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干啥,就是给武则天写了首情诗

孙继胜的小宇宙

第274篇原创文章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大唐诗坛第一渣男

公元680年,也就是唐高宗永隆元年,洛阳城一座宅院里,两个男人在一起喝酒。
年龄稍大一点的叫刘希夷,小一点的叫宋之问,俩人不但是同班同学,同一年考中的进士,而且还是实在亲戚,舅甥关系,年龄小的是舅舅,大的是外甥。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对,没办法,没地方说理去。
酒过三巡,年长的刘希夷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舅,我前两天刚写了一首诗,您给点评点评。”
宋之问放下手里的筷子,并不客气,很随意地接过了那首诗。
在那一刻,两个人谁都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首诗,为刘希夷引来了杀身之祸,宋之问也因此卷入一桩扑朔迷离的“因诗杀人”案中。
1
宋之问,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岁进士及第后,就被招进文学馆,成为宫廷御用诗人。虽说年龄比外甥还小几岁,但宋之问在诗坛的地位却非刘希夷可比,据《旧唐书》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与大诗人沈佺期合称“沈宋”。
今天我们说起沈佺期和宋之问,感觉并不是很出名,好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其实,沈宋在诗坛的地位非同一般,不是因为他们写过多少首流行的诗词,而是因为这两人对中国律诗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知道,唐朝之前的诗歌被称作古体诗,在格律上是没有统一规范的,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对仗、押韵也不讲究,这也是古体诗读起来没有唐诗那么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
宋之问和沈佺期,还有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等人,身体力行,在“初唐四杰”的基础上,完善了五言格律诗体制,并创造了七言律诗新体,明确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将唐诗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公认的中国格律诗奠基人之一。可以说,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就是在宋之问手上定型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人将宋之问与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陈子昂等大咖并列,合称“仙宗十友”。
所以,宋之问在初唐诗坛并非浪得虚名,绝对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那天,宋之问漫不经心地接过外甥刘希夷递过来的诗稿,看着看着,表情逐渐凝重起来,看完,当时就被震住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格式作的七言古诗,名为《代悲白头翁》,从妙龄少女写到白发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全篇构思精巧,用词华美,抒情宛转,音韵和谐,特别是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堪称神来之笔。
宋之问读罢,赞不绝口,当时就动了一个念头,问刘希夷:“这首诗给别人看过吗?”
刘希夷说:“没有啊,您是第一位读者。”
宋之问说:“那咱商量个事儿呗?帮舅舅一个忙。”
刘希夷说:“啥事儿你说舅,只要我能办到的,万死不辞。”
宋之问说:“这两天宫里搞诗歌比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没有发表过的新诗,你看你舅一天到晚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静下心来搞创作,眼看截稿日期就要到了,我想让你把这首诗送给我,让我拿去充个数,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帮舅舅这个忙啊?”
刘希夷也是多喝了几杯,脑子一热,当即说道:“我还以为啥大不了的事儿呢,不过是一首诗嘛,舅舅喜欢拿去好了,咱爷俩儿还客气啥,来,喝酒。”
第二天,宋之问把这首诗的标题改为《有所思》,将诗中个别词句做了细微的修改,比如把“洛阳女儿好颜色”一句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当作个人原创作品发表在了个人公众号“你问我我问谁”上。
短短半天时间,这首诗的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好评如潮,转发无数,几乎刷屏,就连高宗皇帝、武则天皇后、上官婉儿等大人物也纷纷点赞。
刘希夷当然也看到了,立刻就后悔了,好不容易写了篇爆款,怎么傻乎乎给别人了,都是昨天的酒闹的。找到宋之问,要求把诗还给自己。
宋之问一听就恼了,昨晚上答应好的事儿,你咋能说反悔就反悔呢?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嘛。
俩人当时就翻脸了,越吵越凶。宋之问心想,这要让人知道我剽窃外甥的作品,今后还怎么在文坛混?!冲动之下,居然用装土的麻袋把年仅29岁的刘希夷活活闷死了。
此事最早记载于《大唐新语》:“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到了《唐才子传》和《刘宾客嘉话录》中,则对这起杀人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
宋是政府官员,在诗坛享有盛名,而刘虽是进士,却是平民身份,加上案发地在宋之问家里,所以,虽然当时社会上有传言,但并没有确凿证据,大家都觉得宋之问一个著名诗人,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杀人,何况还是自己的亲外甥,多半是有人栽赃陷害。
因诗杀人案究竟是真是假?到底谁才是那首诗的真正作者?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定论,所以,后世收录《全唐诗》时,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首诗被分别收录在了两个人名下。
其实,杀人这种事,诗人也不是不能干,前有王勃灭口杀人在押,后有顾城残忍杀妻自尽,如果你了解宋之问的人品,你就会知道,因诗杀人,对宋之问来说,不足为奇。
2
是的,宋之问就是一个渣男。
宋之问洗稿甚至抄袭,绝对不是一次两次,《全唐诗》共收录了宋之问187首诗,和其他人的作品高度相似或完全一样的多达17首,占作品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比如,沈佺期名下的《梅花落》和《巫山高》,到宋之问名下就变成《花落》和《内题赋得巫山雨》,还有《铜雀台》《望月有怀》《王昭君》等,都与沈佺期有著作权争议,王维名下的《冬夜寓直麟阁》,王昌龄的《驾出长安》,李乂的《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等,也同样挂在了宋之问名下。
《全唐诗》为清代编著,由于年代久远,诗作者出现疑问很正常,但这么多诗词的著作权争议都集中在宋之问身上,如果说都是别人抄袭他的,你信吗?
平心而论,宋之问的诗还是有功力的,深得武后赏识,先是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后来又进入崇文馆任学士。武则天称帝后,又被提拔为正五品的学士,“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
有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一个叫东方虬的首先写好,于是,武则天就把锦袍赐给了东方虬。
这边刚谢主隆恩,美滋滋接过锦袍,宋之问的诗《龙门应制》也写好了: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
全诗洋洋洒洒共42句, “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比东方虬写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武则天读罢,十分喜爱,马上把锦袍从东方虬手里夺过来,转手赐给宋之问,搞得东方虬十分尴尬,人家不要面子的吗。这就是被文坛传为一段佳话的“龙门夺袍”的故事。
从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出,女人呐,反复善变,喜新厌旧,但更主要的是,可以看出武则天对宋之问才华的赏识。
作为御用文人,宋之问的诗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的应制之作。
比如这首《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
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
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职责所在,写点奉承诗词,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都是些奴颜婢膝,毫无人格底线的阿谀肉麻之作,就为人所不齿了,这也是宋之问诗词流传不广的原因之一。
史料记载,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人长得帅,口才还好,又有才,特别讨女人喜欢,曾被武则天招进内务府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
奉宸院,名为政府机关,文化部门,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差不多就是武则天的后宫,在里面工作的都是些年轻美貌的男子。
当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宋之问的主管领导,也是武则天的新晋男宠,倚仗与女皇的特殊关系,二人飞扬跋扈,权倾一时。
宋之问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御用诗人,一直希望能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为了巴结张氏兄弟,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张易之的工作总结发言稿之类的,几乎都是宋之问代笔,身为朝廷五品大员,他甚至为张易之倒过尿壶。
此事绝非杜撰,《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溺器,就是尿壶,宋之问给他爹都没倒过。
为了能像张氏兄弟那样得到武则天的宠爱,宋之问不但处处讨好张易之,甚至毛遂自荐,以求职北门学士为由,给武则天写过一首情诗,希望得到女皇的青睐。对,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啥叫“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武则天曾经也是一个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文艺女青年,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见宋之问仪表堂堂,便招他深夜入宫,单独研讨有关“大力弘扬格律诗词创作,促进大唐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
宋之问喜出望外,赶紧把自己收拾了一下,信心满满地进入女皇内宫……(此处删节250字)。
然而,15分钟不到,宋之问就灰溜溜出来了。
手下人也觉得奇怪,什么情况,今天为啥这么快?
事后,武则天叹息道:“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这个人哪儿都好,有才华,有情调,就是有口臭,朕实在无法忍受啊。
这个,在医学并不发达的唐代,谁也帮不了你,宋之问由此失去了再进一步的上升通道。
3
据说,在封建专制社会,官员的职业风险,仅次于井下煤矿工人。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逼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恢复李唐天下,女皇宠臣张易之、张昌宗被诛杀。
作为武则天的近臣、二张的同党,宋之问也被问责,虽然逃过了死罪,但被贬出京,发配到了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广东,担任当地驻军一个小小的参谋。
我的天呐,广东泷州,穷乡僻壤,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部队生活的艰苦,第二年,居然冒死偷偷潜回了洛阳。
临近洛阳时,宋之问写下了迄今为止传诵最广的一首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因为是私自潜回,宋之问不但“不敢问来人”,也不敢回家,只能偷偷投奔自己的好友,同朝为官的张仲之。
患难之中见真情,人只有在倒霉的时候,才知道谁是你真正的朋友。张仲之冒着巨大的风险,收留了宋之问,将他藏匿在自己府中。
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不是一般关系能做出来的。
而宋之问呢,这时又做了他人生中最丑恶的一件事。
当时,武则天虽然已经退位,但其侄子武三思仍把持朝政,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密谋,准备除掉武三思。
密谋时恰好被宋之问听到了,宋之问居然跑去告发张仲之,结果,好友张仲之和王同皎遭满门抄斩。而宋之问,因为告密有功,不但没有追究他私自潜回洛阳的罪名,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官越当越大。
不论什么年代,不告密,都是做人的底线,更何况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宋之问“由是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本来面目彻底暴露于世人面前。
其实,这种人并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价值观,基本上是谁有权势,我就依附谁。
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先是卖友求荣,投靠武三思;武三思被杀后,太平公主把持朝政,宋之问就攀附太平公主;再后来,安乐公主的势力占了上风,宋之问又转投安乐公主门下。墙头草,随风倒,左右摇摆不定。
通常,这种人最容易两面不讨好,投奔安乐公主后,太平公主很生气,以宋之问在主持科考时收受贿赂为名,再次将他赶出洛阳,贬到浙江越州任职。
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诛杀了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即位,朝中开始清算武氏余孽,认为宋之问“狯险盈恶,无悛悟之心”,是个十足的奸佞小人,一纸诏书,又将他从浙江越州流放到了广西钦州。
流放期间,宋之问“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远离京师,摆脱了政治斗争,万念俱灰之后,反而写出了不少佳作,比如这首《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比如这首《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相传,诗中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因谋反而逃亡在外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所赠。
还有那首特别彰显文人风骨的《题张老松树》: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很难想象,“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这样有气节的诗句,竟出自宋之问之手。
所以说啊,一个人品行如何,不要看他说些什么,写些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些什么,漂亮话谁不会说?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第一件事就是下旨,将宋之问赐死于广西桂林——这种蝇营狗苟的奸佞之徒,不杀还留着过年吗?
凡事皆有因果,对于宋之问的死,《唐才子传》中说:“人言刘希夷之报也。”
从剽窃洗稿,因诗杀人,到趋炎附势,攀附佞臣,再到卖友求荣,左右摇摆,最终被赐死异乡,留下千古骂名,可以说,宋之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演绎了一个渣男的一生。
大唐诗坛群星闪耀,名家荟萃,若论才学,宋之问虽然算不上一流诗人,但也绝非等闲之辈,只因其所作所为,为历代所不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诗名的传播。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不论什么时候,人品永远高于才华。
会作诗,不重要,会做人,才是根本。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黄永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