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式园林:来自中国的神秘礼物

昨天我带大家简单的了解了邱园。今天就要正式的开始我们的故事了。

1730年6月,伦敦一个平常的夏日午后,园林设计师威廉·肯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绘制一张风景式园林的设计图。此时的天空有些阴沉,随时可能下雨。肯特也时不时的看一看天空,他可不希望图纸被雨水打湿。就在这时,一位贵客不期而至。来人自称亨特,是弗雷德里克王子的仆人。这次来访,是代表弗雷德里克王子来请肯特主持王室花园的设计工作。

此时的肯特,虽然在园林设计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但真正能接到的设计业务却很少。此时的肯特,正处在一边潜心发展自己的设计理论,一边过着拮据生活的状态。

帮助肯特一举拿下王室花园业务的,正是肯特的自然园林设计风格。在肯特之前,欧洲的园林设计,几乎清一色都是中规中矩的几何式园林。而当时的威尔士王妃卡罗琳,正是自然园林的超级粉丝。就是卡罗琳王妃的推荐,才让肯特获得了这个人生逆袭的重要机会。

那么,肯特是如何参透了自然园林设计的玄机的呢?这个故事,还要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说起。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一本名叫《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的图书在掌院大学生、礼部侍郎纳兰揆[kuí]叙的监制下,隆重出版了。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清朝最著名的皇帝,康熙爷爱新觉罗玄烨,给这本书配插图的,正是当年的清宫御用顶级画家——沈源。

本质上来说,《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就是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庄游玩而写下的诗集,因为配上了撰文,再加上顶级画家配了插图,就成了一本古代版的承德避暑山庄旅游指南了。

当时有木版和绢版两种印刷方式。木版画比较结实耐久,可以保证印刷数量。而绢版画册则可以表现出一些色彩,更能接近国画原貌。按照康熙皇帝的要求,这本书必须用木版和绢版两种方式同时出版。画家沈源也特地每幅画都画了两张,专门用于制版。可见当年康熙皇帝对自己的诗集有多么重视了。

当时还有一位宫廷画家,名叫马国贤,大家不要一听这个名字就觉得这是个中国人。这位马国贤本名叫Matteo Ripa,是一名意大利画家,他的画风严谨,精通铜版画,当时在清宫里帮着康熙皇帝制作地图。这位马国贤看到新出版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之后,就立即觐见皇上,像康熙皇帝展示他的铜版画作品。因为铜版硬度比木版高很多,所以就可以表达出木版画画不出来的很多精美的细节。康熙皇帝很高兴,就命令马国贤主持出版一套铜版画版本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

马国贤也确实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接到皇帝的命令后,并没有立即动手制作,而是立即拿着新出版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去承德避暑山庄考察去了。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铜版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顺利出版。最后的结果果然不负众望,马国贤把西画中明暗色调对比的手法融入到铜版画当中,既保留了沈源国画作品的原貌,又把中国园林的美感和细节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马国贤趁机辞官,带着5名中国仆人以及大量第一手的清宫资料,一行6人踏上了回乡之路。

马国贤离京之后,边传教边向着澳门方向旅行,准备在澳门乘船离开中国。几经辗转之后,马国贤坐上了东印度公司回伦敦的船,直到1724年才抵达伦敦。

马国贤没有想到的是,一下船他就受到了英王高规格的召见。原来,马国贤在中国当官的事情,早已在几年前就传到欧洲了。伦敦的《每日邮报》写文章报道说:“一位中国贵族昨日抵达伦敦,受到英王接见,礼遇空前。”当时,英国伯灵顿建筑学派的创始人伯灵顿勋爵听说了马国贤抵达伦敦的报道之后,立即登门拜访马国贤。两个人一聊,才发现在园林设计上,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观点和话题,所以一下子就成了好朋友。伯灵顿勋爵在马国贤在伦敦逗留的期间,也一直在盛情款待马国贤。

非常巧的是,咱们前文提到的那位被弗雷德里克王子看中的园林设计师肯特,当时正在给伯灵顿勋爵设计他的私家庭院。伯灵顿勋爵就把肯特一起请过来,向马国贤请教中式园林的设计。马国贤也是毫无保留,把他在避暑山庄考察时的所有感悟,全都全盘讲给肯特听。

这几天的交谈,对肯特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影响。肯特学会了用宽阔的草坪来代替迷宫式的花坛,用随性的林荫道来规整的树墙,用自然生长的小灌木替代修整成几何形状的小树。

最后,作为回报,马国贤离开伦敦的时候,把一套铜版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赠给了伯灵顿勋爵。肯特拿着这套书,也是爱不释卷,反复端详学习。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非常机缘巧合的事情,就把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各种元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唯一可惜的事情,就是远在中国的清朝皇帝们,可能一直到清王朝终结,也不知道康熙皇帝的配图诗集就启动了欧洲风景式园林这个流派。如果把意义再说的深远一点,这次机缘,也是推动世界园艺大发现活动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这件事情会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因为传统的西方园林,我们又叫做几何式园林。几何式园林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上一张图来领略一下。

这种几何式园林,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六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点可能是几何式园林的理论基础。几何式园林特别强调规矩、对称、均衡的布局,喜欢使用直线、三角形、圆形等图案。即便使用曲线,这些曲线也是可以用数学计算出来的富含理性美感的曲线。

几何式园林显然是在追求一种人工雕凿的美感,是人工美的体现。西方美学中也有自然美的概念,但是西方美学认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美,必须经过人工雕凿,才能得以提升,达到完美的境地。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可能出自一种朴素的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思想。人们会对经过雕凿的园林产生更多的安全感,觉得这是被人类征服过的自然,从而产生舒适的感受。

而中国人显然在另外一个角度找到了突破口。我们也修剪树木和盆景,但是经过我们人工雕凿过的盆景,往往显得更加“自然”,我们雕凿过的盆景不仅没有人工的痕迹,而且更能体现出生命在大自然中拼搏而展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感。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哲学思想的体现。

西方几何园林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在这几千年里,几何式园林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只有当文明强大到不再需要人工雕凿的痕迹来支撑我们的安全感时,对自然园林的审美情趣才能被重新拾起。而中国园林设计恰巧在这个关键点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整个欧洲崇尚风景式园林的时代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自然式园林与几何式园林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几何式园林对于植物品种的要求并不高。如果我们想要用树篱来制作几个不同形态的“迷宫”,其实并不需要很多的植物品种,事实上,有一种植物可能就够了,因为即使是使用不同的植物,在修剪之后,它们看起来也是极其相似的。

但是自然式园林却正相反,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形态。当多种植物被种植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用自然竞争的方式生长成完全不同的形态。于是,装饰自然园林所需要的植物种类突然变得非常丰富,收集更多的植物种类也成了突显园林独特性的一种内在需求。

肯特为弗雷德里克王子设计的园林面积并不大,占地只有不到3公顷的面积,但是大家当时肯定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自然式的园林竟然成了后来邱园的雏形,最终发展成一个收藏了5万个植物物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植物科研中心。

邱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咱们下期再继续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