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游龙戏凤话武宗:武?
武宗的武从何而来
这位明武宗很得年轻人的喜欢,原因很简单有个性会玩,很合年轻人对无拘无束的精神追求,所以明武宗在网上圈粉无数。
既然都粉上了,自然在网络间明武宗的缺点都不叫缺点了那叫个性。对他的武功网上那是推崇备至啊,认为不是那些文官碍事,这位明武宗跟汉武帝并称那是小菜一碟。
那么明武宗的武和汉武帝的武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
因为明武宗的武是庙号,而汉武帝的武是谥号。
谥号最高的唯文武二字,所以汉朝皇帝谥号最高的就是小猪和他的爷爷汉文帝。
汉武帝有庙号吗?
有,世宗。
没错,嘉靖和雍正这两爷子跟汉武帝是一样的庙号。
(谢谢读者提醒,把乾隆和雍正的庙号记茬了)
汉武帝
有了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汉武帝的武跟明武宗的武,一样的。
《明实录》里记录的关于正德的庙号来历,礼部连“顾命之言仿佛轮台之诏”都写出来了,明武宗的武还能和汉武帝的武不一样吗?
您是不是觉得《轮台诏》似乎耳熟,但是想不起来哪听过是吧?
没事,码字的给各位提个醒,《轮台诏》是正式名称但是它知名的是另一个别名——《罪己诏》。
说实在的明武宗有刘瑾、钱宁、江彬这一大帮子玩伴,想没武功也不容易啊!
咳,咳,好啦码字的就一口气来念念武宗皇帝的武功吧。
正德五年(1510年)夏四月游击将军仇钺袭执叛王安化王朱寘鐇,宁夏平;秋七月,洪钟讨沔阳贼,平之;
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四川巡抚都御史林俊擒斩贼首蓝廷瑞、鄢本恕;冬十月甘州副总兵白琮败小王子于柴沟。
正德七年(1512年)夏五月,陆完败贼于莱州,山东贼平;八月陆完追歼刘七等贼于狼山;九月陈金讨平华林贼;
正德八年(1513年)夏四月,彭泽破贼于剑州;六月俞谏破贼于贵溪;冬十月俞谏连破贼于东乡,江西贼平;
正德九年(1514年)二月彭泽、时源讨平四川贼;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四月副总兵郑廉败吐鲁番于瓜州;冬十月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正德亲督诸军御之;
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七月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副都御史王守仁率兵复南昌,后败叛王宁王朱宸濠于樵舍,擒宁王。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巡抚云南副都御史何孟春讨平弥勒州苗。
确实从武宗朝开始,明朝的武功一下子又多了起来。
没办法啊,天下有点扰动,何况明朝一共就四次藩王叛乱,明武宗一个人就遇到了两次。
虽然在正德之前各朝都有些不宁静,但是从正德朝开始稍微特别了些。
比如正德七年春正月贼犯霸州,京师戒严;同月贼陷大城,知县张汝舟、主簿李铨战死;七月,贼犯文安,京师戒严。
这打到了京畿周围的不是蒙古骑兵,更不是女真人,而是流寇。
有明一代,流寇第一次威胁到京畿正是在正德朝。连京畿都受到了流寇威胁,那自然天下文武官员的武功想不多都不行了。
也是从正德朝开始,调动边军弹压流寇成了惯例。
正德六年七月调宣府、延绥兵入援;九月再调宣府及辽东兵益陆完(兵部侍郎)军。
这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京营不堪用了。
京营按理至少也得有15万大军,可是面对流寇兵部却调动从辽东到宣大的边军驰援,可见虽然明武宗一心想仿效祖宗建立武功并为此安排自己的亲信张永等掌管京营,但是京营的战斗力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恢复。
张永并不称职
张永史书没载他什么劣迹,但是从这里我们能知道至少他作为京营主管是玩忽职守的,在他手上京营并未恢复战斗力。
而调动边军对付流寇也使得边防空虚,好在小王子这一年也比较消停没来找明朝的麻烦。
说到小王子,这里稍微啰嗦下。
小王子这个称呼其实代表了明朝情报系统的无能,小王子就是明朝对草原上蒙古大汗的代称,从明孝宗后期开始明朝连自己主要敌人姓甚名谁都已经搞不清楚了。
史书中从辽东到河西到处都是小王子来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有蒙古部落打着小王子的名号以壮声威的可能,但主要是从辽东到河西的明军面对蒙古部落侵扰不敢出击只敢据城死守,这使得来不及进城避难的民众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为了躲避朝廷责问,这些将领官员们就胡诌什么被小王子率大军围攻推卸责任。
所以我们看明朝史书那些中后期北方明朝将领的传,蒙古方面动辄就是十万骑进犯,然后明军将领尽是引千百骑以少胜多大败蒙古,但是这其中能斩首百级以上的战例寥寥无几。
这个时期的小王子叫做达延汗,他也是蒙古最后一位能把整个蒙古草原统一起来的蒙古大汗了。
达延汗
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位三十八年的达延汗神秘死去,这让现在的一些人两眼放光。
于是应州之战达延汗伤重而亡的消息在网络间不胫而走。
那个,码字的想说蒙古族人家也是有史书的好吧。
按蒙古史书的记载达延汗在察罕·格尔台驻扎时突然得到消息明军从库克和坦袭来,这时达延汗身边没什么兵马只得赶紧开溜,但是这一溜达延汗就溜出史籍没影了。
库克和坦也做库克浩特(Хөх - Хот),汉语的意思既为青色之城,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
而察罕·格尔台(цагаан гэртэй)意为有白色蒙古包的地方,现在已经不知具体是哪里了。
不过码字的注意到了图中右上画圈的这个名叫中百石头沟的地方。
这个地名在蒙古语中可以读作:Зуун байшинт。(感谢蒙古语吧的朋友,他们真的很热心)
意思就为百座房沟,大同在呼和浩特的东南,中百石头沟在呼和浩特城西边,明军先到呼和浩特再向中百石头沟进军完全说得通。
但是,明朝史书中完全没有这次明军出征的任何记录,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同到呼和浩特250公里了。
当时的明军对付蒙古主要有三种手段:捣巢、牵马、烧荒。
这三种手段烧荒明军北上的最远,理论上要求200里,但是跟到呼和浩特的距离一比显然还差得远。
码字的猜测一下,很可能是呼和浩特附近的蒙古部族发动了叛变弑杀了达延汗。所谓的明军不过是叛乱者为了摆脱嫌疑,故意放出风诱使达延汗离开中百石头沟的假情报。
说完达延汗这下码字的再来说应州之战。
关于应州之战,《明史》记载正德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明史到这就完了并没给出战果。
为什么呢?
没法按《明实录》写啊,无法自圆其说啊。
《明实录》记得清清楚楚:蒙古阵亡16人,明朝阵亡52人。
后世,尤其是《明朝那些事》对《明史录》这个记载很不爽,一口咬定《明实录》文官写得是假的,诬赖明武宗的。
可《明实录》不由文官写那让谁写呢?
《明史》明载“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可是我们看上面的地图,阳和和应州之间可隔着大同镇。
而明武宗当时驻扎在图上所示的顺圣川,如果真是在应州开战,那就是蒙古军队攻破阳和卫后绕过大同镇向应州进军,只有这样明武宗才有可能追上蒙古军队。
那会的蒙古军队有那么狂吗?
按《明朝那些事》里说的明武宗那排兵布阵法,就像是早就料到蒙古军队会袭击阳和卫,而且还料事如神地料到蒙古军队打下阳和卫后不会撤兵,会绕过大同再去劫掠应州。
连北元小王子是纵横草原20多年的达延汗都不知道的明朝,怎么能知道蒙古军队的进军路线?
《明实录》记载蒙古阵亡16人,明朝阵亡52人,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应州之战是怎么回事了。
一小队蒙古骑兵跑到阳和打秋风,消息传到顺圣川,正德一直等待的砍人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大军兵分多路出击,包抄的部队直接断了这只小队蒙古骑兵的后路。
蒙古骑兵眼见一人一口唾沫能把自己给淹死的黑压压的大军杀来,后路被截断的他们只得向西边没有大军的方向逃窜。
文官根本没抹黑明武宗,是帮他虚报战功
最终穷追不舍的明军在应州地区追上了这队蒙古骑兵,穷途末路的蒙古骑兵跑不掉索性转身拼死一战,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结果16人的蒙古小队换了明朝52人,至于正德亲手砍了的那个,是绑着过来给他砍还是手脚都打折了让他砍只能问当时在场的人了。
正德折腾半天却是这么个结果本就不好意思实话实说,而且那么多官兵陪着他玩了这么多天,大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功赏赐那是必须的。不过他老人家还算善良没拿老百姓的脑袋来冒军功,虽然将过程吹了个天花乱坠但交首级时还是很老实。
从边镇将领到朝堂阁老们为了这位爷赶紧地回宫去,集体装糊涂把这位爷当顽童哄,满足这位爷建功立业的心理对他大加褒奖让他心满意足,只为这位大爷麻溜地哪来哪去。
应州造假案满朝文武个个有责,假冒军功那可是重罪,写实录的都是该案参与者们自然也就继续装糊涂了。
庆州军功造假满朝文武见者有份没法照实写啊
说完应州再来说另一个老朋友——吐鲁番。
正德八年(1513年)秋八月后,吐鲁番第叒(ruò)次占据了哈密。
明武宗正愁没军功呢,所以史料记载正德九年五月彭泽总督甘肃军务,经理哈密。这一年哈密还在入贡,但是从这一年后再无哈密入贡的记录,应该是哈密使团才离开哈密没多久吐鲁番就占了哈密。
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吐鲁番迫于压力不得不又把哈密吐了出来。
总之吐鲁番怂了,大明万岁。
然而九月,吐鲁番就第叕(zhuó)次再占哈密,这次有点不同了。
吐鲁番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东,侵肃州杀明将游击芮宁掳掠一番满载而归。
小小吐鲁番敢骑到大明头上拉屎,反了它了!
明武宗态度很坚决打!一定要打!
于是正德十二年夏四月副总兵郑廉败吐鲁番于瓜州。
然后到了正德十五年,吐鲁番入贡!
他怂了!大明万岁!
终于经过五次反复,明朝在西域的哈密卫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明武宗可真是武功彪炳史册啊。
哈密卫的坎坷命运正是明朝兴衰的缩影
武没啥可再说的了,这武宗简直是实至名归啊!
不说不行啊,大明千秋万岁明武宗做出的最大贡献还没说呢。
唉,下篇还得继续说这个顽童啊。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游龙戏凤话武宗:玩伴》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给个赞给个关注鼓励下码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