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48,余
铭文的第48个字是余,年年有余的余。
余字在今字的下面,稍微有点相似
余的演变
甲骨文的余字是合体象形字,徐中舒先生说:“象以木柱支撑屋顶之房舍,为原始地上住宅。”前面介绍过中国古代的房屋,一种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主要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一种是干栏式的房屋,主要位于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余字反应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样子。余的本义是舍。金文、小篆与甲骨文字形类似。
《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许慎认为余字的本义是语气词,这个不妥。
余和餘的区别:
余字的本义为房屋,但该字本义早已消失,后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如《尔雅·释诂下》:“余,我也。”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餘字的本义是吃剩的食物。
有人认为以“余”代“多餘”的“餘”是实行简化字以后的事,这是一种误解。在古籍中经常以“余”代“餘”,如《吴仲山碑》:“父有余财。”《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奚宣赞年方二十余岁。”可见“餘”简化为“余”是早有先例。
在一般情况下“餘”应简化为“余”。但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餘”,如文言句“餘年无多”,如果用成“余年无多”,可能会被误解成“我年无多”了。
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中有很多。
常用的的有:
余、吾、予、我、咱
-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用作第一人称出现得很晚,但现在是用得最多的。
帝王专用的:
朕、孤、寡人。朕原来谁都可以用,这篇铭文中既用在王的自称,也用在师𠭰的自称。从秦始皇开始就成了皇帝的专用词,其他人不能用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王,还有三国前期那些割据的军阀,自称孤、孤家,或者寡人,后来的成语孤家寡人就这么来的。
帝王垄断了这些称呼,其他人只能使用相对应的谦称,比如:
仆、臣、小人、不才、鄙人、在下、草民
方言中:
俺(山东)、俄(山西)、阿拉(上海)、侬(吴语)
其他还有很多,只是不太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