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集王字《圣教序》随想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将读书分成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而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研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钻研,正在难以解脱之际,突然找到了答案时的心情。

与读书相同,书法的学习也可分成三、四个层次,书法学习的规律第一层次可能是机械的,外在的形式美感、喜悦的,个人直观喜好开始,如诗经《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子。又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实的语言。

第二种层次是发展到有情感、有意识,精神的领域感悟与追求,走向技术化、艺术化。有长期的探索与磨砺,用诗形容就是“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对人生也有某种感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第三种层须有更高的立身与境界、更宽胸襟与气魄,要给书法线条注入生命的活力,使其不朽,要看得破,要超得脱。如《菜根谭》中说:“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最高形式可能是合乎自然规律、达到道的高度,所谓道法自然,大道至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法也正是从一点一划起,再加一划就有了联系、对比、矛盾与融合。三画以上就有了丰富的立体几何形象。疏密、淡远、厚薄、疾缓,有了立、行、坐、跑的生命情感特征,又符合人们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对《圣教序》里的字研究一番,你无论结体、瘦硬或力道都恰到了好处,增之一分太强,减一分太弱。深层想人们对王羲之的字为什么十分推崇,因为他是契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而且在艺术和精神层次都达到了绝高的层次。符合天地大道、符合周礼韶乐,符合竹林之音、桑陌之舞。符合人们对自然道义的理解与遵循。符合不偏不倚的中庸文化思想,所以能久传。

虽然一些书家在某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或某一方面超过了二王,但综其整体艺术和中正的文化传统需要来说,或许有离文化传承中轴线上的偏差,或精神层次的不到。过于用很求怪就是前者,庸俗、圆滑、世故成为后者。所以学习上也要能分清主流中的主流,知道精品里的精品,懂得大师上的大师。大而无形,大而无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道德经中语:“上能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菜根谭》中言“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