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小光:中国神经外科的“传奇”医生
他是目前中国施行复杂大脑后循环搭桥技术中,手术例数和成功率都数一数二的专家;他是介入、开刀、显微手术样样精通,凤毛麟角的神经外科领域“全才”;他开创了中国神经外科医生显微解剖培训体系,10年间为25个省市培养了120多名专业医生;他创办的培训体系将24项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一网打尽”,跟随他学习、进修专业技术几乎成为国内年轻神经外科医生的向往……
他就是“天津市第九届十佳医务工作者”、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佟小光。
佟小光
三个“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
大脑后循环系统掌控着人体呼吸、心跳、意识等中枢功能,是真正的命脉。有一些复杂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后的解决方法只有接受高难度的大脑后循环搭桥技术。而在这个领域,佟小光不仅是我国施行这项手术技艺精湛、成功率首屈一指的专家,还是个心思细腻、铁汉柔情的“魔术手”。
因为罹患罕见的巨大颅底肿瘤,19岁的四川女孩洋洋一半脸很清秀,一半脸像恶魔般扭曲肿胀。从两年前患病以来,她就施行了多次手术,肿瘤却越长越大,已危及生命。年初,孩子的家长听外省专家介绍,找到了佟主任。赶往天津的途中,洋洋病情恶化,昏迷、气管切开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终于到了天津,佟主任初步诊断为侵及海绵窦、基底广泛的良性颅底肿瘤。但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太密切,手术必须对脑肿瘤和脑血管“双管齐下”。洋洋头部肿瘤之所以反复发作,是因为患者的肿瘤体积太大,且包绕颅内血管,此前每次手术都没能切掉肿瘤的基底。
救治洋洋,至少有两个难关,一是患者极度虚弱,不能承受大量失血;二是手术必须使用复杂的颅底手术入路,清楚地显露肿瘤及临近结构,才能在前几次手术的疤痕和粘连中分离和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手术必须兼顾这两个难点,任何一点失误都会给孩子带来终生遗憾。春节前,佟小光为洋洋实施手术。手术进行了18个小时,凭借精湛的医术,佟小光硬是将洋洋从病魔手里夺了回来。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是良性脑膜瘤,肿瘤基底切除后,经过三个月观察,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佟主任计划,等洋洋身体稍作恢复后,将集中眼科、耳鼻喉科专家一起,再给洋洋做第二次手术,把周边残余肿瘤全部切除,同时将修补颅底,尽量恢复孩子的容貌。术后,佟主任捐了5000元钱,让洋洋和父母在天津好好休养,准备第二次手术。佟主任事后才知道,早在洋洋家长在网络上向社会求救时,自己的爱人就曾匿名捐赠了3000元钱。洋洋的父母说:“将女儿的生命托付给佟主任,没有任何遗憾。”
50岁的张先生突发脑出血昏迷就医,接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巨大动脉瘤”夹闭手术。医生打开颅腔以后,愕然发现,动脉瘤竟然长在两支为大脑远端供血的动脉血管下面。如果直接夹闭动脉瘤,病人大脑远端就会失去供血,同样危及生命。主刀医生急呼佟小光到手术室会诊,佟小光了解了情况后,经过反复论证,他亲自主刀为患者实施第二次手术。他先取下病人左侧上肢的一段桡动脉,在第一次手术入路基础上重新扩大骨窗;之后将桡动脉一端接在颈外动脉上,另外一端接到动脉瘤发出的其中一支动脉上,将这支动脉从瘤体上断开,解决了大脑远端的供血;之后完整切除了动脉瘤,用剩余的瘤壁作为另外一支动脉管壁的一部分,用动脉夹进行残余动脉瘤的塑形,使之能够给另外一支动脉供血。手术成功后,病人完全康复,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在这个巧夺天工的手术,佟主任融会贯通了“动脉瘤切除”、“动脉瘤塑形”和“血流重建”、“颅底入路”4项技术。
24岁的晓东被年迈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用平车推到佟主任跟前。当时的他,已全身瘫痪,插着胃管和尿管,靠鼻饲活着。偶尔清醒时,只是含糊不清地重复着一句话:“救救我,让我活到孩子出生。”因为患有罕见的“椎-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晓东从头疼头晕发展到昏迷不到两个月。父母带着他全国求医,然而病灶紧紧压迫生命中枢脑干,国内几乎没有成功救治的先例。而病人因瘤体侵犯两根重要血管,动脉撑大到原来的3倍,随时会爆裂大出血,命悬一线。
佟小光设计了一套匪夷所思又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先在显微镜下从头皮分离出一端颞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相连,通过“颅内外后循环搭桥技术”保证大脑供血;再利用介入技术分两次为患者施行左、右侧椎动脉(载瘤动脉)闭塞术,使动脉瘤失去供血,逐渐萎缩。术后,晓东四肢功能恢复,能说话,能自己正常进食。前不久,晓东爱人顺利分娩,看到孩子后,他泪流满面,拍了一张全家福,发给了佟小光。
到2015年底,像上述三例这样的“传奇”手术,佟小光已经做了500多例,且致残率、致死率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同行说,佟小光有一双神奇的手,他的每一例高难度手术都是一个“传奇”。
暂别手术室,铸剑练神功
神经外科与其他学科不同,风险大,病人致残、致死率很高,所谓“一刀不慎,抱憾终生”。
一名医生对病情了如指掌,是进行合理治疗的保障,同理,扎实的解剖功底,则是医生在手术中一切能力的前提。对于“危机四伏”的神经外科,更是如此。
当时,已经有着十几年从医经历的佟小光,尽管解剖功底已十分扎实,但为了进一步求得“神经外科手术精髓”,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暂别手术室,渡海求真经。
2003年10月~2005年底,佟小光作为天津首位有一定基础的青年神经外科专家,来到全球神经外科界最权威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显微解剖实验室,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罗顿教授(Albert L Rhoton Jr),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的学习。在那里,他学到了两个要诀:一是“神经外科手术是门艺术”;二是“神经外科医生是医生中的'职业选手’,专门救治疑难病人,做开拓性的工作”。学成归来前,他记得罗顿教授对他说了一句话,“你在这里学习到了什么,要等到10年以后才会明白”。
清晨,佟小光在查房,询问患者身体状况
2005年底,佟小光学成归来,但他没有急于“亮剑”,而是继续磨砺自己。2006年,佟小光在美国观摩了一例脑血管搭桥手术,但他并没有照葫芦画瓢上手术台,而是每天下班后钻进实验室里练习技术。佟小光知道,人类的脑血管浸泡在脑脊液里,极其纤细滑软,且容易痉挛,对手术操作要求极端苛刻。脑血流的流向则非同小可,过度灌注,会引起致命性出血,手术偏差会造成人为的“脑溢血”,施治者必须经过严格训练,用最科学严谨的方法,才能保证手术质量和安全。仓促上阵,无异于草菅人命。
2007年一年间,经过反复练习和探索,佟小光先在动物身上熟练进行了多种血管搭桥手术。他进而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小动脉吻合”的“培训方法”,并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成为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第一篇详细论述“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培训”的论文。
至此,佟小光掌握了给病人施行脑血管搭桥手术的技能。然而,他又对手术器械的使用产生了疑问——通常,浅表的搭桥用10厘米长的器械就够了,而大脑后循环手术的位置深,必须在显微镜下双手操作18厘米长的器械,技术难度高。为此,佟小光赴美求教这套手术器械的设计者——斯派泽勒教授(Spetzler)。斯派泽勒教授感动于他的水平与诚意,邀请他第二天观摩自己在手术中如何使用器械。佟小光从中悟出了手术中如何把控距离、利用助手、找好支撑物等操作要点。他说:“显微外科手术器械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只有悉心品味手术的人,才能将技术延伸在工具上。”
理想指路,利器在手,佟小光的第一例手术取得了成功。
2013年春节,佟小光应邀前往美国匹斯堡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介绍在中国开展大脑后循环搭桥工作情况,主办方立刻将他的报告推荐给了德国,参加后循环脑血管搭桥手术-欧洲随机临床对照实验。日本慈惠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实验室也主动合作,认为他的血管病搭桥技术代表着中国水平。
然而,佟小光认为,一个医生的成功不算真成功,只相当于围棋的局部小胜,提高中国神经外科医学的整体水平,才是全局完胜。
西北传经术,东方现曙光
2006年初,佟小光着手筹划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神经外科医生的培训体系,组织建立了环湖医院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实验室组织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培训班,让国内医生针对临床应用重修解剖。2007年至2012年底,实验室共培训了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学员。作为班主任,佟小光常通过视频等方式,给学员们讲解手术要点。一次,他在课件中播放了“如何包出4角粽子”的视频,提示学员们大脑要如摄像机,集中精力迅速记录下每一个操作细节;手术技巧是醇厚的解剖基础。他说:“'会’与'行’是两个概念,要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苦练基本功。”
佟小光的培训模式得到了北京同行的认可,2011年、2015年,佟小光两次被邀请负责北京宣武医院Samii(德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颅底培训中心的教学工作。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主任也是个解剖爱好者,是佟小光的同道知音。北京协和医院、天津环湖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三院联合的培训班也延用天津的培训模式,由佟小光负责主要的教学工作。
王亚飞是延安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听说跟着佟小光“能学到真经”,便慕名拜师求学,没想到,这学足足上了一年。他说:“跟随佟主任的培训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学习,让我对这个技术有了真正的理解!他教授的解剖技术不是为解剖而解剖,而是真正可以应用于临床的技术,他给了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全新的思路。”
2015年,佟小光作为中组部和团中央联办的“博士志愿服务团”成员,到宁夏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院党委委员一年。到任不久,就为当地医生示范了“颈内动脉剥脱术”,继而又进行了一例复杂脑血管搭桥“大脑前循环搭桥手术”。一位30岁的壮小伙因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瘫痪失语,佟小光采用“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搭桥技术”,重新建立功能区大脑供血。手术后,小伙子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得非常好。这是我国西北地区施行的第一例“大脑前循环搭桥手术”。这项技术难度非常大,慢了,血液循环供应不上;快了,血管承受不住这么大压力,容易“爆”。佟小光将血流动力学评价和搭桥血管的缝合角度把握得“不差分毫”,让同行们为之叹服。
佟小光与科室医生分析病例
宁夏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马东明说,自己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4年,受到如此正规系统的培训还是第一次。“这次培训使我对神经外科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教授的解剖学宏观全面,从切头皮开始保护神经血管;脑损伤病人钻孔应该在哪个位置,暴露哪些组织,如何不给病人带来一点无谓的创伤,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如何在不破裂的情况下寻找瘤子生长方向等等,他都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给了我们”。
马东明说, “佟院长来的这一年,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神经外科技术带到了新水平,虽然我俩年龄只有1岁之差,但是我心悦诚服地叫他一声'老师’。”
在银川的一年,佟小光还建立起了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使西北地区的医生能就近培训。佟小光说:“再多的专家去西北地区帮扶,也都是暂时的,我们需要给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对话
手术室内外,都要下足功夫
记 者:有人说您是中国神经外科的革命者,您如何想到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神经外科医生的培训体系?您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神外医生?
佟小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掌握实用神经外科手术解剖学知识,从基础做起,构建起扎实的知识结构,仔细阅读和理解重要的参考文献。进行大量的临床实践等,还要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技术的成长是伴随着思想的成熟的”。
文学上讲,功夫在诗外,医学也是这样。手术室内、外的功夫都要下足,要排除干扰,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去钻研临床。成为好大夫,还要懂得怎样去热爱自己的事业,构建乐在其中的精神境界。之所以想到建立起这套中国特色的培训体系,是为了更多更好的神经外科后续人才,这比我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记 者:罗顿教授曾告诉您,医生若没有宗教情结,也一定要有伴随一生的座右铭。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佟小光:我欣赏朱子文化中的“涵养、致知、力行”。年轻时要“致知”,工作后,我感到自己知识不足,就离开临床攻读硕士、博士,现在还利用节假日“充电”,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中年时要“力行”,以“工匠”般的精神诊治每一位患者,多做手术,多培养青年医生。古语讲,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多做手术,这就是力行,就是“仁爱”,也就是所谓医德。医德不是空谈,医德一定要是建立在高超医术基础上;中青年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之后,等年龄大了做不了手术了,更要明事理、知进退。
记 者:您建立了全国“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微信群,两小时就被500名主动加入的医生占满,拿出这么大精力为很多不认识的青年医生传道解惑,是什么在支持着您?
佟小光:医学值得优秀的人投入全部精力,而且我相信未来的神经外科、肿瘤外科、移植外科,一定能把精英人才吸引过来。我因为在患者信任的脑系科专科医院里工作,才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情况的患者,得到这么多患者的信任,托付生命让我治疗,我才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外科医生的黄金职业生涯很短暂,任何一个大夫做的前100例手术与最后100例手术,技术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你希望所有大夫都付出前100例的代价吗?希望所有大夫都从头开始吗?我的回答是:不!
■记者手记
近些年,医德和医患纠纷始终是个热点。在采访中,我刚好亲历了这样一个场面:佟小光的办公室里正进行着医生、患者家属与律师的“三方会谈”。
每个周末,佟小光几乎都会拿出一整天的时间,与患者和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回答家属疑问,讲解手术方式与风险。每一例择期手术,佟小光都会邀请律师进行术前谈话的见证,坚持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列席”会谈后,我想,如果医患之间,医生医术高明、态度负责、沟通充分,律师见证,还会有“纠纷”吗?至少会降到最低吧。
佟小光的科室里,每年过年大夫们都抢着值班。作为手术量最多的科室之一,佟小光这个主任很少过问科室收入,他自己也从不比科里的其他医生多拿奖金。这样的科室氛围是佟小光医德修养的扩散。正是他从不空谈、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行医态度,让他在行医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