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与坎尼之战:战争天才的奇迹之战,最终却挽救不了他的国家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三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在世界古代战争史中,有一场会战,在它发生过后的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各大军事院校当作是古代战争的典范,这场会战便是坎尼会战。古罗马史学家李维曾经在他的《自罗马建城以来史》中这样评价这场战争:“这是此所未有的,在坚固的城墙保护下,人们从没这样的惊慌,我不应尝试去描述这情况,或将该事实详细记录…这从未受过伤的心灵在一时间受到多重打击。根据报告,两个执政官与其军团皆告覆亡,这里再没有任何罗马军营、将军,或任何生还的军兵;阿普利亚、萨谟奈,差不多全部意大利皆在汉尼拔脚下。现在所有其他的城邦皆已降服于汉尼拔之军力下了。”
那么,在此之前一直在扩张道路上高歌猛进的罗马为何突然在坎尼折戟?面对罗马人的侵略,迦太基人又是如何在坎尼力挽狂澜?
让我们先从这场战争的指挥官之一,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事迹开始说起。
汉尼拔雕像
一、汉尼拔,一个时代的奇迹
公元前247年,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家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新生命就是未来的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然而,哈米尔·巴卡却没有像如今许多新生儿父亲那般既紧张又喜悦。此时的哈米尔·巴卡的内心之中只剩下了对迦太基即将战败的心有不甘。哈米尔卡·巴卡到达西西里岛,希望能挽救即将战败的迦太基,但最终他也没有改变迦太基人的结局。前241年,迦太基向罗马投降。
而汉尼拔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阴影之下度过了他的童年。因此,像当时的许多迦太基人一样,汉尼拔对罗马有着刻骨的仇恨。汉尼拔9岁时,哈米尔卡·巴卡计划率领他的亲信前往伊比利亚半岛建立殖民地,汉尼拔请求跟随。哈米尔卡·巴卡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但条件是要求汉尼拔跪在迦太基人的祭坛前并发誓自己一生要与罗马为敌。9岁的汉尼拔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并且在他之后的人生中,他也是这样做的。
哈米尔卡·巴卡的殖民历程并非他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公元前228年冬,在一次同当地原住民作战的过程中,哈米尔卡·巴卡不幸阵亡,其女婿哈斯德鲁巴继任为统帅。但没过多久,哈斯德鲁巴遭到当地凯尔特人刺杀身亡,年仅25岁的汉尼拔成为殖民地统帅,并开始实施他对罗马的复仇计划。汉尼拔先是征服了当地的土著部落,并吸纳这些罗马不愿意征召的蛮族勇士加入了自己的军队。
在此之后,汉尼拔军队的军力愈发强大,罗马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不能坐视不管,便和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的萨贡托结盟,宣布此地为罗马保护地。然而,罗马人忘记了,在哈斯德鲁巴任迦太基殖民地统帅时,他曾和罗马人签订过合约,规定以埃布罗河为双方界线,迦太基应许不将其势力扩展至该河之北。然而,萨贡托恰巧就在埃布罗河南方。汉尼拔认为罗马人言而无信,触犯了合约。
随后,以萨贡托事件为契机,汉尼拔正式向罗马宣战(同时运用巴卡家族的力量说服了迦太基议会同意汉尼拔向罗马作战)。率军向罗马进军。就此,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打响。
汉尼拔的进攻路线
在进军罗马的过程中,汉尼拔展现了他极其优异的战争指挥以及战略才能。前218年,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其中还包括37只大象)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从而绕到了罗马城防的后方。这一举动,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是一个军事奇迹。尽管他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兵力,但由此汉尼拔得到了一支战斗力和意志力远强于罗马的作战部队。
今日的阿尔卑斯山
罗马人没有想到汉尼拔能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从北部向罗马人发动进攻。罗马人一直在提防汉尼拔从罗马南部的西西里从海上向罗马进军,然而,这一次,罗马人错了。在随后的提基努斯河会战、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中,汉尼拔多次利用战场地形优势包抄了罗马人。而这几次战役罗马都战败了。在这三次战役中,汉尼拔初步展现了其作为一名指挥官出色的战略指挥才能,其采用的策略、战术都对罗马军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汉尼拔来说,这三次战役只是高潮来临前的序曲,不过是正餐前的小菜。而对罗马人来说,真
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
二、坎尼会战:古代战争的艺术
在上文提到的三次战役过去后不久,汉尼拔占据了坎尼;而坎尼被占领在罗马方面看来是不可容忍的。波利比乌斯在他的《通史》中曾这样描述过坎尼的战略地位:“坎尼被夺取使得罗马军队发生骚乱;若只是失去了一处地方与仓库并不足以引起骚动,但坎尼是对各被夺省份的控制点。”
在此之前,新任罗马执政官费边开始实施其著名的拖延战术,意图将时间作为战胜汉尼拔的最终武器。但在坎尼被汉尼拔占领后,绝大多数人开始对费边的这种战术失去信心,许多人开始希望罗马能迅速结束这场战争。前216年,罗马元老院重新开始执政官选举,并选出发罗与鲍罗斯为执政官,同时罗马开始组建一支前所未有的军团。在波利比乌斯看来,这样规模的军团在罗马历史上实属首次: “其欲派出八队罗马军团往战场,这是罗马史上首次,每一个军团有着大约五千人……以往罗马人的战争大多只是由一名执政官与两队罗马军团负责,并由罗马的同盟分担部分兵力,同时召集四队罗马军队在同一场战争里已很罕见。但在此次,形势极为险峻,所以罗马决定派出不只四队而是八队罗马军团前赴战场” 。
游戏海报中的罗马军团形象
新任执政官为展现自身实力,同时为使罗马获得主动,开始亲自率领罗马军团向坎尼进军。而就如今的史料来看,两位执政官之间的性格导致执政官之间存在不和:发罗自大狂傲,而鲍罗斯冷静沉着。在当时的罗马元老院眼中,这一对组合非常符合元老院的制衡原则,任何一个执政官都无法完全控制军队,罗马也无法再出现一个除了独裁官之外的独裁者。然而,对于一场抵抗侵略的战争来说,这样一种组合是致命的。罗马军团的两个执政官对于战争策略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发罗希望与汉尼拔军速战速决;而鲍罗斯希望同汉尼拔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不要贸然进军,这样对于本土作战的罗马军团更加的有利。然而,事与愿违。8月1日,汉尼拔派军队掠夺罗马人的水源,发罗被彻底激怒,次日,罗马军正式向汉尼拔军发起挑战。
罗马军团作战想象图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发罗和鲍罗斯两人加起来都不是战争天才汉尼拔的对手。罗马军仍旧使用传统的三线战阵:新兵在前列,中年兵在中列,老兵放在后列,并在战阵的左翼设置骑兵进行掩护。而汉尼拔军则彻底打破了古代战争的定式,采取了一种罗马军闻所未闻的战阵,后世将其称之为“新月战阵”,即:将战斗力较弱的高卢新兵放在了战阵中央位置,并向前突出,两侧设有西班牙重装步兵作为辅助军团,其余两翼为迦太基精兵;除高卢部队向前突出外,其余军团均向后凹陷,并且在两翼均设有努米比亚骑兵辅助。由于战阵整体看上去像一轮新月,故得名“新月战阵”。
“新月战阵”的第一阶段
这样一种战阵在如今看来可能并不新奇,但在古代世界,这种战阵可以说是汉尼拔对于战争的创造性发明:战斗开始时,最前方的高卢新兵最先受到冲击,由于高卢士兵的战斗力较弱,因此在战争开始没过多久后,他们便开始向后撤退,而罗马军团对他们紧追不舍;然而,与此同时,两侧的西班牙和迦太基士兵却逐渐向前推进,使得原本向前突出的新月形战阵逐渐向内凹陷,形成了一个对罗马军团的包围圈。并且由于罗马骑兵战斗力比努米比亚骑兵差很多,因此罗马骑兵在努米比亚骑兵的冲击下只能是节节败退。迦太基方两侧骑兵便可以趁机向后包抄。就此,迦太基军团形成了对罗马军团的包围。波利比乌斯曾如此描述过“新月战阵”的展开:“当其中军变为一条直线后,其将中军的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放前,而其后部队则逐渐后退,但保持与中军的接触,结果形成了一个新月状的阵形,侧翼的战线则会因为战线延长而变薄,而其部署非洲兵在此,而作支援,并与西班牙重装步兵和高卢新兵互相策应。”“新月战阵”的高效运用使得罗马军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绝大多数罗马士兵只能站着被迦太基士兵杀掉。最终,只有十分之一的罗马士兵得以幸免遇难,罗马军团惨败。
“新月战阵”第二阶段展开
文史君说:
坎尼会战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被后人称作“坎尼模式”。而这次会战亦成为了古代战争史上不可被超越的会战。军事史学家道奇曾这样评价过坎尼会战:“在古代极少的战役可以像坎尼会战般以技术取胜,汉尼拔凭技术取得了一切的优势。其西班牙与高卢兵以阶梯形列阵,使敌军逐步陷入包围,这完全是战争的艺术。其以非洲兵在侧翼对罗马军进逼,使其混乱,更值得称赞。整场战役,站在迦太基的立场上看,是完美无缺的,在战争史上几无可匹敌者”。而美国威尔杜兰也曾这样评价过这场战争:“这是前所未有的指挥艺术的典范,亦影响了往后两千年的军事战术”。我想,这也是我对坎尼会战的评价。
然而,众所周知,尽管汉尼拔创造了坎尼奇迹,但由他指挥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最后还是输掉了,原因何在?我想,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获得罗马人民的民心,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之后,虽然占据了亚平宁半岛南部的绝大多数地区,但汉尼拔军的资源补给却一直很成问题。而罗马方面在汉尼拔侵略之后,面对亡国的危机,罗马国内之前相互斗争的势力却逐渐的团结了起来一同对抗汉尼拔军。并且,汉尼拔的部队有能力的将领只有汉尼拔一人,罗马人只需要用逐个击破的战术,清除汉尼拔直接领导外的力量,汉尼拔就输了。还有便是汉尼拔的母国因为恐惧罗马,始终不给予汉尼拔任何支援,这也是汉尼拔失败的关键所在。
我想,汉尼拔在前183年服毒自杀时,仍旧记得他9岁时对他父亲所许下的那个誓言。事实上,面对罗马对他的追捕,他最终也没有放弃那个誓言。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参考文献
时殷弘,惠黎文:《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与迦太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
汪诗明:《罗马共和国的对外扩张》,《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吕张凯:《论汉尼拔的用兵原则和指挥艺术》,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5月1日
波利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翁嘉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作者:浩然文史·山东师大麒麟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