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墨韵|《儒·佛·道三字经》蜀人 编(1993年)
《儒·佛·道三字经》蜀人 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
《儒·佛·道三字经》出版说明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思想支柱,即儒、释、道三教。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历史悠久。我们甚至可以说,从中国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唐尧禹舜起的禅让帝位,也就是一种政治意义的温良恭俭让,以后历经各个朝代,儒家思想一直是统治政权的思想基础。出了一个圣人孔子还不够,又配上一个祭享猪头的亚圣孟子。因而读圣贤书成为历代仕人和普通贫民百姓的一个崇高生活目标。稚稚童子从三四岁开始便在圣人贤哲的思想文化国度中受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人之初,性本善”的发蒙训导。宋元以前没有三学经,却有汉代号为“三仓”的《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其实秦代也有“三仓”,即秦相李斯的《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又有《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以及后代的《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都是以启发蒙子为目的的识字认事读本。“三字经”这一形式无非是前代同类读本的精炼、完善形式而已。但秦汉蒙学读本,主要是介绍日常事物和用字,“三字经”则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儒家礼教的思想内容,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升华。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站在宏观历史文化的高度,对旧本“三字经”作了修订,使之成为旧时学前教材的千古绝唱。
佛道二家几乎并起于汉代,不同处在于,释教是大法西来,传自西域印度,道教则是起源于张陵“五斗米道”的本土宗教。佛道二教从传入和产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生衍发展。佛道思想虽然在某一朝代一度受到重视,为统治者所接受并辅以御国,但都从未取代过儒学正宗的地位。宋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倾向渐趋明显,各家在为人处世、教义教理、修炼身性等方面都互相影响,互为所用。儒家的“善养浩然之气”,道家的内丹修炼,佛家的顿悟禅定,不难看出其实质上的相通之处。到明代天启年间,释广真(吹万老人)以儒家“三字经”之制,撰成《释教三字经》,近代杨文会仁山先生又为之增订,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则是近代中国道教高人、著名道学家易心莹道长“爰搜道经传记”,并加以综合整理的成果。佛道二教“三字经”,除了吸取儒家“三字经”的体裁外,主要是对本教的义理、教派、神仙或佛祖等进行历史介绍。因而,二书除了对道教徒、佛教徒等有认识启蒙作用外,对于一般读者、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了解佛道二教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使读者对儒释道三教基本知识有一基本了解,特别是便于对照阅读,我们将三教三字经合编为一辑,呈献给同道同好。其中《道教三字经》由四川大学宗教所所长卿希泰教授、云南社科院宗教所郭武先生注;《佛教三字经》采用黎锦熙先生注,略有文字改动;《儒教三字经》由黔民先生注。书中观点及注释文字虽非尽自创,然亦非“獭祭”。对于有意了解传统文化者,当不嫌此“芹献”。
编者
一九九三·四·二十六
《儒·佛·道三字经》目录
《儒·佛·道三字经》文摘
.
.
.
藏书文典(随意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