴北壁有一砖砌梯形棺床。棺床西半部分多已被破坏,从东部残存情况看,采用四顺一丁垒砌,垒砖至少五层。

墓壁由青灰色条砖单层叠砌而成,以白灰粘合,至1.45米处青砖起券结顶。壁的顶部平顺两圈条砖,间隔12厘米,形成额枋,上绘条带状忍冬纹,两端以云纹相接。额枋中央均有一根柱头,支撑上方斗拱。砖砌斗拱,一斗三升,其中中间升前端留有一长方体耍头,周边有切割痕迹。

墓室壁画装饰采用墨、灰彩等直接绘制于白灰之上,白灰厚约0.4厘米,无地仗层。分为主题壁画和建筑壁画

主题壁画共计七幅,自墓门西侧向东顺时针依次是奉茶图、茶具图、山水屏风三幅、酒具图、备酒图。北部为三幅山水画,各绘两座并立大山,其中中间一幅以界隔分为两小幅,东西并列一座大山。

酒具图

墓室东、西两壁分别绘制为一组酒具和一组茶具,均放在供桌之上;酒具一组八件,其中瓷匜一件、经瓶三件、玉壶春瓶一件、碗、勺各一件、海棠口托盘一件,勺置于碗内,碗内盛酒;茶具一组七件,其中高足杯两件、斗笠碗两件相叠、茶筅一件、盏托一组、茶渣罐一件。

茶具图

备酒图

东南、西南两壁为侍奉图。东南壁为四名女侍,手持酒具向东壁出发,共同组成“备酒图”,一人双手捧匜走在最前,一人手捧碗、勺紧随其后,一人双手捧盆次之,盆内放有一黑色猪头,最后一名侍者亦双手持骨朵,面露哀容。

奉茶图

西南壁为四名男侍,手持茶具向西壁方向出发,共同组成“奉茶图”,最前方侍者右手提壶,左手拇指、无名指、小指弯曲,食指、中指指向前方,其后一人双手捧碗跟随,之后一名侍者双手捧一玉壶春瓶;最后一人双手持骨朵,庄重肃穆。

建筑彩绘主要见于额枋、柱头、斗拱。额枋绘有条带状忍冬纹,两侧云纹相接,以柱头相隔。各柱头之上支撑一组斗拱,斗拱两侧拱眼壁绘有花卉图案,以牡丹为主。墓顶不见彩绘。

墓室内填土上层为晚期回填浮土,下层为淤土,除墓壁周边淤土板结成块外,内部填土扰乱严重,葬制葬俗并不十分明确。从发掘情况来看,人骨共有两具,不完整,其中一具人骨有火烧痕迹,应为火葬,另一具未见灼烧痕迹,应为土葬。

随葬器物均出土于墓室填土中,包括墓志砖一方,铜钱二十一枚,铜饰件一件。

墓志砖

墓志砖为青灰色条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一面两列朱书文字“祖耶耶张得林,娘娘王氏”。铜钱21枚,包括开元通宝、淳化元宝、咸平元宝、祥符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圣宋通宝等。

官地壁画墓为八边形仿木构砖室墓,墓室转角柱头之上均设斗栱一朵,为“把头绞项造”,这种简式斗栱的设置方式同山西地区的金元墓葬相类。墓室内壁均饰彩画,近棺床侧壁以墨彩为框,内填写意山水,有隐逸之风,这类壁面的布局及装饰技法与大同地区的元代墓葬风格相似。尤其是墓主人位写意山水的设置,同至元二年(1265)冯道真墓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壁墨绘“备酒图”,方桌桌侧“瓷匜”敞口弧腹、短流平底,呈典型元匜风格。同时,该器与“经瓶”、“盘盏”等酒器共置,尤其是与“玉壶春”的组合,同蒲城元代壁画墓(1269)相类,是元墓“备酒图”的典型组合。此外,该墓出有铭砖一方,砖体呈长条状,长30、宽15、厚5厘米。砖面正中朱书“祖耶耶张得林”,侧录“娘娘王氏”。一般认为,耶耶(或“耶”)、“娘娘”(或“娘”)最初代称父辈及母辈,其作为“父亲”、“母亲”称谓的时间当不晚于东晋。唐时杜甫《兵车行》“耶(爺)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采用了此语境。

执笔:张光辉、马昇、赫志刚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

2020年12月18日8版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尹燕飞

终审 | 马煜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