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抱负甚高,'苦孩子'有大志向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人。门第高贵,其曾祖父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都督八州军事,相当于省部级干部加战区总监。其祖父干过太守,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一把手;到了父亲这一辈,最初家境不算太坏,算是不完全的小康,其父尚能娶妾。但父亲喜欢游山玩水,放荡不羁地爱着自由,家里的事管得少,家境衰落也就在所难免。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就此变成贫困,他自此成了一个'苦孩子'。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但这个'苦孩子'抱负甚高,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同时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尤其喜欢弹琴、读书,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长大后的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陶渊明形象
二十岁时,受困顿生活的驱使,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前路漫漫,没有尽头,也没有希望。他的终极目标是谋一个吃饭的差使,却难以达成心愿。
'三进三出',找不到归宿
太元十八年(393),28岁的陶渊明找到一个江州祭酒的工作,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职位,掌管江州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但陶渊明的思想单纯,性格刚直,没有逢迎取巧的技能,真不是个当官的材料。刚踏上社会时,他认为这样也可以'混'下去,但时光渐去,逢迎取巧那一套仍然十分生疏。他认为自己再这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就辞官回家了。
陶渊明形象
权臣桓玄曾经是他小时候的玩伴,桓家和陶家又是关系不错的世家。隆安二年(398),桓玄给陶渊明写了封亲笔信,聘他到自己幕府任职。此时陶渊明正为找工作的事发愁,于是欣然接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豪门士族斗争剧烈,许多文人名士因卷入权力之争而断送了性命。不知是否天意,母亲在冥冥之中佑护了他。三年之后,母亲去世了,陶渊明回乡丁忧,离开了桓玄。元兴二年(403),桓玄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但好景不长,就被刘裕灭掉。而陶渊明因为早早离开桓玄,幸免于难。
桓玄废帝
到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又在家里呆了四年,眼看即将年满四十,却寂寂无闻,渴望取得功名的意愿又占了上风,于是来到了大将刘裕麾下,当了一名参军。此时,陶渊明的心情是矛盾的,他既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又想转向仕途之外的村居生活,寻求精神上的愉悦。
挂印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
次年三月,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陶渊明说:'我打算当一个小县的县令,过隐居的生活。'魏晋时期,名士风气非常重,你越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人家越是看重你。刘裕听说后,就调他任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令,还给了他一百亩公田。一百亩地可以让全家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陶渊明却让人都种高粱酿酒,说:'我只要能喝醉酒就够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当然不同意,经过反复斗争,他才同意改成五十亩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
陶渊明的生活
这年冬,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的第83天,寻阳郡守派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位督邮粗俗而又傲慢,一到彭泽,就差县吏叫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心里不痛快,但上司发号施令,他不得不去,于是吩咐县吏马上动身。不料县吏却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这下,陶渊明忍无可忍了,长叹一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东晋实行年薪制,年底一次性给付米五斗或八斗。年关将近,马上就可以领米了,陶渊明却取出官印,把它封好,扬长而去。那五斗米我不要了!
陶渊明形象
在《归园田居》组诗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说自己天性热爱自然,没有随俗气韵,三十年来'误落尘网',而今终于回归园田,开垦几亩荒地,保持拙朴本性,就像笼中鸟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从前深渊一样。
归园田居图
饮酒写诗,越醉越清醒
陶渊明爱酒,嗜酒,喝到一定程度就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草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以后,再加以修改润色。
陶渊明形象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他就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整理出来20首诗,题为《饮酒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以酒为题,以酒寄意,表达了他坚持躬耕自资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写了他对上层社会和豪门士族的蔑视。其中第五首最具代表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他说,我把住宅盖在人世间,却听不见车马的喧闹。为什么呢?因为我既然远离尘俗,心就像在偏远之地一样清净。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我想分辨一下却已经忘了是什么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有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有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地偏,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兴致悠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纵浪大化,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有一把跟随了他五十年的七弦琴,弦都已经断了。有一次,他坐在门前那棵柳树下,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恍惚之中,听见一个声音在跟他说:'人无法长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另一个声音说:'既然人无法长生不老,为什么不给后世留下美名呢?'
陶渊明形象
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我问你们:三皇大圣人,如今又在哪里?就是活到八百岁的彭祖,你现在能留得住他吗?喝酒没有用!留名没有用!你们记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形象
陶渊明恍然顿悟,不再为兴衰荣辱烦恼,而是随心所欲,做一个完全的自己。每次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他都拿出他的无弦琴,做出一副弹琴的样子,为客人们表演一番;对前来拜访的人,他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和客人一起喝酒。喝醉了,就跟客人说:'我喝醉了,要睡觉,你们可以走了。'
陶渊明形象
元嘉四年(427),陶渊明病了,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当檀道济走进残败颓圮的院落时,看见陶渊明正躺在昏暗的破茅草屋里,就说:'贤人处世,如果朝廷无道就隐居,如果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你欣逢盛世,为何如此作践自己呢?'陶渊明答道:'我怎敢冒充贤人,我哪有他们的志向?'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不久,陶渊明在寻阳去世,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