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米芾——笔下有云烟,书中藏诗意

线上展览第12期

米芾——

笔下有云烟,书中藏诗意

前言

米芾,(1051- 1107 )〔北宋〕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元祐六年改名芾。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画家、鉴藏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了米家山水,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烟云掩映的迷濛景色,后人亦称之为“米点水山”或“米氏云山”。

//

书画怪才

01

米芾的书法被后人极致追崇,特别是著名的《苕溪帖》、《蜀素帖》,闻名天下。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是一个早熟的怪才。

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处在一个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尤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

向左滑动查看

蜀素帖

27.8cmx27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蜀素帖-局部图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 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

向左滑动查看

苕溪诗帖

30.3cmx18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书自撰诗。共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此为米芾三十八岁时所书。《苕溪诗帖》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影响巨大。

该帖引首李东阳篆书已残,卷中亦损去十字:"知穷岂念通"句中"岂念"二字毁损,"病觉善心功"句下残三字,"青冥不厌鸿"句缺"冥不厌"三字,"载酒过江东"句前缺"载酒"二字。如今"足本"系据延光室珂罗版影印本临摹补齐。

珊瑚帖

26.6cmx47.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复官帖

27.1cmx 49.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帖》的书写材料很特殊,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较多。《复官帖》附于《珊瑚帖》之后,故合名《珊瑚复官二帖》。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书写的作品。

《珊瑚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迹。该作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其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

云起楼图

Pavilion of Rising Clouds

149.8cmX78.9cm

弗利尔美术馆藏

《云起楼图》,描写了雨中江南青山丘陵的景色。米芾最擅长的是以笔墨点染的方式描绘江南山水,本件《云起楼图》是典型的“米氏云山”的传统。

在技法上,采用江南画家董源、巨然的传统,以苔墨点与晕染来画圆弧形的山峦,让山水形象融合在一片雾气中,特别具有抒情的韵味。

画面约中景处,丘陵顶端有一两座院落,下可眺望江景,远观则为烟云变幻的山峦。这让人联想起米芾位于润州(江苏镇江)北固山的故居“海岳庵”,附近有名胜“甘露寺”与“多景楼”,米芾时常登览赋诗,浏览江南云雾变化的景致。

//

手札墨迹

02

"手札"即米芾亲手写的书信,就是现代人讲的"亲笔信"。

丹阳帖

23.5cmx2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丹阳帖》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是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

“丹阳”乃润州古称。秋榖未登,青黄不接,米价必至踊贵,故此帖必作于崇宁二年夏秋之间。米芾愿以玉笔架换百斛丹阳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气,有点调皮;“早一报,怨他人先”,则活脱可见其幽默诙谐。

《丹阳帖》的写法和王献之笔札相近。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此帖文字较少,虽是行书,但全帖完整,显得净洁可爱。

岁丰帖

31.7cmx33cm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米芾在元佑八年(1093年),曾经写信给宰相范纯仁,向他呈报雍丘县(河南雍丘)秋天“丰收”的事。

信中米芾也以基层父母官的身份,向宰相陈述为政亲民之道。从这里不难看出,米芾虽然个性狂傲,但是一样具备了北宋士大夫忧国忧民的胸怀与使命感。不过,这封信后来也成为米芾丢官的导火线。起因是米芾上任之初,全国各县皆发生蝗灾,雍丘当然也损失惨重,然而米芾却向上级谎报岁丰,让朝廷误判,决定对雍丘课以重税,所以米芾为了催租课税一事,与朝廷钦差发生冲突,最终以罢官收场,这或许是他当初所始料未及!

逃暑帖

30.9cmx40.6cm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此帖疑为致章惇书札。米芾于绍圣元年(公元一Ο九四年)上书请辞,同年十月获转任闲职,此后三年的光阴,米芾如同重获自由之笼中鸟,尽情地享受其悠闲浪漫的艺术生活。

米芾因暑热而逃暑于山,幸兹安适,寄信对象似与米芾交情甚厚的当朝权贵,所以字体虽是行书,但显得非常端整。

此帖恬淡无华,用笔结字,宁拙毋巧。锋毫敛放有度,逆锋明显,有垂均缩,其掠、磔间露泰和遗意,显得深沉含蓄,大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的气概,高逸之至。

新恩帖

33.3cmx4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恩帖》则是给一位新任吏部侍郎的贺信。此卷为米芾三封书信合裱而成。卷后有清初大书家王铎关于观赏此卷与友人的通信一封及清康熙时倪粲、方膏茂的观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及《石渠随笔》。

盛制帖

27.4cmx3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小行草笔势飞动,形态曼妙;"天启亲"三大字则一气呵成,淋漓痛快,充分表现了"刷字"的艺术特色。署款用"黻"而未用"芾"字,可证作于米氏41岁之前。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临沂使君帖

31.4cmx2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头二行以行书写出,将要言之事交待清楚,至第三行"如何"开始变为草书,连绵而下。第四行为受信札者,故空约一行位置,此虽为格式如此,客观上却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章法。

米芾拜石

03

东晋陶渊明爱菊,

宋代隐士林逋好梅,

米芾喜欢石头

他们并不是爱菊、梅、石,

而是自己欣赏自己的清高脱俗。

——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

脱俗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单就石头的轶闻趣事米芾有许多。

米芾一生为官,并无政绩可言,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书画上。米芾性格放任、言行怪诞,当时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米癫”,也有叫“米痴”。米芾一生爱石,人称“石痴”,留下了“米芾拜石”的佳话。

相传米芾的新婚之夜,夫人李氏陪嫁过来一块传家之宝,正是南唐后主李煜珍藏的奇石“灵璧研山”。李氏乃李煜后世之孙,这块宝石由祖辈传到她手里。夫人之所以将此“研山”送予米芾,一是因米芾爱石,二是灵璧石乃亘古不变之物,象征夫妻恩爱永恒。得到“研山”后,米芾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抱之眠三日”仍不够。

可是没想到,这块名石让另一个人也动了心,此人正是当朝皇帝--宋徽宗。宋徽宗与米芾一样,也喜爱奇石。两人相见恨晚,十分投机,一日酒后,两人在谈论灵璧石时,米芾一时高兴便将“灵璧研山”示于宋徽宗观赏。宋徽宗观后十分激动,米芾看他有索石之意,遂装醉,趁其不注意,突然从徽宗手里夺过来,抱在怀里不放,并哈哈大笑。宋徽宗无奈,只好顺口说一句:“活像个癫子! ”

宋徽宗对此宝念念不忘,他让蔡京去说服米芾相赠“研山石”,可米芾不从。在软硬兼施无效的情况下,蔡京将米夫人相送的一罐大头菜伪装成 “灵璧研山”送于宋徽宗,栽赃米芾有欺君之罪,以此威胁,让其交出“研山石”。危急关头,万般无奈之下,米夫人手捧“灵璧研山”直闯金殿,献与徽宗皇帝,换得米芾平安。

深山里灵石一块,天地间混沌一砣。

白云深处悠高卧,洁身自好引墨为歌,

浓淡干湿变五色,纵情四海挚山河。

怨自己秘宝示人,才卷进是非网罗。

痛失宝贝,米芾悲痛欲绝,为再与心爱的“研山石”多亲近一会,求宋徽宗开恩让其用“研山石”写书法一幅。徽宗答应了这个要求,于是,米芾将“研山石”请回家,放在供案上对其三叩九拜,拜毕,奋笔疾书,写下了这流传千古赞美灵璧石的《研山铭》。

<<滑动查看

研山铭

36cmx138cm

研山铭局部图1

研山铭局部图2

我们从字里行间中足以能感受到 “石痴”丢失爱石的痛苦。“研山石”最后不知所终,米芾手卷《研山铭》辗转流传下来。它让后世想像了一代名石的风采,也让“米芾拜石”的佳话千古流芳。

”石痴”米芾与灵璧石结下奇缘,以至每见灵璧石必拜,并口称“石兄”。据《灵璧志略》载:“米上司杨杰曾攫得他一块心爱的灵璧石,”米以杨夺其所最,罔然自失者累月,屡以书请之,竞不复得。“留下了一段两贤相争的佳话。
米芾非常喜爱石头,有一个拜石的故事。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当地河边有一块怪石,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当地百姓敬若神灵,而不敢动它。米芾呢,不惜代价派人把它搬到了自己的住处,还摆好供桌,向石头下拜说:“我想见石头大哥,已经二十年了。”
因为这件古怪的行为,他被人弹劾丢了官。但他并不觉得难过,还画了一幅“拜石图”当作得意之事呢!后来不少画家也画过“米癫拜石图”,成了一个著名的绘画题材。

明代-陈洪绶-米颠拜石图

115cm×47.3cm

嘉德2010秋拍

成交价1176万元

钤印:陈洪绶印、章侯、罗振玉印

题识:老迟洪绶画于青藤书屋。罗振玉(1866-1940)题签条:陈老莲高士画米颠拜石图。上虞罗振玉题。

鉴藏印:明珠归藏

明代-陈洪绶-米芾拜石图

112cm×50cm

上海工美2007春拍

成交价836万元

款识:云溪洪绶画于青莲精舍。

钤印:陈洪绶印、章候

鉴藏印:稚柳、谢

陈洪绶所作米芾拜石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出现了两件,题材相同,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件作品,而且成交价均极高。

嘉德拍品《米芾拜石图》广为著录,堪称名作;较早的上海工美拍品《米芾拜石图》则为鉴定大师谢稚柳鉴藏,亦堪称名品。

清代-任颐-米颠拜石图

嘉德2014秋拍成交价43.7万元

近现代-王震-米芾拜石图轴

Mi Fu Bowing to Rock

117cmx70cm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米芾拜石的典故。米芾之石癖,简直到了如痴如癫的地步。
平日米芾喜爱收藏,也收集了一些奇石异物。他让自己的书童秦礼摆上那些石头和异物,自己穿上朝服,对石头拜了几拜。米芾拜石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辞“我参拜无知的石头,因为石头是干净的,也不拜你肮脏的面老鼠。”米芾拜过石头后,心情好受了许多,然后再到州衙去议事。从这儿以后,米芾每逢单日,就参拜石头”。
说他癫,说他痴,是因为外人无法理解他的特立独行,无法理解他对待自己所爱的那种专一,完全投入。

//

米家山水

04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了全新画派“米点山水”。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
米芾-云山烟树图轴
103.4cm×37.6cm
弗利尔美术馆藏
米芾的山水,源出董源,天真发露,怪怪奇奇,枯木松石,自有奇思。以横点积叠画法创“米点皴”,在山水画中独辟蹊径,有“米家云山”、“米派”之称。惜画迹罕见。

米芾-春山瑞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山瑞松图》为宋代书画家米芾创作的一幅纸本绘画,原存清宫内府斋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 (亦称"落茄皴"),松树笔法细致、严密。

<<滑动查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潇湘奇观图-局部图1

潇湘奇观图-局部图2

米友仁,字元晖,为著名书画家米芾的长子,世人称之为“小米”,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因受其父熏陶,也精通书画鉴定,好于书画收藏,能书能画。

米友仁其留世作品较多,使“米家云山”之法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想了解“米氏云山”,我们可以先看看这幅米友仁的代表作《潇湘奇观图》,画烟云变化中的山峦景观。

米友仁-山水图轴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其山水画脱尽古人窠臼,发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法。所作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虽草草而成却不失天真,每画自题其画曰“墨戏”。其运用“落茄皴”(即“米点皴”)加渲染之表现方法抒写山川自然之情,世称“米家山水”,对后来“文人画”影响较大。

<<滑动查看

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

云山墨戏图卷-局部

米友仁继承家传,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 。因父子均居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故能画出水气蒸郁、烟雾弥漫的妙趣 。此派为大写意风格,对后世影响甚大。
烟云满纸、雾气淋漓的“米氏云山”,成为了表现江南风景的最佳写照。小米继承了他父亲的艺术,擅长书画,将“米氏云山”的风格确立并发扬光大。

结语

书法上,米芾笔法的多变堪称宋人第一,古人所谓八面开锋,即是指米字而言。米芾的书法充溢着音乐般的节奏,空灵妙逸、跌宕起伏,让人沉醉!

绘画上,他追求的是最原始的大自然。米芾追求个性和创新,以此来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米友仁在书法和绘画上皆承家学,故与父米芾并称"大小米"。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使“米家云山”之法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对后世影响甚大。

- end -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冰冰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