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拾粹(6):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下)

原创一夫之2019-11-25 07:56:36

文化期古玉打孔大约有刮刻击打磨扩孔、桯钻打孔、管钻打孔、桯管复合打孔和砣具打孔(镂空)等五大类型(参见《古玉拾粹(5):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上)》),其留存的工艺特征各有特点。

1、刮刻击打磨扩孔的工艺特征:孔口明显失圆,形成不规则的“马蹄孔”,两面皆磨平人工痕迹((参见《古玉学步(51):刮削钻磨巧打孔一孔多艺察古工》和《古玉学步(84):或者钻磨或刮削孔上有开还有扩》))。刮刻击打与磨扩的工序有先后之别。

先将器料磨薄后将开孔部位击穿的开孔,功夫在磨,磨的区域比较大,击打开孔比较容易,开孔口较小、失圆,不规则马蹄孔(图1)。

图1

先将器料击打开孔后将孔沿磨平,功夫在击打,破损残废率较高,开孔后磨工比较容易,开孔口较大、失圆,不规则马蹄孔(图2)。

图2

2、桯钻开孔特有的工艺特征:

①球形腔。桯为实芯钻,作工过程中解玉砂和器料一并磨耗,钻孔的过程同时就是打磨的过程,是顶级的精细打磨,会留下钻磨的半球形腔(图3)。

图3

完美的球形腔是文化器玉作的艺术遗存(参见《古玉学步(93):古玉钻孔何作工出土桯具露真容》。

②苔痕。古工钻孔耗时日久,中途要经常替换人力、更换桯具(因损耗更换和因型号更换),往往因二次定位偏离和桯具型号变化而形成球形苔痕(图4)。

图4

③蜂腰。对面桯钻在中间交接部位会留下蜂腰(图5)。

图5-1

图5-2

3、管钻开孔特有的工艺特征:

①管钻旋磨痕(参见《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再辨钻孔螺旋纹》)(图6)。

图6-1

图6-2

也有称文化期管钻的痕迹为螺旋纹,似不太确切。同样是管钻,但文化期与金属文化时期管钻因工具相差而有别,文化期的管具材料来源为竹、骨(动物骨和鸟的翎管),因损耗产生形变,开孔不规则;进入历史时期的金属则相对刚劲,开孔比较规则。所以将文化期管钻的痕迹定为旋磨纹更为确切,而历史时期的铜、铁金属管具所留存的才是实实在在的螺旋纹(参见《古玉学步(14):钻痕细查考孔中藏奥妙》)。

②苔痕。文化期的管具主要是竹、骨,材质较软钻磨过程中易损耗、易变形、易炸裂,加之中途要经常替换人力、更换桯钻的原因,钻孔会发生不规则变化——或者内收(图7-1),或者外扩(图7-2),或者内收与外扩兼而有之反复变化(图7-3)。

图7-1

图7-2

图7-3

管钻内收、外扩的交接部位形成一级或者多级苔痕(图8)。

图8-1

图8-2

图8-3

注意桯钻苔痕与管钻苔痕的特征区别。

4、桯钻、管钻共有的工艺特征:

①喇叭口。无论桯钻、管钻,都会留下喇叭口的工艺特征,所不同的是:桯钻喇叭口的开度较大(图9-1),而管钻喇叭口的较小,有些甚至小到如不细致则不觉察的程度(图9-2)。

图9-1A

图9-1B

图9-2A

图9-2B

只有文化期管钻才会留存喇叭口的工艺特征,这是由文化期管具材质性质所决定的,进入金属管具时期,管钻喇叭口现象不复存在。

②象鼻穿的二次定位点。很多象鼻穿其实是桯钻、管钻合作完成的,为复合打孔,需要二次定位甚至多次改变钻点方向而完成(参见《古玉学步(179):古玉工艺牛鼻穿的钻孔技术》和《古玉玩味(68):五千年前古玉珠堪为珠中老鼻祖》)。双面对钻和单面象鼻穿皆难以准确定位,会形成多个渐钻渐收的苔痕和孔迹(图10)。

图10-1

图10-2

图10-3

5、砣具开孔(镂空)特有的工艺特征:薄刃。

红山文化特有的砣具镂空,形成勾云形器的薄刃现象(参见《古玉学步(61):红山镂空砣切磨桯孔薄刃似漩涡》)。这种开孔(镂空)方式形成红山特有的:砣具魔切、薄刃特征(图11)。

图11-1

图11-2

图11-3

(0)

相关推荐

  • 古玉识趣(101):玲珑豆丁小玉鸟 沧沁古工有说道

    一件圆雕小玉鸟的沧桑古拙特征 藏友圆雕玉鸟(图1)求辨: 图1-1 长仅约2.9厘米.高仅约1.2厘米堪称分寸之末的丁点圆雕,看点却颇有说道,不失玩味价值. 图1-2 图1-3 古玉辨识虽然料工型纹沁 ...

  • 古玉拾粹(4):文化期古玉打磨解玉砂痕迹特征

    古代制玉不离解玉砂,无砂不成器, 现代堪玉当然要熟悉砂文化(参见<古玉学步(10):解玉砂痕一点通>). 漫说一个砂字可是不简单,八千年古玉文明同样经历了解玉砂的漫长行程. 五千年的文化期 ...

  • 古玉拾粹(5):文化期古玉打孔特征(上)

    原创一夫之2019-11-21 08:04:21 钻孔是古玉制作的一大难题,在工具简单的文化期,钻孔是一项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技艺.尤其是新石器早期完全靠人力手工来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 文化期古玉打孔( ...

  • 古玉界:文化期古玉器的意象获取

    龙山文化玉神人首 我们从已知的各原始文化层次中产生的玉器作品可以知道,原始人在自然和超自然的领域内,以他们特殊的心理感知方式组织起可和原型相似的和超原型的各种意象. 而这些意象的获取途径和方式是多方面 ...

  • 古玉拾粹(17):欣赏玩味探门道 急功近利藏热闹

    假仿遍地.一真难遇. 但从品味辨玩的角度来说,无论真仿每一件藏品都是学习的材料.所谓真有真章.仿有仿点,"看点"是藏品的门道所在. 一件藏品上来,得其门道者可一眼判真伪,是建立&q ...

  • 古玉拾粹(15):难遇高古真且精 幸见藏友存标本

    一件标本级高古玉蚕的看点赏析 在假仿遍地.一真难求的大收藏时代,见到真古很难.遇到精品更是一种奢求. 藏友偶然请辨的一件玉蚕(图1,以下简称"此蚕"),恰是非常难得一见的高古玉精品 ...

  • 古玉界:文化期玉器的工艺特征

    镂空是古代玉工利用某些制玉工具,将玉器透穿成空,以突显玉器造形或纹饰的方法.这种制作工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一直兴盛不衰,而且镂空的工具与方法,还会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而改变,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

  • 古玉拾粹(9):古玉局部辨识的管窥基本功

    整器全面考量是辨赏的基本要求,但局部辨识"管中窥豹"却是要具备的一种过硬的功夫. 任何一器绝对不可以局部定真伪,但是任何一个局部截面都要能解读出其所含藏的信息.所提取含藏信息量的多 ...

  • 古玉拾粹(7):威风凛凛玉雕鹰 古工朴素出磨蹭

    原创一夫之2019-12-09 09:56:19 推磨是制玉工艺的起源. 漫漫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文化期制玉工艺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期的打磨阶段.中期的推磨阶段和中晚期的推磨与砣琢并存阶段(参 ...

  • 古玉拾粹(8):红山开孔有特征 系挂孔上辨磨损

    原创一夫之2019-12-17 15:33:30 最是难辨识素器,文化期的素面玉璧尤其难如此. 文化期的素面玉璧无纹饰.型制上简单易造(图1),如果在沁.蚀上没有慧眼如炬的功夫,是很难辨分珠目的.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