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题  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鲁北农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匮乏。那时,我们的童年没有玩具,没有课外书,更没有电视、电脑,就连看一场电影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我们却用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游戏,用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童谣唱响了天真的童趣。童年,我们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童  谣

初春的夜晚,空气十分清新,乍暖还寒的春风柔柔地吹拂着看似安静的街道。晚饭后的时光是我们欢乐的天堂。晚饭过后,孩子们三三两两涌上街道,聚集到街道中央的大柳树底下。有的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珠,有的嘴角上还带着饭后留下的饭粒儿。不一会儿,大柳树底下就聚集了十几个童年伙伴儿 ,整个街道顿时热闹了起来。

月亮升起来了,我们的游戏开始了。小伙伴们站成长长的一行,两个队长先后唱起歌谣挑选各自的队员——

点点摸摸,

张三李和,

宝贝疙瘩,

拿刀杀他。

队长一边唱着,一边用手指点每个小朋友,如果“拿刀杀他”的“他”指到谁的身上,谁就成了自己这一队的队员。

队员分好了,各自的队长带着他们站到规定的地方,两队相向而立,一场响亮而热闹的童谣对答开始了。只见,其中一队高声唱,另一队则齐声问——

叽哩咣啷卖锁来!

什么锁?

铜锁!

什么开?

笤帚疙瘩钥匙开!

开不开?

上南街!

南街有你啥?

有俺哥哥丈人家!”

姓什么?

姓潘!

你盘个莲花叫俺看!

一问一答,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震撼着整个街道。问答完毕,一队队员手牵手呈半圆状站好。接着,问答又重新开始——

叽哩咣啷卖锁来!

什么锁?

铜锁!

什么开?

笤帚疙瘩钥匙开!......

另一队队员也手牵手呈半圆状站好。

童声稚气歌声飘荡在村庄夜晚的上空。月亮仿佛被这天真清纯的歌谣陶醉了,暖暖的月光轻抚着孩子们欢笑的脸庞,晚风轻轻地吹着月光下的柳树,柔软的柳条轻轻地飘动,就像一位老人轻捋着胡须,笑眯眯地看着这帮活泼快乐的孩子。

唱着欢快的歌谣,双方队员站好了队形。一场真正的对抗开始了,这是一场叫做“闯包头”的游戏。双方队员各自手牵手组成自己的城墙,一方队长指名另一方队员过来闯。如果闯开城墙,队长就失去一名队员。如果闯不开,队长就俘虏一名队员。最后,哪一队队员多哪一队就算胜利。

这时,只听一方的队长大声唱道——

东包头,

西包头,

叫你三棱来闯包头!

只见被叫到的对方队员三棱快步向这边跑过来。这是一个矮矮的小胖子,他一边跑一边偷偷地看对方城墙的薄弱地方。被他闯过的队员早有防备,紧紧地拉着手,结果没被他闯开。这时,胜利的一方队员齐声唱道——

闯包头,

闯包头,

闯不过去这边留。

有好菜,

有好酒,

还给你煮了半锅肉。

另一方的队长一看失去了一名队员,也大声唱道——

东包头,

西包头,

叫过五好来闯包头。

他叫的是一名女队员叫五好,可这名女队员跑着跑着临到跟前时突然改变了方向,猛地向两名女队员牵手的地方闯了过去。哈哈,城墙开了,她为自己的队又赢得一名队员。胜利的队员高兴地大声唱起来——

闯包头,

闯包头,

闯过包头这边走。

有好菜,

有好酒,

还给你煮了半锅肉。

游戏在孩子们欢快的歌声中继续进行着,快乐让他们忘记了时间。月已当空,童谣悠悠,笑声朗朗。童年的乐趣就像这曲童谣,飘荡在这春天的夜空里。

童  趣

初夏是农村最美的季节。暖暖的风吹皱了清清的河水,路旁的野花飘散着淡淡的清香,一片片庄稼郁郁葱葱茁壮生长 ,一只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枝上婉转歌唱。

星期六放学了,孩子们像鸟儿一样飞出教室。回到家,挎起竹筐,约上几个要好的伙伴儿,一块去挖野菜、打猪草。那时候,没有升学的压力,老师不布置课外作业,大人们整天为一家人填饱肚子忙碌着,没有人关心你的学习。但放学回家挖野菜、打猪草,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群小朋友上路了,他们肩挎竹筐,手舞镰刀,打闹着嬉笑着来到村外田野,各自在路边沟旁挖着野菜,割着青草。刚一会儿,有一个小伙伴提议:“我们玩打仗游戏吧。”小伙伴们齐声说好。于是就兵分两路,衣服的口袋里装满大大小小的土块,在沟两旁的蓖麻棵下、小树下找有利地形埋伏好。一声令下,战斗开始了。只见土块飞舞,打得蓖麻叶啪啪乱响,树叶纷飞。那时,我扔得最远,打得最准,对方的小胖刚一露头,一个土块扔过去,正打在他头皮上方的蓖麻棵上,吓得他“哇”的一声,滚到了沟底。我们哈哈笑着,齐声喊道:“同志们,冲啊!”一边喊一边向对方冲去。这时,一块土块向我脑袋飞来,身边的同学疾步跑到我跟前一下子抱着我,土块重重打在他的肩上。我感激地问:“疼吗?”谁知他像一名军人一样高声说:“不疼,保卫首长安全是应该的!”哈哈,那时我是我们班的班长。

伙伴儿们玩累了,围坐在一起夸耀着各自的“战绩”。小胖说:“我们抽上口地烟儿吧!”那个年代,老人们都用烟袋抽旱烟。我们学着大人,发明了抽“地烟儿”。大家七手八脚地忙活起来,有的挖坑,有的采来蓖麻叶,用镰刀削去两端做烟管,然后把镰刀柄竖直放入坑内,把做好的蓖麻柄烟管均匀放到镰刀柄周围,用土把坑填满轻轻拍实,再把镰刀柄抽出。这样,一个供几个人用的“大烟袋”就做好了。小伙伴儿们趴在地上,嘴里叼着蓖麻管。我找来晒干的蓖麻叶揉碎了放入镰刀柄做成的烟锅内,用火柴点着。大伙儿一吸,嘴里吐出缕缕青烟,我们把它称为“抽地烟儿”。

沟的两旁生长着密密麻麻的蓖麻,蓖麻棵下几个小脑袋围成一圈,一缕缕烟雾从一张张小嘴中吐出,漂浮在蓖麻棵丛中。这一副天真调皮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成了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几个“烟鬼”过足了烟瘾,来到村南的小河旁。河水缓缓流淌,河两岸的浅滩上长满了一簇簇嫩绿的芦苇,在夏阳的照耀下格外青翠。小伙伴儿们挽起裤脚到浅滩上割芦苇,小胖和我弟弟干脆脱光了身子,趴在水里一边洗澡一边割草。割着割着,突然弟弟大叫一声蹿出水外,疼得咧着嘴喊:“哥哥,快看看我的腚上有个啥?”我急忙跑过去,大笑了起来。原来是一只河蟹夹着了他的屁股,被他带到水外。我赶快用力地掰开河蟹坚硬的螯足,弟弟的屁股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红印儿。伙伴儿们一看高兴起来,纷纷脱光身子趴在水里摸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摸了四个河蟹、六条小鱼。我找来干柴用火柴点着,把捉来的河蟹和小鱼扔到火里,一顿香喷喷的美餐开始了。

太阳西下,村庄的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夕阳的余晖映红了乡间的小路。

小路上,小伙伴们有的背着一筐青草,有的提着一筐鲜绿的野菜,有说有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晚上,还有好多好玩的游戏等着我们呢......

童趣像一首诗,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留下的一个个无忧无虑的脚印。童趣是一首歌,我们在这天真烂漫的歌声中慢慢长大。

童  真

中秋节的晚上,父亲破例带我到本家爷爷家去串门。一进门,昏黄的灯光下,爷爷一边吃饭一边在看书。饭桌上,半块窝头,一盘咸菜,半碗玉米粥,一本书。他那黑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上唇上一绺细细的整齐的花白胡须随着牙齿的咀嚼而上下颤动着。只见他盯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看着,说不上什么时候啃口窝头,喝一口粥,夹一筷子咸菜。见我们进来,他抬了抬头示意我们坐下,然后又继续吃着、看着。

爷爷是村里的会计,早年丧妻,孩子都已成人,家里只有他一个人生活。爷爷为人行事正直忠厚,百巧百能乐于帮人,在村里威信极高。他过日子非常节俭,不吸烟不喝酒,唯一的嗜好就是爱买书,爱惜书,爱看书。每次外出,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新华书店,见到喜欢的书就买,从不吝啬。买回家后,把厚的书分为几册,自己装上封面,然后工整地放到书柜里。有时,有人来借书看,他只给你一册,并一再叮嘱要爱惜,按时归还。如果归还时发现有卷角或是损坏,就永远不再借给你看。他孤身一人,书成了他最亲的伴侣。直到他过世后,他也没给孩子留下什么遗产,留下的只是满满的三箱子书。

过了好大一会儿,爷爷好像吃饱了,他放下书,收拾了碗筷,冲着我笑了笑。他喊着我的乳名,说:“你也来了。”我怯生生地叫了声:“爷爷。”他和蔼地点了点头,问道:“上几年级了?学习怎么样?”我有点拘束。父亲替我答道:“上三年级了,明年春天升四年级。学习还行,是班里的班长。”他赞许地看了看我。我觉得脸有些发烧,有点不好意思。

这时候,又有几位乡邻来了。爷爷泡了一壶茶,拿几个马扎放到院子里,说:“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赏月吧。”

爷爷院子里种着几棵枣树一棵苹果树,还有几株月季花,月季花旁放着一张小石桌。大伙围着石桌坐下,有几个人恳求道:“好长时间没听您拉呱了,讲上几段吧!”那时候,农村非常贫穷,连个收音机都没有。休闲的时候,最大的享受就是听爷爷讲故事。

中秋的月光照着安静的小院,跌宕起伏的故事从爷爷的嘴里绘声绘色地飘出。我懵懵懂懂仿佛走进一个新的世界,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境当中,更觉得爷爷真得很了不起,会讲这么多优美的故事,一种从没有过的冲动撞击着我那稚嫩的心,一个天真的想法萌生出来:长大了,我一定像爷爷那样,会讲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

等爷爷又讲完一段儿,冲动使我的想法脱口而出 :“爷爷,你教我讲故事吧!”大伙“轰”的一声笑了起来。父亲赶忙制止我:“别闹,听你爷爷讲。”我急得红了脸,大声说:“真的,我真的想学!”爷爷笑吟吟地问我:“你知道我讲的故事,从哪里来的?”我天真地答道:“你脑子里就有啊。”大伙儿笑了,爷爷也笑了起来:“傻孩子,我讲的故事是看书看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啊。”那时侯,我才不稀罕什么千钟粟,什么黄金屋,更不明白什么是颜如玉,书中有好听的故事就行。我恳求爷爷借我一本有好听故事的书看。爱书如命的爷爷怕我太小不知道爱惜,就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再看。”见爷爷不肯借书,我便急得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父亲大声训斥我:“再闹,看我不打你屁股!”说着举起了手就要揍我,爷爷连忙阻止:“别打,孩子想看书是好事。”爷爷微笑着冲我说:“想借书也行,我出两个问题。你答对了,就借给你。”我立即止住哭声:“您出吧,我一定能答对。”爷爷稍一思考说:“不上不下,无春无夏,月儿正圆,美景如画——是什么节日?”我看了看月亮,见月亮也看着我。我一下子猜到了答案:“中秋节。”爷爷点了点头说:“答对了。”月光下,爷爷在小石桌上用木棍给我摆了一道算术题:74-4=4,要求动一根木棍使等式成立。我冥思苦想怎么也想不出,急得满头大汗。几个大人也围过来帮我,好长时间也没答对。爷爷在一旁提醒我:“你要把它摆成两步算式才行。”我恍然大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爷爷一边夸我一边从书柜里给我找了一本《格林童话选》。

东方微微发白,不知谁家的鸡叫了起来。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一个孩子两个鼻孔被油烟熏得黢黑。他正陶醉在童话世界里......

一个天真的想法,养成了我爱读书的习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陪伴着我那无忧的童年,一本本好书伴随着我慢慢长大。

童  乐

冬天来了,大街上干冷干冷的。家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家人只好围坐在炕头,盖着单薄的棉被,度过这漫长的寒冬。那时的孩子好像并不怕冷,尽管只有单薄的棉衣,鼻子冻得流着清清的鼻涕,耳朵和小腮蛋红红的,照样在街上玩耍着,做着有趣的游戏。

这个季节,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下雪。大雪飘飞,我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身上滚满雪花,头上却冒着热气,玩得不亦乐乎。雪停了,路面雪上冻成一层薄冰,我们就拿出自制的滑冰车滑着,你追我赶,特别热闹。

下雪后,最有趣最快乐的事还是捕麻雀。大雪覆盖了田野,麻雀无法觅食,都飞到村边的草垛旁找东西吃,这正是捕麻雀的好机会。我们在草垛旁扫出一大块空地,撒上草种、秕谷,用木棍支好竹筛,用一根细绳拴好木棍,然后就在草垛上掏一个洞,我们躲在里面抓住细绳的另一端,再把洞口用草盖好,一个机关就布好了。

不一会儿,一群麻雀飞到草垛旁的一棵大树上,它们并不急于下来觅食,只是在树上东张西望叽叽喳喳叫着,仿佛在商量着该不该下来。然而,饥饿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先是几个胆大的飞了下来,蹦蹦跳跳地找草种子吃。树上的麻雀一看没事儿,轰的一下都飞了下来。空地上,我们撒了很少一点草种子,只有竹筛底下撒得多点儿。一会儿,麻雀就吃到竹筛边上。几只麻雀好像觉察到竹筛里面的危险,只围着边沿转就是不到筛子下面去。趴在草垛里的我们急得心蹦蹦跳,牵着绳子的手心直冒汗。有两只麻雀可能是饿极了,终于经不住食物的诱惑,蹦到竹筛底下吃了起来,并“喳喳”叫了几声,好像说:“胆小鬼们,快进来吧。”接着,又有两只走了进来,五只,六只......我们猛地一拉绳子,竹筛扣了下来。我们快速从草垛中蹿出来,头顶上还带着一些乱草。哈哈,竹筛底下有八只小鸟,正惊恐地尖叫着在筛子里乱撞。我们伸进手把小鸟捉住。有两只在我们伸手的时候,机灵地钻了出来,一溜烟儿飞向了天空。

一堆火在雪地里升起,烟雾中夹杂着羽毛烧焦的气味儿。在那个一年尝不到几次肉味儿的年代,几个小馋猫吃到了奇香无比的野味儿。

晚上,寒风凛冽。街道上很少有人走动,那些活泼欢乐的孩子们哪里去了?原来,他们正躲在生产队饲养处(喂养牲口的地方)的草屋子里讲故事呢。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很多牲口,在饲养处专门有一间屋子盛放草料,这就成了冬天我们玩耍的好去处。半间饲草,一屋清香,几个衣着单薄的小朋友挤在一起,众星捧月般听我讲故事。每讲完一段,就有一样好吃的零嘴儿奉献上来,恳求我再讲一段儿。那时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有各种各样吃不完的零嘴儿,一块糖块、半块糕点都是奢侈品。最多的是大人从地里捡来的小地瓜、小胡萝卜蒸熟后晒成的地瓜干、胡萝卜干,一捧爆米花、几粒炒豆我们都会爱不释手。

刚讲完一段儿,年龄最小的小胖冲着我说:“你讲个长的,我给你最好吃的东西。”我笑了笑:“你拿出来看看,如果真的好吃,我就讲个最长的。”“说话算数。”说着小胖从兜里拿了出来。天哪,原来是两个烂乎乎的水饺,其中一个还叫他咬了一口。“真的很好吃,里边还有肉,我姥姥拿来的。快讲啊!”我拿一个水饺放到嘴里,一边吃一边讲着。水饺真得很香,几个小朋友馋得咂着嘴,仿佛也尝到了水饺的香味儿。

“从前,有个放羊的,赶着羊过桥。过了一个,又过了一个;过了一个,又过了一个;过了......”小胖着急地打断我:“什么时候过完啊?”我咽下最后一口水饺笑着说:“这个人的羊太多,恐怕这一夜过不完。”小伙伴们一起起哄:“吃了人家的水饺,骗人。讲的这个不算数,另讲一个!”我“嘘”了一声:“小点声儿,让饲养员爷爷听见了,轰出我们去,就什么也听不到了。这次,我真讲个好听的。”大家这才安静下来。在这寒冷的冬夜里,在这充满淡淡草香的小屋里,《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故事开始了·······

半夜时分,饲养员爷爷给牲口添草料,拿着竹筛来到草屋。收着收着,突然摸到一团肉乎乎的东西,吓得他扔掉竹筛跑了出去。爷爷打着灯笼一看,原来讲完故事我们悄悄地回家时,没注意到一个小朋友睡在草堆里,现在还做着王子和公主的美梦呢。

童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有唱不完的歌谣、做不完的游戏、讲不完的故事。虽然天真,但充满情趣;虽然贫穷 ,但不缺少笑声。童年是一首难忘的歌,童年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作者:于志华,滨州市沾化区人。爱好文字摄影和旅游,多篇作品见于网络平台。

(0)

相关推荐

  • 我和我的小伙伴儿

    我和我的小伙伴儿, 从夏天玩到了冬天, 从河坎跑到了田野, 被父母教训是家常便饭, 被老师抽两鞭心甘情愿, 使不完的力气.用不完的点子, 成就了我们难以忘怀的自由少年. 01 先生先生您让让, 俺要回 ...

  • 来看看,上岸的小伙伴儿都是怎么学习的?公...

    来看看,上岸的小伙伴儿都是怎么学习的? 公考大神(小姐姐)的笔记吧! #公务员考试##行测#+#申论#

  • “来不及珍重” :读止庵老师《风月好谈》一书中《我怎样写〈惜别〉》,深深地被一个词击中了,眼泪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

    爱过的人    读过的书    经历过的事 成就了当下的你 "来不及珍重" --读止庵<风月好谈> 读止庵老师<风月好谈>一书中的<我怎样写〈惜别〉& ...

  • 那个心酸的童年,这四部经典老电影,是80后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之下,常常会胡思乱想,自己年龄慢慢增大,对过往的一些事情很是怀念,尤其是自己爱看的一些电影,在自己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好,能看上一部好电影,可以说是上天的恩宠,在那个心酸的年代, ...

  • 随缘斋主:童年,那些抹不去的记忆(一)

    投稿邮箱 阳历八月,大暑.立秋之季,正是瓜果飘香时节.儿时,这个时候,望着果树.果园.瓜地,听着"白糖.绿豆冰棒哦""叮咯.叮咯.叮叮咯"充满节奏感的" ...

  • 随缘斋主:童年,那些抹不去的记忆(二)

    投稿邮箱 记忆中的童年,总是追在一群大孩子后面,跑的屁颠屁颠,却总是充满着新奇感.就连大孩子们口中念叨的"黄梅县孔垄公社新建大队",也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改名叫做蒋油榨村,是在19 ...

  • 历年人民公社题材年画选集,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1958年出版,陈学楫作品,社社丰收,家家幸福. 1973年出版,马振龙作品,公社春常在. 我是公社小社员 作者未知 1960年出版,陈琦作品,三个万岁. 1960年出版,葛文作品,人民公社喜事多. ...

  • 抹不去的记忆(外一首)/叶红亮

    抹不去的记忆 破茧成蝶 只为期待与你天涯双飞 流星划过天边的许愿 遗落过往一缕记忆碎片 光阴煮沸的思念 驮不起情有独钟的矜持 陌上桃花盛开的树下 再也觅不到你痴情等候的踪影 回首雨巷相遇 是你不忍迎视 ...

  • 抹不去的记忆 文/星落雨夏

    抹不去的记忆 文/星落雨夏 站在 岁月的渡口 回忆 抹不去的光阴 皱纹 一道道渐渐爬上额头 青春 一去不复返 岁月 虽然苍老了容颜 却 从未抹去记忆深处的回忆 那儿 不仅有父母的呵护 还有 有姐妹的情 ...

  • 纳录集市,抹不去乡愁记忆|李炜

    作者|李炜   编辑|安礼德  纳录集市,抹不去乡愁记忆 回到纳录,我们重温过去久远时光 集体跳大绳.抹包谷. 竹编技艺成为比赛亮点 捏泥人艺术 尝绵花糖是一种时尚 穿花衬衣姑娘,如当年的小芳 抬板凳 ...

  • 抹不去的记忆(牛素玲) ‖《济源文学》2021(070)

    抹不去的记忆 牛素玲 1964年8月初,家住轵城南岭的清泉和哥哥清河同时考取了济源一中.哥哥读高中,清泉读初中.清泉自幼家境贫寒,母亲早几年去世,老父亲含辛茹苦,又当爹又当妈抚养他们兄弟姊妹六个.清泉 ...

  • 抹不去的记忆

    我似乎是看电影长大的.以前的博文也常提及小时候爱看电影,小学期间县电影院放映的影片几乎都看过.看过了还不算,竟然过目不忘,只要提起哪一部,我便滔滔不绝地介绍剧情.演员等等,被妈妈说成是不务正业. 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