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15)
最残酷的真相也好过最奢华的假相;
就像清煮糙米也好过红烧毒药一样;
什么叫“观察思维”?就是不管遇到了什么情绪,别被情绪牵着走,告诉自己:这是现象,去找本质。
然后稳住自己去看情绪底下的本质,找到哪里受力不均、哪里能力欠缺、哪里标准错误,哪里自欺欺人,看明白了,知道怎么做了,情绪自然也消了。
非但没有被情绪毁了状态,反而人又升了一级,这就是“观察思维”的妙义。
无知不算糟,诚心即可得人助;
糟糕的是无知却又无诚,既不能靠自己前行,又不能借力前行,只把自己陷在原地自怨自怜。
体会到做事的擅长感,做一次就高一度;
体会到做事的糊弄感,做一次就挖一坑;
所以,即便再辛苦、再操心,也要去做“让人感觉到擅长”的引导、教育和鼓励,且不可为了轻松纵容糊弄。
和孩子间的和睦,是沟通出来的一致,而不是独裁出来的顺从;是不设戒心的亲近,而不是带着卑微的隐忍。
不同高度的人对“强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高处的人认为:
我强,我的价值在于--我能让你变美好;
低处的人认为:
我强,我的价值在于--我能让你不痛快;
啥叫“不做错事”?
---没去做那些错事就是不做错事啊!
相信很多人都这样以为,对吗?
不对!
只有做对的事才等于不做错事!
“什么都没做”或“没对也没错”都只等于走向错事!
话不好懂,通则受用无穷。
家长给孩子讲题三要素:
一、以“把思维降到孩子的思维高度”为前提,否则以高维压低维,造成孩子恐惧学习,是恐怖;
二、以“让孩子因懂而自信、因收获而喜悦”为标准,否则造成孩子自我否定和委屈卑微,是压迫;
三、以“孩子能熟练做几道题、透彻讲一道题”为结果,否则,学而不能讲、行而不达终点,是半途而废。
“醉心于某事”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活最明显的捷径。父母一旦发现了孩子对某方面的“醉心”,一定要护持和助力,这比其他盲目的尝试和积累都更准确、更有意义。
遇到一个事,我们会出现多个标准:好和坏、利和弊、喜欢和厌恶、易和难、心安和心不安,该怎么选呢?
选“喜欢”和“心安”的交集。
别怕找不到,坚持分辨就一定能找到;
为啥一定要这么选呢?
因为用“心安”去验证“喜欢”,才能得出那个真正源于自己的、“一心不二”的答案。
性格差别体现在做一件事情的风格上,而不体现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上;
孩子能力的差异,只代表被尊重的程度和重复练习的次数,和性格无关;
家长们千万别被“性格使然”误导,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天性,我们需要的只是“尊重、重复”的去做对的事情。
为什么很多事明明很苦,却那么多人追逐呢?是人傻吗?
不!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弱;
世界就是个磁力场,力强则自由,力弱则困束;弱者逐苦,强者逐乐,这就是基本法则;
所以,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不取决于自己想不想,而取决于自己弱不弱。
好的亲子关系,不光要有血液里的爱,还要有人与人间的欣赏和喜爱;
血液里的爱最后会转化成一种“有敬”,而相处时的欣赏和喜爱最后会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具备亲近和信任的“有爱”;
在“有爱”的关系里生活,是命运对关系里每个人的善待;
知是由行获得的;
是因为去做而有了方法和把握;
不是因为有了方法和把握才去做;
不管什么,
建立善因也好,阻断祸害也罢;
得去做才知道怎么做;
而不是傻傻等着;
没有使命的人,不会自律;
没有车架的马,不会向前;
什么是自律?是个品质吗?是个意愿吗?
不准确!
自律有虚实两部分:
实者,是有目标有原则有规范的一种机制;
虚者,是有意愿有认同有喜悦的一种观念;
有了实的机制,虚的观念能逐渐有;
只有虚的想法,则自律会慢慢成空谈;
以前觉得智慧最主要是个“化”字,后来觉得智慧最主要是个“迎”字,现在觉得这两字本就是一个事:
没有“迎”的态度,就一定不是“化”,而是“抗”;
没有“化”的本事,也一定不是“迎”,而是“撞”;
家长的居高临下会造成孩子的什么?
没有主见?自卑懦弱?情绪暴躁?
是,但这还都不是最主要的伤害。
最主要的是:
---思维模式上,不以真诚为必须;
---关系处理上,不以尊重为必须;
---面对自我上,不以自信为必须;
而这三点,给孩子的一生设置了无数的弯路和艰难。
对,只有极小的一个区间;而错,则有无穷无尽的可能;
排除错误未必能够找到对;唯有依据对的见解对的感觉找到对,才能不耗费;
我们常说:任何经历都有意义;
是的,但意义有大小、时间有长度,我们真的没必要逐个体会;
至少,要从心里知道我们的目的是:“找到对”;而不是麻木自己:任何经历和选择都可贵。
孩子,就该是光芒四射的;
卑微顺从的,只可能是奴才;
很多家长所谓的严厉作风,其实不是什么风格,也不是什么性情,只是卑微多年、终于当上了“奴隶主”后的肆意和随性。
天理后面是原则;
感受后面是看法;
智慧后面是态度;
原则是不变的,看法是多变的;
所谓智慧,就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转变人的看法使之和原则一致。
对,靠的是心安,不是证明。
人会犯很多错,但最常犯的就这两个:
该给予时,却提要求;
该努力时,却想选择;
当人把自己当弱者时,万事亨通的门就关闭了,因为那是强者的专利;
何时人是把自己当弱者?
---自怜、自疑!
---盼温暖、避恐惧!
---惊慌失措、满腹情绪!
一说到人心,人们就都说“爱”,好像爱就是人心的全部;
其实,对人心有影响的事物有三:影响最大的是“自信”,其次是“爱”,第三是感染;
既能建立自信又能善待和感染的,是最好教育;
只有爱,其他自生自灭的不是教育,是甜蜜放弃。
失意的人事事都失意,
人换了、事改了,失意仍继续;
抱怨的人时时都抱怨,
时光过、年纪长,抱怨却未停;
是境遇不佳吗?不!是自己弱!
人生如球,若是被自己的目标使命计划考核驱动,则受自己驱力,外扰自然忽略;若自己弱小无驱力,则外界的任何事都是大驱力,让这球随烦恼而动、被压迫不停。
如果梦想不能浸在生活的日常里,那梦想就永无实现之机;
如果生活不能和梦想有一致的乐趣,那生活也将逐渐远离力量、成为束缚和迷题。
有真实和真诚,就能让一切外力成为自己的助力;
有信心和耐心,就能让自己的内力不害自己而帮自己;
有真实真诚,有信心耐心,什么都能闯过去,这就是化烦恼为菩提的秘密。
没有目标感的人,注定成为尘埃,即便再努力,也只是高品质的尘埃;
目标哪里来?自知!
自知哪里来?照见!
如何照见?
面对和挖掘不安,体验和证得喜悦,厘清和确定主次,认同和锁定使命。
信,是自己证出来的,不是选择出来的;
信什么,取决于人为了那信仰付出多少、学习了多少、努力了多少、证明了多少;
若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证得,不管人说自己信什么,都是瞎扯;
因为一遇事那“信”就动摇,一权衡那“信”就让路,那“信”就成了口里的“说辞”、身上的“标签”,不是自己灵魂的依靠和守则,不能帮人分辨虚实、离苦逐乐。
有高度,人生才美好;
没高度,人生只是点缀着几处美好却大片大片重叠的糟糕;
世界从不平等;
世间的美好也从不平等;
平等的只有每天都是24小时的时间和每个人都能管理自己行为的本性;
想要平等的美好,就用对时间的珍惜和对行为的驱动去争;
再无他径。
我们常说要引导孩子,什么是引导呢?具体指什么?有什么可参照的框架呢?如下:
让孩子感受到:迎接挑战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刻意的鼓舞和勇敢;
让孩子感受到:爱和被爱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刻意的取悦和盘算;
让孩子感受到:缜密而细致的发现自己、耐心而逐步的突破自己,是喜悦的、是开心的、是享受的,是无功利、无目的、什么都不为的纯粹享受。
心灵鸡汤是什么?
就是告诉小树:你别弯、你别弯;
智慧是什么?
就是教会小树如何挡风、遮雨、成长、参天。
孩子玩乐的好处在于:热爱生活;
热爱生活的好处在于:眼里除了权衡利弊外,还有对未知美好的莫名的向往、连接和欢喜;
而这个向往、连接和欢喜,就是我们无法言说的、源自同一起点的“信力”,这个力是母体,能生出野心、生出韧性、生出乐观、生出信念、生出意志、生出积极……远远大于那个只知权谋争夺、只知权衡利弊的“我意”。
对改变自己是绝望的,注意力就都在要求人和事与自己的匹配上,而人和事不可能为自己所控,就感受到忧和怨;
对改变自己是乐观的,注意力就都在自己的计划、安排和行动上,而自己的行为自己可以做主,就感受到安和忙。
先有“信、勤、喜”,是归“性”,
后有“仁”,是用“性”;
未归性,先求仁,则求得是苦;
先归性,后用仁,则率性不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听到这句话别绝望,因为还有:
----天地人一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人之道,以不足奉有余;
也就是说,只要人乐观积极,态度是“有余”,就能创造乐观积极的一切,获得有余;
保持乐观积极,就是最好的捷径;
相信乐观积极,就是最普适的信仰;
强大包括两部分:
外要积累事物的量;
内要开启喜悦的门;
二者一打通,强大无比;
而说到开启喜悦,就有人想到玩乐了;
不不,内求喜悦和外求玩乐是两回事;
内求喜悦是开发自己本能的平衡和舒适,是让自己最适宜,即使要取舍;
外求快乐是开发事物组合带来的趣味,是让自己兴奋,即使会不适;
先被全世界所抛弃,展翅飞上天空;
在天空学习、探索、体悟、成长、翱翔;
进而再次拥有世界、照耀一方。
怪他人时,我们是小人;
于是我们改了,进步了,开始怪自己了;
但怪自己时,我们虽不小人,却是懦夫;
只有当“啥都不怪,只是解决和征服”时,我们才是强者,才有幸福;
---不要只满足于进步,那还依旧是苦;
---只有卓越、只有勇者无敌、只有心无恐怖……才是我们的路。
心脏为什么跳动?理由是什么?
肺叶为什么呼吸?理由是什么?
没理由!为了自己活的好,无条件跳动!
对啊,为了让自己好,就是要无条件的跳动、无条件的乐观、无条件的积极;
作为我们一个部件的心和肺都能做到无条件,而作为主人的我们凭什么说那句:我乐观不起来……
啥叫勇敢?就是:无条件的干!
信念要在平时树立,当面对坎坷的,才能不纠结的一鼓作气;
温和要在日常培养,当面对分歧时,才能不耗费的求同存异;
车,先有发动机,才可能成为拥有方向感的交通工具;
而人,也必须先是个“力量体”,才可能成长为一个“智慧体”;
一切关系,本质都是教育;
而建立力量体,永远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努力和努力也是不尽相同的;
先有感觉后有愿力,事半功倍;
先有愿力后找感觉,事倍功半。
经历一个事情后,客观世界会形成一个“事实”,而主观世界会形成一个“归因”;
顺利时,客观事实和主观归因是一致的,都是:强。
坎坷时,这俩往往是分歧的,客观事实是:“弱”,而主观归因却会美化一下自己,说:因为我太重视什么了。
只有当“事实”和“归因”永远一致时,人就真的是智慧了。
没有人会故意走向糟糕,那些不如意者只是无力和无措,Ta们更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Ta们创造出新的选择。
无目标而有日常,就是自下而上看人生,则每一天都是日复一日不由控制的重演,都是重复;
有目标而有步骤,就是自上而下看人生,则每一天都是掌控着自己身心的前行,都是冲锋;
选择了进步,其实就是选了死磕自己;
生活不是电视剧,根本就没有吃着玩着却能保持进步的奇迹;
别惦记太多舒服,成功的路上没有;
只须简单专注执行,前行即是意义;
绑定任务,远离享乐;保持自律、保持强硬如铁;不犯错误,不留可乘之机;
然后,耐心的持续,就会迎来那个连自己都会惊讶的全新自己;
没有有序的练习,人的智就远小于识;
所以遇事时,
若不能适时跳出、俯视全局;
便就会迷于事物、忘记本意;
若经历了长期的练习,人就可以刻意用智;
每当六识意起,便问觉性初心;
于是行跟智走,不从于意识;
这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这个“智”如何拥有呢?
独处,静心,反省,沉思。一天若没有独处深思的安排,何必谈智,只须去吃……
没有确定,就永远不会有力量;
没有行动,就永远不会有方法;
就是要无条件追求进步;
就是要无条件付出行动;
这是不需要讨论的事;
如果这两点还需要讨论,还有犹豫;
那就不必干,因为干什么都不会成;
总感动自己的人,都是不能驱动自己的人;
能驱动自己的人,都在解决问题,哪有时间渲染情绪?
情绪是火,闲是氧气;
自古有氧火才烧,从来闲人才闹妖;
无能者,靠压制人的意愿;
高手,靠说服和感染让人心甘情愿、一往无前;
管理如此,育子亦然。
时间的本质是“证明变化”;
若不再有变化,自然不再有时间;
而变化的程度和“智”的程度有关;
所以不同的“智”就有不同的时间;
行为的背后有方法论;
而力量的背后也有方法论;
行为背后的方法论,是哲学;
已知力量背后的方法论,是物理学;
而未知力量背后的方法论,就叫玄学了。
做事,不要以对和错的结论来结尾,因为那依旧是在原地;而要以信心和向往来结尾,因为那是跨过去。
幻想的人认为:我就该拥有美好,那美好迟早向我走来,我等着;
真实的人认为:美好在高处,优秀的我才能触及,我努力;
其实,美好不是个无从掌控的东西,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心安一是喜悦;
用真实和努力握住心安,用专注和利他心握住喜悦,就把美好握在了手里。
事事都是自我标准,那就终日在斗;
事事都用对方立场,那也不切实际;
最合理的方法是把标准和观念统一;
这是群体和睦与进步的前提;
个体完全为自己负责,是个体堕落的最好办法;
个体完全为群体负责,是个体进步的最佳方案;
其实哪有什么不会做的事,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精力、那么多挣扎,只是在事无巨细的、不厌其烦的、没完没了的纠缠“想不想做”的问题。
没什么欲说还休;
也没什么说不清楚;
没那么复杂!
啥叫修行?啥叫离苦?啥叫六度?
强大!强大!还是强大!
任何挑战都平和着迎接;
任何经历后都增一分强大;
就行啦!
是梦想还是幻想,就看能不能和自己的需求对抗;
先经历不近人情的死磕,再得到与众不同的快乐,便是梦想;
一直让生活毫发无伤,只是不安时来点展望和惆怅,那自然是幻想;
经历一件事后,让人感知到正确的认识,是教育,是助人一生;
经历一件事后,让人重视到结果的好坏,是挖坑,是捆缚前行;
做事和负责之间的差异是:收获思维;
没有收获思维,做事的用心只在焦虑层面,只有压力重重,没有喜悦可言;
有了收获思维,做事的用心提升到观察层面,步骤是能力提升,过程是喜悦验证。
我们是要教孩子迎接挑战;
但更主要的一点:
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迎接挑战的舒服;
而不是只用利弊说服;
舒服,是开启心的力量,无往而不利;
好处,是开启意的分别,会越发陷入压迫感而增加恐怖;
承担精神怎么建立?
先要树立“家庭成员一起努力、各司其职”的“见”:
---家长负责家庭经济和精神的提升;
---孩子负责学业和自我素质的成长;
要让孩子明白Ta是家庭进步的承担者之一,是一根柱子、一个引擎;
而不是信口开河的说:你快乐就行。
先求强,由强而得安;
再由安而得定;
再修定,而入禅;
禅而定,定而禅;
得见宇宙全貌,得晓来去因缘;
以此脱业力束缚,开认知局限;
此为世间修行。
我们讲“公正”,不是为了追求什么高尚,而是因为“公正”才能真实,真实才能对事情的结果正确归因;
一个错误归因基础上的连续错误归因其实就是变态;
要公正,不是高尚,只为不变态。
一门心思做事,有困难但无苦恼;
一个心思待人,有摩擦而无纠结;
世界上的难,都是可以靠努力克服的;
而心里的苦,都是可以靠一心避开的;
一心福,二心苦;
二心再生新变;
则不仅生苦,祸亦出;
惩罚人的“表现不好”,是评判和压迫心理,是第三人视角,该思维的本质是“利用”;
帮助人变好,是承担和负责心理,是第一人视角,该思维的本质是“爱”;
很多家长做着压迫孩子的事,却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是爱,为啥呢?
因为家长自己只在低级的“接受层”,没到达高级的“付出层”,高度不够,不懂得什么是爱。
做的对错是准绳问题,做错要罚;
做的好坏是境遇问题,不好要帮;
曾国藩用人说:勤教、严绳;
勤教就是帮境遇;
严绳就是罚对错;
你有好处我分享;
你有不如意我打击;
这是爱吗?不是!
这是奴隶主!
然而,有多少人在情感里打着爱的旗号在当奴隶主呢?
什么是爱呢?
---孩子别怕,我和你一起!
自我努力很重要,但学习智慧更重要;
就像小草再努力吸取养分也代替不了阳光一样;
个人再努力行动也代替不了智慧;
因为:
我们的努力只影响眼前的进退;
而智慧和阳光却决定着个体结构的升级;
接受现实,是怀着梦想,把起点拉低;
是龙潜于渊的努力;
活的现实,是丢掉梦想,以利益为唯一;
是一时高价的咸鱼;
低级的人只会破坏和索要;
中级的人知道感染和给予;
但只有高级的人才懂得建造;
不要充满骄傲的说自己脾气不好;
那不是个性勇敢;
那只是层级太低、素质太糟。
上进有真假;
真的上进是:
在“知”上乐观欢喜,是感受力量;
在“行”上准确勤奋,是验证力量;
假的上进是:
在“知”上豪言壮语,是感动自己;
在“行”上悲怆墨迹,是感动自己;
什么叫使命?
信念不离开目标,就叫使命;
别让信念放空,人会悲观;
什么叫责任?
意识不离开目标,就叫责任;
别让意识放空,人会迷惘;
什么叫能力?
行为不离开目标,就叫能力;
别让行为放空,人会恐惧;
过程上的难;
其意义在于获得方法上的简单;
如果难的结果只是“度过去”;
没有获得方法上的提升和改啥;
那就是跑偏;
世界是平衡的;
所以才有因果;
所以:
有压力,志向才成立;
有痛苦,快乐才可贵;
孩子不敢让父母失望,并不是好关系;
这意味着下一步必然会走向恐惧和欺骗;
而一旦开始欺骗,亲情便再无约束力;
孩子不忍让父母失望,这才是好关系;
这意味着信赖和亲近在起作用;
而这信赖和亲近还将继续保持约束力;
求同,则理上通,即便再难都有路可走,是寻找生路;
求和,则情上通,即便再寒也可渐通渐融,是寻找生机;
知的核心,是对的观念和对的关注点;
行的核心,是对的态度和对的行为习惯;
不管是自我进步还是育子提升;
都是这两方面;
孩子爱哭并非是说明孩子脆弱;
而是说明孩子重视情感的安全感;
这又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爱哭的孩子在乎情感约束;
---肯努力于亲近后;
---能止步于失望前;
重视情感,事事好管。
努力的目的是什么?
是取得好成绩?是获得好结果?
不不!都不是!
这么想只是现象上的跨越连接;
对行动而言有害无益;
努力的真实目的是找到胜任感;
然后保持那胜任感,才有好结果;
如果努力而不找感觉,直奔那结局;
结果只会是筋疲力尽的放弃!
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影响他人---做什么如意!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
曾国藩这十二个字到底什么意思?
1、真的有敬畏,人是不会懒惰的,人在自己敬畏的领导面前敢睡懒觉吗?不!
---所以找到敬畏就会勤勉;
2、真的相信天道,是不会被欲望左右的,人救死扶伤时会想对方兜里的钱吗?不!
---所以找到天道就会节欲;
3、有了勤勉,节制了欲望,还有什么隐患?势尽则毁。那咋办?楼高百尺,人在地面,会摔到吗?不!
---知高守低最安全;
很多家长看重惩罚,以为那是规则养成。做错事当然要惩罚,而惩罚也的确给规则养成创造了仪式感。
但是,重点不在这。重点在于:
----震慑的作用远大于惩罚;
----惩罚少时是约束,惩罚多时是纵容;
千万别以为频繁惩罚是严教,那是把孩子推向放纵。尽可能别让孩子走到被惩罚那步,而是勤教勤提,靠震慑和帮助让孩子保持在“满意”中。
安,源于对自己的信;
而对自己的信,源于两点:
一、用正念连接使命、驱赶妄念;
二、用行为获得喜悦、赶走疑惑;
有不安,其实就是有不信;
那就去找病灶、去治根源;
让该正的归正,让该行的行动。
强者未必是善人,但善人一定是强者;
家人饥贫如何心安助困?
心识纠结怎能慷慨予人?
不管是外物还是内心,都只有经历千锤百炼后足够强大、足够丰厚,才可自如品味布施的悦心;
修强大,并强调道德是仁德;
弃强大,只强调道德是意淫。
世间有:天、地、人;
天道有:阴、阳、和;
我们常说“人和”;
因为人只能在“和”里才舒服;
即便是每天征战的将军,在他亲近的环境里也必须是“和”他才安生;
所以,不要助长自己的“斗”气;
求同求和,则助人又助己;
求异斗气,则百害无一利;
致良知只是个明是非的功夫;
为什么王阳明能够用致良知来打胜仗呢?
因为他能够把方法应用化;
—用环境中的正得到环境中的定;
—用环境中的道建环境中的势;
—驱环境中的力打出一个环境中的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为何呢?
仁,解决的是做不做的问题,是由犹豫到确定的过程,需要坚定稳如山。
智,解决的是做对做错的问题,是跟着形势变换调整,需要水般柔化流动利万物而不争。
生命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所以:
幸福不是得到某个结果;
而是保持某个状态。
育子是有难点,但很多家长遇到的还不是路上的难点,只是自私和懒。
打击和惩罚是不一样的;
惩罚是约束人的权力和自由;
打击是侮辱人的尊严和人格;
惩罚,是管理;而打击,是伤害;
什么叫“有爱的教育”呢?
就是有惩罚有奖励,但永远保护孩子的尊严和人格,没有侮辱和打击。
苦的越久,人越渴望幸福?
穷的越久,人越渴望富贵?
不不!人们会适应;
即便体无完肤,也会咬牙切齿的适应;
这便是人性!
只有认为幸福可得的人,才渴望幸福;
--爱护着人的梦,苦难才是修行;
--毁灭着人的梦,苦难只是酷刑;
人生的主题就一个:变得更好;
难点在于:怎么变得更好呢?
把那条确定无疑的路找到了,就有了定;
把无条件前行的心态找到了,就有了力;
有了这个“定”和这个“力”;
那么喝点鸡汤整点煽情,也是锦上添花;
如果没有这个“定”和这个“力”;
那么成天只靠鸡汤唤醒,就能成分裂症;
就像墙体,里面是糟糠外面却装修,想不分裂、不掉皮都不可能;
人们常说:行动、行动!
这行动指的是啥呢?只是去蛮干吗?
显然不是,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僧;
学佛的人都会说“信、愿、行”;
然而僧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是:持戒律、修法门、专一处;
也就是说,行动不是一个点的动作,而是包含了三部分:规则、方法、专注。
满足这三点的,真是“行”;
不满足这三点,只是“动”
在关系里;
“阴”对应“规则”,“阳”对应“道德”;
而在“阴”和“阳”的循环里最好的存在是“和”;
那么“和”在关系里对应的是什么呢?
是“情感”!
换句话说,在群体关系里:
■我们要建立规则及规则衍生的习惯;
■要树立正念(道德)及正念衍生的志向;
■但最重要的是--维护群体的情感!
都维护群体情感,则都不会跑偏。
每一天,
都要为拒绝浑浑噩噩做点什么;
都要为跳出惯性漩涡尝试求索;
即便一丝一毫,也是收获;
否则,这呼吸又怎配叫做:活?
有群体规则和群体情感,
人的自由就会走向梦想;
没有群体规则和群体情感,
人的自由就会走向欲望;
不必强调自律,只需强调群体;
有了群体的他律,自律自然会养成;
没有他律,只靠自律,只会一起垮下去。
所有的苦,都是因为弱;
而所有的弱,都是因为:没有找到那个支点并去体验那个支点上的自如感;
所谓:术可入道,技可通神;
说的都是那个“支点自如感”。
人所认为的与事实若是冲突的;
那么即便只一分,也如芒在背;
亦苦;
人所认为的与事实若是一致的;
那么即便有大起伏,也有知而无感;
是安;
接纳,是幸福的起点;
自喜,是幸福的山巅;
其实,所有的性格问题,都是能力问题;
我们会发现,我们评价他人性格时,都是失败时,都是力所不及时;
而成功时,何来性格问题?
都是清一色的:
高瞻远瞩、英勇果敢;
勤奋务实、稳如泰山。
人们都知道“向内求”;
但“向内求”不等于自我检讨安抚心情;
而等于自我分析后提高自己、付诸仁行;
向内求的目的是“向明”;
是让自己日日新、又日新的进步;
让群体有正念、有规则、有情感的提升;
何为“当仁不让”?
就是:向内求、捉良机、勇行动;
人有多深的苦,就有多浓烈的不真实;
人有多强的无奈,就有多剧烈的不负责;
其实啊,
心理问题,没那么需要心理医生;
只需要自己多负责、多清醒。
心里苦的人,只需专心真实就能得救;
无奈的人,只需做责任人就能重生;
遇到心动容易,遇到心安却难;
而既心动又心安的有吗?
有!遇到慈悲和遇到可爱!
遇到冲动的事容易,遇到确定的事却难;
而既冲动又确定的事有吗?
有!戳兴趣点和当责任人!
无能为力时,一定是目标靶错了;
这时候换几个方式重新去描述自己的目标,往往就会有新的收获和突破;
小时候,
我们又要做科学家、又要做飞行员;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只是遐想,
和志向无关;
志向只有两个来源;
要么是兴趣带来的无可替代;
要么是痛苦带来的不破不安;
来源生志向,志向生目标,目标生希望;
然后怀着希望,一往无前;
与外人交往,规则是:
先尊重,后公正;
公正后勿盲目多予,会破坏社会规则;
与近人交往,规则是:
先尊重并柔化,后公正并求“见”;
公正后务必求“见”,是维护群体规则;
也就是说:
对不可控的大世界,公正是最好的善;
对可控的所住群体,求“见”是最好的善;
每一次不满,都是一道习题;
如果是想好了解法,设计好步骤,然后解决掉问题并建立了杜绝此问题的机制。
--这题就满分,做对了。
如果是只知道不满,只积累情绪,然后不由分说的发作,不顾后果的攻击,最后要么两败俱伤,要么恃强凌弱,消停了几天后,同样的不满又再度来袭。
--这题就是零分,白经历。
意动,视角下沉,则一切都是人生;
积重难返!
意不动,视角上浮,则一切都是体验;
明达无关!
所有的努力,其实都奔着这个意的开关;
只是:
幸者,可知仰视神性是捷径;
众者,只知手足无措不由人;
孩子饿,给孩子食物,而不是威胁别哭;
事做错,引导做对,而不是要求别做错;
啥叫第一性原理?
这就叫第一性原理:
--舍弃了利弊判断的第二性;
--舍弃了情绪反馈的第三性;
--只求本质和目的的第一性。
要记得:
那些不谈规则只谈道德的人;
那些不谈公正只谈包容的人;
都要离得远远的;
因为,
他们若蠢,却胆大,定能惹出祸事;
他们若不蠢,还照说,定是包藏祸心;
人们都以为钱是生活品质的分水岭;
其实不是;
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是;
没这个相信,有钱只是昂贵的灰暗;
有这个相信,艰难也是遍洒的光明;
希望和光明,永远是美好的主要内容;
命运是什么?就是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是什么决定的?
是人遇到了什么并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
遇到什么是不能左右的,但想法可以;
什么决定人的想法?人的信!
人信努力能让一切变好,想的就是美好未来和努力方法;
人信生活就是无从掌控,想的就是压力负担和愤懑抱怨。
人做事时有两样东西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是:心里的力量必须纯粹;
一个是:做事的状态必须专注;
■心力纯粹而勇猛,则事可做。一旦人心里有了几分懈怠和敷衍,这事就不必做了,因为无纯力则成形式,最后必然无果;
■做事的状态专注,则遇什么事想什么方法,万事难不倒;而一旦做事呈朝三慕四态,则不必做了,因为不专则事事难,必然举步维艰、弃在途中。
人生如逆水行舟,非进即退;
解决问题,就是成长,就整体向前一步;
适应问题,就是逃避;就整体退步一程;
别安慰自己说:不面对就是放下;
那是出世的事;
出世者,心无所住是放下;
而入世,则只有“解决掉、无疼痛、不在乎”才是放下、才是修行;
苦的本质是:求而不得;
而求而不得的源头是:选择性错误;
而导致选择错误的源头是:失去自我;
而失去自我的原因是:不自知;
而不自知的原因是:未曾挖掘自我;
而未曾挖掘自我的原因是:陀螺态不止;
综上,如何解苦?如下:
静思~自知~有所住~做选择~得所求
一堆杂乱的砖和一堵整齐的墙差在哪?
排序!谁来排呢?仁者!龙头!
一个群体若无龙头必然陷入阴暗争斗;
争到何时呢?争到有仁者来大治求同时;
无仁者出则争到永久;
其实,人无坏人;
人多,利益必多,角度必多,争才正常;
只是这争斗会让所有人阴暗、腐朽;
所以,真的君子必须勇作龙头;
大治、求同、归心、定规则、养情感,让人人跟随群体成长、成熟、成就。
常有人介绍说“哪都好,就是某处太糟”;
这种话永远别听;
人的进步是个能力,是个整体;
哪个方面都适用;
不可能只能进步A处,B处不行;
就像火焰上不可能有冰;
只要人有某个极糟处存在;
就一定是哪哪都不行;
只是隐藏有水平;
人分三层:
优者,想的是承担群体进步,于是做主;
良者,想的是彼此互相尊重,于是分担;
劣者,想的是一切理所应当,于是积怨;
人生就是个自由碰撞;
没有优待,没有什么理所应当;
也没有恶待,没有什么天意刁难;
在哪一层,就过哪样的人生,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