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兼证

1.大青龙汤—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枚,擘。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30g)

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麻黄、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姜、枣,以解除卫中之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不汗出既是一个症候,也可看做治疗不当,未就诊、或就诊未用汗法,或用汗法但病重药轻。阳气闭郁化热,内热扰心故生烦躁。临床多见为体质强壮,正气抗邪有力而邪气又盛。

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石膏既可配麻黄解肌,又可清热除烦躁;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汗出多伤阳,造成阳虚恶风或阳虚阴盛烦躁不得眠。

金匮要略将此用于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溢饮,主要取其解水毒之功,治疗水邪在末梢、皮下。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在表的寒邪随闭郁之阳气化热的趋势,寒邪化热,脉由紧变缓,证由身疼变为不疼。表闭未开,阳气闭塞,全身气机不利,故见身重。邪气有入里之势,故见身重乍有轻时。表气闭郁,里有郁热,则烦躁与发热之证意在言外。

上一条的表寒闭郁较为突出,偏于外,这一条的表寒部分化热,趋于里,但并未见烦渴引饮的白虎汤证,故仍用大青龙汤。与真阳虚衰引起的肢体躁动不宁鉴别。少阴阳衰应该有脉微细,四肢厥逆,精神不振等证,与大青龙汤证的阳热证不同。阳盛则烦。阴盛则燥。

脉缓,身重主湿邪,入里时轻。湿郁肌表也会有烦躁。

2.小青龙汤—外寒兼内饮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半夏(半升,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辛燥而苦润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加附子温散水寒。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勿发汗。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加所当也。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内麻黄,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之疾。

表不解应该有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等伤寒表实证。心下原有寒饮之邪内停,寒饮扰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因此有众多或见证。水饮不化故见渴但不欲饮水;水走大肠,清浊不分,故见下利;水寒滞气,气机失畅,故见噎;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甚或少腹胀满;寒饮迫肺,肺气上逆,故见喘。咳、喘、渴、噎都是上焦的症候;干呕是中焦的症候;小便不利、少腹满、下利是下焦的症候。小青龙汤发汗消饮,表里两治。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的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温散上中下三焦寒饮。小青龙汤在内有温通三焦,通治上中下三焦水寒的功效。为避免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甘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以护肾阴。

张仲景治肺胃寒饮的时候,常把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干姜细辛可直接入肺,散水寒之邪,五味子也可入肺,收敛肺气之逆。如果没有伤寒表证,仅是寒饮内停而证见咳喘者,也可使用。临床上这类病人证见面色黧黑或青色,或下眼睑出现青黯之色,谓之水色。面部虚浮,眼睑轻肿,谓之水气。营卫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可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谓之水斑。多见弦脉与水滑舌苔。

咳喘为寒饮射肺所致,往往咳而多痰,特点一是大量白色泡沫痰,落地成水;二是自觉痰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连续不断。相比而言,燥痰或热痰胶粘难吐,不难鉴别。此外病人还常有短气、憋闷、窒息之感,重者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因属寒饮为病,故天气暖和时病情缓解。

本方麻桂并用,又配以细辛,虽有芍药,甘草,五味子,毕竟还是辛散峻烈之剂。因此要求水煎分三次服,使药力不致太猛。对于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功能虚衰的患者,仍然要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对于一般的病人,也只是在咳喘急性发作时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一旦疾病缓解,就应当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其后。

使用禁忌在金匮要略中有明文,尤在泾“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夹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入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误服后的变证,救治用苓桂味甘汤。

本方不能用于太阴温病,风热犯肺的喘咳。金匮要略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是用于水饮之邪在内,阻遏阳气而有烦躁证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咳而微喘也是适应证,上一条口渴是由水气不化,津液不滋所致,在治疗时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这条是药后寒饮之邪已去,胃阳之气渐复,里气温,水气散的征象。可不治自愈,少少饮水即可。如果喝水多了,则有郁遏胃阳,水饮复聚之患。

(0)

相关推荐

  • 中医方剂学4

    ​为人民服务

  • 伤寒兼证析义1卷.清.张倬撰.清康熙7年金阊书业堂刊本

    伤寒兼证析义1卷.清.张倬撰.清康熙7年金阊书业堂刊本

  • 郝万山讲《伤寒论》:伤寒兼证(11)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看伤寒兼证的治疗. 伤寒兼证的第一个方证,我们讲义的第32 页的第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个条文读起来似曾相识,我们前面 ...

  • 《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

    伤寒兼证析义长洲张倬飞畴着中风兼伤寒论晨窗雪霁,光射四壁,张子被褐方起,诵雪峤熟者春风劈烂椽之句,客有量屐过我而进苦雪篇者,中有冻馁相继倒一语,怃然久之,因呼从事炉头相与平章风雅,杯单内,论及医道之难 ...

  • 郝万山讲伤寒论17 — 伤寒兼证(2)​

    伤寒兼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大青龙汤这张方子是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一旦吃了第一次以后,如果已经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轻度的反复也不要再用.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前辈,在好 ...

  • 16、伤寒兼证(1)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

  • 17、伤寒兼证(2)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

  • 『伤寒验案』伤寒论六经:标证、本证、中见证、兼证

    太阳标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无汗者寒甚于风,自汗者风重于寒.太阳本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沥,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秀按: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 ...

  • 伤寒精华:三阳经证的标证、本证、见证、兼证的不同表现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其中三阳病证以六 ...

  • 第三节:太阳病伤寒表实证证治、禁忌及兼证的证治学习要点

    第三节:太阳病伤寒表实证证治.禁忌及兼证的证治学习要点 原创2021-09-21 18:56·福建桃花岛陈药师 本期需要掌握太阳病伤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禁忌及兼证的证治,特别注意太阳病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