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未了湖”畔未了情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底 片

“未了湖”畔未了情

——《泰山脚下的记忆》写作札记

桃花盛开的时节,《泰山学院报》“未了湖”副刊编辑房玉东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即将在院报刊登我的老师孔昭琪先生给我写的散文评论《亲情·乡情·师友情》,同时向我约稿,动员我为母校50周年校庆写篇征文。我与玉东老师素未谋面,但一通电话,感觉又回到了母校,尽管我的母校泰安师专已经与其它四所学校优化组合,更名为“泰山学院”(有点遗憾的是,未能一步到位,改为“泰山大学”,但也算了却了当年学长们一点心愿)。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玉东老师,可接下来又有点后悔了。当时没考虑个人精力是否允许,同时,母校培养出了那么多优秀学子,文章圣手亦不在少数,我的文字能否不让母校蒙羞?但一言既出,何况玉东老师说得又很诚恳,想反悔也不能了。好在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再挤一挤就是了;文字也是写给母校的,“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于是,便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声杜宇春归尽”,炎热的夏天便悄然而至。窗外的热浪追逐着“心浪”,思绪便回溯到20年前。

大千世界,总有那么多东西让人留恋;人的一生,总有许多时光难以忘怀。漫长的时间隧道,也总是被回看的目光截为一段一段,长短不一,承载的记忆也各有千秋。有的时段很长,但模糊空洞,有的虽短,却斑斓缤纷。我两年的师专生活,便属于后者。

和许多“同病相怜”者一样,我是很不情愿地迈进泰安师专大门的,尽管那里挂着郭沫若风流俊逸的书法。但美的诱惑是挡不住的,一旦身临其境,就由不得自己了。校园如芝兰之室,激情两年,留下的是一段一生难忘的美好。

记忆的花朵开得太多,太艳,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竟一时无语。读书,闲聊,爬山,逛街,吃饭,睡觉,都很平常,如今一一捡拾起来,却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尤其是那么多老师的音容,严厉的,温和的,严谨的,活跃的,严肃的,幽默的,连同所有的故事,都如水影,可视而不可及,一摸就乱了,没了,让人无抓无挠的。

开头已经写了四五个,时间亦过了两个月,还是理不出头绪。气温似乎也一天高过一天。烦躁之余,我静下心来细想,写不出来是“缘分不到”,先放一放,写写已经酝酿成熟的其他题目吧。说也怪,《瓜田月夜》、《独轮车》、《有感于“农民进城”》等篇什,竟都一气呵成。孔昭琪先生在评点上述文章的时候,又一次跟我谈到校庆征文,说有时候“逼”也能逼出好文章来。当晚,我慢慢咀嚼这话,竟然来了灵感——先将记忆的碎片一一拾起,再作整理。于是,激流找到了闸门,一泻而下,依次化为“岱下桃李”、“青春放歌”、“徜徉书海”、“对视泰山”、“西溪听琴”、“余音袅袅”6个部分。没想到,这“无意插柳”的文字,竟成了我多日苦想的最佳选择,母校的骄傲,低迷的情感,浪漫的生活,广泛的阅读,冷静的思考,人生的探索,尽入笔底。除结尾外,各部分都自然分成了三段,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关于标题,先拟作“二十年后的记忆”,后觉不妥,改为“二十年前的记忆”,再后来又想到,既然当年在岱下读书,何不就用“泰山脚下的记忆”?

犹如一个成功分娩后的母亲,曾经的阵痛早已化为眼前的欣喜。——“庄稼看着别人的好,孩子看着自己的好”,尽管事实未必如此。写到这里,我不能不对我的恩师孔昭琪先生说声真诚的感谢。他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百忙之中,于深夜为我修改《泰山脚下的记忆》,直至次日凌晨2点,亲自发修改意见到我的电子邮箱里。还要提到一个人——对我的写作颇有影响的师兄于传斌。像孔老师一样,他也一直引导着我,勉励着我,这次也不例外。我将以更大的努力,向师与兄汇报。同时,更得感谢促成其文的房玉东老师。他一句话,引出这么多文字。只是不知中他意否?

在文中,我没有提到一个具体的老师,我怕挂一漏万;也没有提到“泰山学院”,因我从未入其门。但同在泰山的怀抱里,谁又能割得断泰山的血脉呢?“未了湖”畔,有一种精神,代代相传。

2008年7月13日深夜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 作者简介和目录

清且涟猗 || 追水(自序)

清且涟猗 || 风流说风流

清且涟猗 || 泉城诗韵

清且涟猗 || 西溪琴韵

清且涟猗 || 肥城桃韵

清且涟猗 || 桃乡三月天

清且涟猗 || 小城

清且涟猗 || 桃园寻花

清且涟猗 || 刘台有桃

清且涟猗 || 清谷鹅黄

清且涟猗 || 春游宝金山

清且涟猗 || 北阁情思

清且涟猗 || 探访微山湖

清且涟猗 || 江南行

清且涟猗 || 风中翻卷的树叶成了花

清且涟猗 || 夜行太行

清且涟猗 || 英谈谈英

清且涟猗 || 邢台名片

清且涟猗 ||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种麻人家

清且涟猗 || 编席

清且涟猗 || 赶集

清且涟猗 || 推磨

清且涟猗 || 第一件背心

清且涟猗 || 瓜田月夜

清且涟猗 || 独轮车

(0)

相关推荐

  • 「高考四十年」翟暾:仰山赋 ——廊坊师专,献给我生命中的贵人「下」

    (接前文)廊坊师专之所以是我心中的仰山,是因为在师专中文系,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这些大师影响了我的今生今世.那时的师专,整个校园几乎都是一排一排的平房,就面对大门的地方有一座楼,这楼好像还是 ...

  • 永远的泰安师专,永远的岁月记忆

        "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啊--年轻的白杨,汲取着大地的营养.我们是年轻的白杨,我们是未来的栋梁,枝条捧出朝阳,绿叶伴着星光,啊-我们在成长 ...

  • 天水师院六十华诞有感

    时光如梭 ,岁月如歌,离开母校--当年的天水师专,现在的天水师院,已经四十个年头.四十年,就在弹指一挥间度过.四十年,我们从翩翩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四十年,许多难忘的老师已经阴阳相隔,许多熟悉的 ...

  • 清且涟猗 || 领袖泪,凡人情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窗 外 领袖泪,凡人情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 继<开国大典>.<巍巍昆仑>等影片成功地让毛泽东走下神坛之后,编导又在& ...

  • 清且涟猗 || 追水(自序)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追水(自序) 风流 小时候,伴着家乡清且涟猗的湾崖玩童年.读小学,爱水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稍长,便不满于那一沟细水.一汪清潭了.沿着家乡的湾崖,我追逐着流水,想看看它们最终 ...

  • 清且涟猗 || 作者简介和目录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作者手迹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 ...

  • 清且涟猗 || 风流说风流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风流说风流 风流 我取笔名风流.很多人说,你怎么用这个名字.言外之意,不用说.他们说这名字的时候,后面的字用的是轻声.我诧异于当今很多人不会了轻声,所有该用轻声的地方,都学 ...

  • 清且涟猗 || 泉城诗韵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泉城诗韵 一座城市若没有水,便无魂.济南的魂,在泉,在湖.济南泉水甲天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的独特风光无法复制.湖是城 ...

  • 清且涟猗 || 西溪琴韵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西溪琴韵 岱阳三溪,西溪最佳.人云:"泰山胜景,窈然而深.蔚然而秀者西溪." 西溪之水天上来.它上接通天河,自南天门挟云裹风,飞流直下,冷不 ...

  • 清且涟猗 || 肥城桃韵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肥城桃韵 世上不缺桃,但能把桃种成"中国一绝"的,只有肥城. 中国不乏桃乡,但能把桃乡建成"世上桃源"的,得数肥城. 肥 ...

  • 清且涟猗 || 桃乡三月天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桃乡三月天 三月的桃乡,一如枝头绽放的春蕾.河边,绿柳才黄,梳理着春风轻歌曼舞:空中,纸鸢轻飏,牵引着顽童东跑西颠.大街小巷,流光溢彩,车如流,人如海:岭上坡下 ...

  • 清且涟猗 || 小城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小 城 天长日久,上下班的路上,面孔早熟了,只是叫不出名字.渐渐淡出视野的车辆,也总离不开那几个牌号.但这是一天里街上最拥挤.最热闹的时候.当然,也总少不了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