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几则与乾县饮食习俗有关的段子

【前言】三则和乾县饮食习惯有关的段子,主要是和乾县的两种美食有关,一个是搅团,一个是燃面,还有一个和这两者都有关系。作者收集整理并简单分析如下,仅供大家作为茶余饭后的小点心,开心解闷。

几则与乾县饮食习俗有关的段子

乾州蕞娃

近几日在读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的散文集《背馍记》时,看到他写的礼泉烙面,自然而然的想起来乾县的饮食习惯,想到了在乾县广为流传的几个段子,特收集整理并简单分析如下,仅供大家作为茶余饭后的小点心,开心解闷。

第一个和搅团有关系。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要燃,沟子拧圆。”这是因为打搅团时,将水烧开后,人们要一手端着玉米面粉(现在大多是小麦面粉),一手拿擀面杖,一边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一边用擀面杖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糊糊均匀特别是没有干面粉疙瘩为止。这时,家庭主妇大多会用饭勺舀起来从空中往下一倒,这主要是看搅团的稀稠,以便决定是否需要再撒一些面粉,或者加一些开水,继续再次搅拌均匀。只要软硬稀稠合适,便继续烧火,待烧开冒泡时,这一锅搅团就做好了。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得的有两点,一是火候难掌握,必须用麦草火,慢慢地烧,火稍一大就会烧着了。二是搅动面糊糊难。面糊糊必须搅拌均匀,如果没有搅好,就会出现夹生的面粉疙瘩,会不筋道,所以必须不断地搅,说是七十二搅,绝对是只多不少。一大锅面糊糊要搅拌均匀,就必须加大搅拌幅度,这样屁股自然而然就转得欢了,转得圆了。

搅团越搅越光,越搅越筯道,所以,在农村有一种说法,看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主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不过,认真说起来,这个打搅团可真是个体力活,虽说是主要是女人做,但是女人搅不动的时候,男人往往会上手,接过女人的擀面杖,带有表演性的夸张的搅动起面糊糊。一边打搅团,一边和女人说笑着,即使被她们呵斥着,也是笑呵呵的。

在农村还有一句话,某个人“打了一锅燃搅团”,这是指这个人没有把事弄好。当然,也会说某个人“粘得跟搅团一样”,这是指这个人缺乏能力。

第二个和吃燃面有关系。在乾县的文友中流传着“响镯面”的说法,根据高华女士的散文《文老的“响镯面”》一文得知,这“响镯面”说的是擀面的女人手上戴着一对银镯子,两只手在案板上一推一拉,银镯子便“垮—垮—垮”地响,袅娜的腰身也随着擀面动作前后晃动着,两根长长的帽辫子在背后便一左一右“刷刷刷”地摆来摆去。垮垮垮,刷刷刷,垮垮垮,刷刷刷……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下,这响镯面不吃都是香的。

第三个则是和这两者有关系的一段秦腔唱词,“你说是请我吃燃面,可是你端上来的却是搅团,一没辣子二没蒜,酸菜水水往里串,我要是不吃我饿得慌。我要是吃了我胃发酸。哎呀呀,我的燃面啊”从这段唱词可以获得以下几点认知:一是关中人,尤其是乾县人吃燃面时一定要放上辣椒,或者吃瓣蒜(也有人用葱白或者用洋葱代替)。每年三四月间,新蒜刚上市的时候,饭店老板故意在桌子上放一些不太好的蒜,食客不满意,喊老板拿一些好蒜来的时候才极不情愿的拿出来几瓣好的新蒜,因为不这样,任由食客自己食用,一碗面的利润会被他们吃光的(有人吃一碗面会用一颗新蒜,一颗新蒜贵时大约需要一块钱)。二是搅团好坏的另一个重点就在于调搅团的水水。调水水时需要将蒜砸成蒜泥,生姜切成沫,加入盐、味精或鸡精等佐料,放上上好的辣面子,浇入烧熟的菜油(油烧煎后稍微晾一会儿,不然辣椒就会有一股焦味),再加入适量的芝麻,调好的水水,闻着都是香的。搅团不耐饥(有人把“搅团”叫做“哄上坡”),男人大多不愿意吃,只是女人们却喜欢的很,也有人因此说女人们嘴馋。女人们却不生气,因为挑剔嘴馋的女人才能做一手好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