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养胃清热,理气散结法治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痛阴虚气滞案

​二十六、 养胃清热,理气散结法治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痛阴虚气滞案

患者胡某,女,57岁,教师。初诊日期:1989年5月16日。

主诉:胃脘痞胀隐痛1年余。

病史:患者1年余来胃脘痞胀隐痛,食后尤甚,得嗳则舒,初起未加重视。因症状逐渐加重,乃求医服药治疗,经多种中、西药物内服,疗效不著,于1989 年4月12日行纤维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为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病理号890549)。心情甚为焦虑,因症状显著,乃来诊治。刻诊:胃脘隐痛且胀,痛时有灼热感,口干欲饮,饮食减少,神倦乏力,大便溏,日行1次。

诊查:形瘦疲乏,舌质红苔薄净,脉细。上腹中脘穴周围部位轻度压痛,肝、脾无肿大,胆囊区无压痛。

临床分析:参合四诊,病属“胃痛”范畴。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患者工作劳倦,日久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胃失濡润,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胃脘痞胀隐痛;阴虚则生内热,故胃脘灼痛;口干然不欲饮水,食少神倦,大便易溏,脾之气阴亦虚,健运失职所致;舌红脉细,属气阴不足之象。

治法:养胃清热,理气散结。

处方:麦冬15g,北沙参10g,川石斛10g,炙鸡内金10g,白芍15g,乌梅10 g,炙甘草5g,石见穿15g,木蝴蝶6g,丹参10g,炒枳壳10g,白残花10g,佛手片10g,白花蛇舌草15g,生薏苡仁30g。每日1剂,2次煎服。

1989年5月23日二诊:自诉服上方7剂后,胃脘痞胀隐痛已减轻,大便已不干结。惟口干,胃中灼热感未见改善。舌苔脉象如前,治从原法。原方加白杏仁10g、白花蛇舌草15g。继服7剂。

服二诊方后,胃中灼热已有减轻,口干饮水不多,胃纳正常,已无明显胀痛等症。乃又续服上方,共调治3月,诸症均不著,精神亦如健壮时。为巩固疗效,又坚持用生薏苡仁30g代茶3个月,1989年12月3日,仍请原来检查的医师复查胃镜,病理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大弯未见异型增生。随访至1991年9月,病情未见复发。

按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特别是异型增生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病变之一而备受重视。徐老认为,在治疗上应重在辨证,并配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癌”焦虑,以利康复。本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早在《灵枢·胀论》就记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说明胃痛与胀的症状常可伴随出现。患者证属胃阴不足,郁热气滞,脾之气阴亦虚兼郁热气滞。在治疗上,徐老采用酸敛与甘缓化阴法,使养阴而不滋腻,生津而不碍胃。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等甘凉养阴生津清热,并与芍药、乌梅、甘草等甘酸相合,养阴敛气,气阴兼顾,且柔肝制木,缓急定痛;枳壳、佛手理气而不伤阴;木蝴蝶理气护膜;白残花理气泄热;丹参行血,微苦微寒,助行气活血;鸡内金健胃消积,对胃腑之疾常可配用,增强其腐熟水谷之功能;石见穿系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苦辛、平,清热而无苦寒之弊,且能醒胃助食,理气通降,徐老认为,本品配用胃炎,不论浅表性或萎缩性炎症,均能改善其病理损害。二诊时重用炒白术,健脾胃而扶正气,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抗肿瘤之功,寓有辨病治疗之意;薏苡仁散结消癥,对胃炎异型增生、胃息肉等疾病有良效,同时亦有抗癌作用。

(周晓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