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邢台名片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眼 画
邢台名片
邢台是一座古城,浮光掠影地在大街上走一趟,只能看点皮毛,何况坐在车上的瞬间一瞥。感受邢台,还得从接触到的人物谈起。接触到的人物也仅限于太行采风活动所见,多是文人,不是编辑就是作家,且来去匆匆,印象难免片面或失真。但也有人说,第一印象最准,以后就渐渐有了感情色彩,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离真实反而远了。于是,很多人认同“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就说说这第一眼的感觉。
邢台文人中最像文人的是《散文百家》主编贾兴安先生。他文静,和善,看上去很有书卷气。他还是河北省作协副主席兼邢台市作协掌门人,著述丰硕,颇有影响,曾获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河北文学院优秀作家等荣誉称号。他是河南浚县人,但长期在邢台工作生活,邢台早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了。他虽不苟言笑,但热心于奖掖扶持文学新人。我在这次采风途中,偶获临城作家苦茶刚出版的散文集《与你相望》,翻开书页就读到了贾先生为之所作的序文。贾先生是这次采风活动的总指挥,操心费力,不用说也能想象得到。活动结束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家出席了“首届太行山文化节”开幕式暨主题晚会,回到宾馆领全体人员合影照片时,我见他已经累得不想说话。在临城采风时,我因痼疾复发兼中暑头痛难忍,给他添了不少麻烦。贾先生亲自跑前跑后给我找医生、送药片,时刻关心我的病情,着实令我感动,我也为耽搁了他的时间和精力而深感不安。活动间隙,我请贾先生合影留念,他欣然应允。其实,我是想借此略表一下感谢之情和歉疚之意。
邢台有很多文人不像文人。
在去临城采风的晚宴上,我与《散文百家》的常务副主编王聚敏先生坐在了一桌。寒暄过后,王先生说:“山东人淳朴。”旁边有人说:“咱邢台人就够淳朴的。”王先生坚持说:“还比不上山东人。”我相信王先生这样说不是因为餐桌旁坐了我们三位山东人。他说他刚从山东临沂回来,去蒙山脚下的平邑参加了一个笔会。明显地,沂蒙小调的旋律还左右着他的情绪。
看王先生相貌,听王先生说话,感觉很难与他笔下的文字画上等号。眼前无疑就是一个洗净了泥土的农民形象,又高又瘦又黑,衣着随便,谈吐自然,说、笑都带着泥土味,直来直去,没有丝毫的做作,但拙于表达。他的普通话太具地方特色,白天讲课时,我都替他捏了把汗,担心他那断断续续的讲述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不见文字,谁能相信这就是国内一家知名散文刊物的常务副主编、著名的散文评论家呢?我心里也就印证了早在朋友的博客上看到过的关于介绍他的文字。很多时候,单看表面现象往往会失之偏颇。如鄙人形象之纤弱,何觅山东大汉之气魄?但是谁又能说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呢?
另一位常务副主编苗莉女士,祖籍山东,我的老乡,淳朴,热情,真诚,一见面就没了距离感。从其外表也难以看出她的职业,更读不出她那婉约而韧性、恬淡而悠远的澄澈的内心。这位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也需要我们借助文字,去感受她内心的意境美与人性美。
还有负责接待和会务安排的姚勇先生,朴实无华,很有亲和力,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文人模样。他忙前忙后,常常最后一个坐到饭桌前。走在山间,我们兄弟般交谈,完全敞开心扉,没有任何设防,如同品尝一坛窖藏多年的美酒。河北省城来的几位作家背后盛赞他的热情厚道、认真周到,与我的感觉不谋而合。
《散文百家》几位年轻的女编辑倒是蕴含着现代气质,散发着青春气息。如常建华的娴静,韩晶的大方,赵韵方的优雅,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几次吃饭我们坐在一桌,她们都很谦让,极尽地主之谊。
以上这几个文人虽然年龄不同,性格各异,但合力打造了邢台的一个品牌,把丰富的思想熔铸在一册薄薄的杂志中,把无尽的心血注入到密密匝匝的文字里,传递着厚重的艺术,体现着炙热的情怀,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磁场。参加这次采风活动的许多外地作家都有同感,认为《散文百家》就是邢台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
邢台的作家们也大都内敛。前面提到的苦茶,是临城县的一位教师,一路沉默寡言。但透视她的《与你相望》,看到的却是一颗活跃的内心,一缕诗化的忧伤。采风归去不几天,她就在博客上接连推出几篇文章,形成了一个采风系列。来自内丘的尉克冰,不声不响的一个“冰美人儿”。后来读到她的几篇散文,才知道她外冷内热,心可走马,充满悲悯情怀。杜良振,也是内丘人,大我十多岁,老大哥滋味。我们吃饭一起举箸,出游并肩同行。他话语不多,语调不高,话头不抢,憨厚,诚恳,掩藏不住火热的情怀。特别是老作家尧山壁,也是初见。颁奖典礼上,他的发言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实在,毫不张扬。在他慈善的目光里,你感受到的只能是温暖。邢台的作家们都受过他的影响么?
挂一漏万,没有见到的邢台文人肯定还有不少。他们的相貌、性格、气质、风度,以及创作能力和艺术风格,不得而知。但愿与途中所见的文人们走马观花的一次匆匆对视,能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邢台,雅号“卧牛城”、“牛城”。牛是丰收吉祥的象征,也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征。查阅资料知道,邢字古通“井”。《易经》曰“井,德之地也”,故邢台人崇尚圣德。邢台文人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了这种传统,延续了这种文化。但默默无闻也是牛的性格,牛只知道无私奉献,创造一流的业绩,而忽视了展示自我。在开放发展的形势下,在张扬个性的风尚中,不能说这不是一种局限。这一点,王聚敏先生在他的《寻找城市文脉》一文中也有所提及。倒是从邢台走出去的一些作家,如现居石家庄的内丘人芦苇,能说能笑,兼具菩萨心肠,显出非同家乡人的豁达。途中她与承德作家金秀瑛女士,还有其他一些热心人,都曾帮我治疗头痛,只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报答她们。著名作家刘向东、张继合、胡茗茗、杨瑞霞等人,不愧是生活在河北省城的文人,或风度翩翩,或美丽动人,均潇洒大方,富有口才,普通话又好,言谈话语都散发着燕赵大地的历史豪气,丰厚可感的艺术底气,还有一丝大都市人特有的傲气、霸气,当然也不乏浓烈的人气和对待远方客人的大气。同倚一脉太行,邢台能差到哪里去?如果说《散文百家》是邢台的一张文化名片,那么,邢台的文人们也都是令邢台熠熠生辉的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打出去,打出去。
最后想说说邢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路洪昌。这位县委书记出身的宣传部长,不打“官腔”,没有一句外行话。他业务娴熟,对邢台的历史和现状,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他满怀激情,对邢台的未来充满憧憬和自信;他侃侃而谈,把邢台的经济发展与风物人情,介绍得极其煽情;他思路清晰,一口气主编了8本丛书,将邢台的自然人文风情,描画得淋漓尽致,推出了一张张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邢台文化名片。把他放在最后,不是因为他不是文人,相反,把邢台意识形态领域的这位主管放在最后,是为了压轴。
2009年9月12日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