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推粘馔 2024-05-04 19:09:58 一到麦收季节,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首童谣:童谣“大老黑,弯扁担,下来麦子推粘馔。”粘馔是什么?恐怕三十岁往下的年轻人,谁也不知道。提起粘馔,还要从石磨说起,因为没有石磨,你根本就推不出粘馔来。对于石磨,恐怕年轻人知道的也很少了。我上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在小学课本当中,有一个谜语:童谣“千里迢迢在眼前,石头重重不是山;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纷纷不觉寒。”在当时,我们全班三十多个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石磨!”前几天,我们全家举行了一次猜谜活动,我又出了这个谜语。儿子、儿媳和孙子,猜来猜去,没有一个人猜出来。最后,还是老伴儿出来打圆场,把谜底告诉了大家。现在大多数人家都是用小麦换面粉,或者干脆换馒头。那石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完全消失了,也难怪孩子们猜不出来。石磨有两层,上层对称着有两个只有十多厘米的磨眼。另一面是一个凸面,上面有一道道斜着的楞,正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隼窝,大约五厘米左右;下面一层上面往下凹,上下层正好重合,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隼柱,和上面的隼窝大小一样,我们都叫他磨脐。下面一层的磨面蹲在磨盘上。在石磨的上层中间,一边一个镂空的石窝,上面拴上绳子,这根绳子我们叫它磨系。穿上磨棍,就可以推着走了。推磨的时候,粮食少了直接放在磨上面,粮食多了上面要放一个磨笼。磨笼从外边看,一样粗细,里面却大不相同。里面一层,逐渐的缩小,最下面比磨眼还要小,正好对在磨眼上。粮食放在里面,就会自动的往磨眼里面流动。石磨有大有小,大的直径有一米左右,三、四十厘米厚,小的直径也有几十公分,有十多厘米厚,大磨需要牲口拉,或者两个人来推,小的一个人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叫做拐磨子,直径也就是二十多厘米,上面有一个把手,一个人坐在那里用一只手转就可以了。在六七十年代,我家磨棚就有一盘石磨。那时候,我家人口多,劳动力少,一年来分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半年吃。我和姐姐、哥哥,每天都到田野里挖野菜,做成菜团子,勉强维持生活。有一次,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该卖的东西也都卖了,再也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对蜡烛台,还能值几个钱。这对蜡台,已经在我家传了几代人。那时候,我家南屋里是老君堂,里面供奉着老君和八仙,那对蜡台就是在老君堂里的。平时,奶奶都放在箱子里,只有初一、十五,才拿出来,放在老君堂里面,点上蜡烛,烧香祭拜。这对蜡台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它是用锡做成的,做工精细,上面有镂空的花纹,两边各盘旋着一条龙,龙尾朝下,龙头向上,上面一条龙,张着龙口,蜡烛正好放在里面。爸爸提出去卖了换点儿粮食,奶奶说什么也不同意,父亲只好作罢。第二天早上,奶奶把那对蜡台交给了父亲:“为了孩子们,卖了吧,活命要紧。”父亲卖掉蜡台,换回了粮食。晚上,我听到“隆隆”的推磨声。我走进磨房,看到父亲正弓着身子在推磨,奶奶在一边打箩。看到我进来,奶奶笑着说:“孩子,明天给你们蒸窝窝头吃。”我蹲在簸箩旁边看着。簸箩里面有一个箩床,所谓箩床就是有两个三厘米见方的方木,两头各有一块木板,木板上面是平的,下面中间,有一个九十度缺口。奶奶把推过的粮食,放进箩里面,把箩放在箩床上面,来回的拉动,只见细小的面粉,纷纷落进簸箩里面。剩下的那些比较粗的,重新放到磨上面再推。我也连忙伸出手,扶着箩的另一边,帮奶奶打箩。奶奶看了笑着说,我给你猜个谜语:“大屋套小屋,小屋里面下小雨。”谜语“大屋套小屋,小屋里面下小雨。”我猜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奶奶笑着说:“你这是干啥?”我不解地说:“打箩呀!”奶奶听了大笑起来说:“你猜对了!”我要帮爸爸推磨,爸爸笑着说:“你还没有磨高,够不着磨辊,你还是歇着吧。”我只好还是帮奶奶打箩。第二天,我们都吃到了香甜的窝窝头。那时候,最高兴的是麦收季节。每年的小麦收割后,我们都能吃到粘馔。因此,天天盼着麦收。这一年,小麦成熟了。父亲把自留地里的小麦收割以后,奶奶把里面发青的小麦都挑出来,放到锅里蒸熟了,然后在簸箕里面搓起来。一会儿,把里面比较长的捡出来,用簸箕把里面的麦糠簸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我和哥哥推起磨来。只见那石磨中间,一条条的细小的圆柱钻出来,一边推着,我们抓起来放进嘴里,感到一股浓浓的香味,筋盈盈,甜丝丝的。奶奶看了笑着说:“这些馋猫,我给你们猜个谜语,谁猜对了谁就吃。”谜语“石头对石头,石头缝里钻泥鳅。”说完看着我们。哥哥首先猜了出来:“推粘馔!”奶奶高兴地对我说:“你哥哥猜对了,你没猜出来,可不要后悔呀?”我无精打采地扶着磨棍,轻声说:“不后悔!”哥哥笑了笑说:“弟弟,吃吧,奶奶是和你闹着玩的。你不吃,我也不吃。”奶奶听了高兴地笑起来,说:“还是这当哥的懂事!”在我们东边的村子里,还有一段“磨为媒”的美好故事,至今仍被人传颂着。一户姓赵的人家,娘俩过日子,女儿刚好十八岁,还没找婆家。她家里有一盘磨,邻里街坊经常到他家里去推磨。一个姓张的青年,也经常去推磨。有一次,正是麦收季节,姑娘的母亲病了,姑娘自己在推粘馔。刚好这个青年也去问磨,看到姑娘吃力地推着磨,他接过磨棍帮着她推磨。通过几次来往,两个人建立了感情,青年人就经常到她家里去帮他们干活。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故意问他去干什么,他就回答:“问磨。”人们暗地里都叫他“问磨的”。后来,两人结了婚有了孩子,可是“问磨的”那外号至今还被人们叫着。几十年过去了,每到麦收季节,看到那黄澄澄的麦子,就闻到一股浓浓的粘馔的香味。用石磨推粘馔也成了历史,但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由石磨引发的那些故事,仍在人们之间口口相传。 作者:初绍庆,民间文学作家,滨州市作协会员。在《民间故事选刊》《作家选刊》《今古民间故事》《农村大众》《贵州政协报》《文学大观》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 赞 (0) 相关推荐 【总第433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吃碾转》 [郭进拴原创]吃碾转 我小时候最爱吃碾转了! 碾转系绿色小麦胎盘,经石磨碾成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我们鳌头人"尝新"的青物之一.其制作过程是在麦秸杆完全变黄.麦粒外表 ... 散文||石磨•碾子•家 石磨·碾子·家 "绿色"是现今社会的主流,绿色原生态引导了消费方向.人们把原生态品质,定格在了物质来源的本身和生产加工环节.其实,原生态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概念,真正体会过原生态的生 ... [黄石文坛]王友燕的散文《面壳》 面壳 我出生在一个有着千年移民文化历史的古镇--湖北省鄂州市汀祖镇.这里风土人情,十里八乡,习俗各不相同,年味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尤其是过年时吃的零食更是各种各样,其中最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的要数&q ... 难忘当年“推磨”的滋味儿 千里迢迢在眼前, 石头重重不是山: 雷声隆隆不下雨, 雪花纷纷不觉寒. 幼时读这首写用石磨磨面的谜语诗,朗朗上口,颇觉好玩.待到十来岁时,常常在晚上或五更天被父母叫醒,帮他们去磨坊推磨的时候,才深深地 ... 我家的小石磨 吴兴华 秋天的田野里,黄亮亮的稻谷又飘着稻香,玉米杆上的苞谷干了壳.愉悦的我漫步乡村小道,沐浴晨光里,一路思绪悠悠.小时候只要秋天一到,家里的小石磨就开始灵动起来,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推着磨心转,磨过了 ... 【童子童谣•谜语版】01║猜中有奖(每周一期,锁定栏目) 谜语童谣 谜语与童谣,细分则属两个艺术门类,融合起来,则是一种新颖而有趣的教育形式. 孩子们通过谜语童谣,会有趣地了解到很多未知的事物,增长见识.又以其生动灵活的语言风格,押韵合辙.短小整齐的句式,读 ... 鲁北往事:过年走亲戚 一提到过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走亲戚,走亲戚是我们博兴当地的方言,就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拜年的意思,然而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走亲戚得是男孩儿,未出阁的小女孩不走亲戚,所以作为女生的我来说其实没怎么走过亲戚 ... 鲁北往事:窑厂岁月 小时候,经常听老家人说:"好男不上窑厂,好驴不进磨房."并不是说在窑厂干活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拉磨的驴就不是好驴,而是说窑厂的活儿太累,但凡有点其他的出路,哪个男人也不愿去窑厂受那 ... 鲁北往事:村里来了要饭的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幸福全靠毛主席, 翻身不忘共产党.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里的一段顺口溜,说的是在万恶的旧社会许多老百姓摆脱不了要 ... 鲁北往事:挑水那些事儿 印象中村里有两口水井. 最早的那口水井在老村的北边,顺着村子中央那条通往姥姥家的南北路一直往北走,过了小桥,经过一片场院,大约一里多地就到了.水井就在路的东侧,中间只隔着一条小水沟.井台周围长着几棵老 ... 鲁北往事:上河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上河工"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印象,对"河工"一词也会感到陌生.河工,是整治河道等工程的总称,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鲁北往事:取水记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课堂上,正在进行一篇题为<扁担的一生>的阅读训练讲解.文章题材距 ... 鲁北往事:挑水 "铁大汉踢了鞋,唱着去,哭着来."这个谜语一说出来,许多八零后以前的人们马上都会说出来答案.对了,答案就是挑水,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挑过水.去挑水的时候,两只空铁水桶前后左右 ... 鲁北往事:卖猪 小时候,家里的院子西南角有一个猪圈,上面是三个平方左右平台,下面是两米多深的粪池,中间一个斜坡马道.年初买一只猪仔,年末出栏卖了过年,秋后还能挖出一坑猪粪上农田.不仅我家这样,村里家家都如此,并且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