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品种差?可能是优秀蜂种被埋没了

中蜂是我国独有的优良的蜂种,以适应能力强,便于管理,产蜜优质而著称。但中蜂还是未驯化的蜂种,充满野性,难以维持强群,产量十分低下,这也使很多人放弃养中蜂。中蜂的这些不良品质是由蜂种决定的,无论是多么精良的养蜂技术,都不能使中蜂与意蜂一样能维持强盛的蜂群,能有高的经济效益。

所以想要突破中蜂难以维持强群,产量低的瓶颈,还是从找到优秀蜂种入手。可是再优秀的蜂种,必须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益,如果随便引进蜂种,可能因为气候条件不适合而更加难养。而且,中蜂的良种场很少,如果是不是专门的育王蜂场,是难以有真正优质的蜂种。一般的养蜂人是难以控制蜂王品质的,也不会去认真的测量蜂种的特性。所培育出的蜂王品质怎么样全靠运气,在这样没有资质的蜂种场引进蜂王怎么能靠得住呢?

在这里,我奉劝大家不要随便引进中蜂王,也许很多人随便拿个蜂王当做良种蜂王出售,购买后因为气候不适宜反而更糟。想得到良种的中蜂王,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

其实人工驯化出来的蜂种是有利有弊的,比如意蜂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大量的产子,过于强盛的蜂群,反而丧失了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意蜂如果逃到野外,是没办法存活下去的,哪怕不是螨虫的原因,不根据环境繁殖会很容易陷入饿死的境地。所以养殖意蜂要比中蜂难的多,投入和风险也更大。而我们的中蜂还保留着适应野外生存的能力,不必要追寻意蜂驯化的过程,还是要保留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选择出优秀的蜂种。

野外生存的中蜂肯定会比养殖的中蜂要难得多,野蜂能够生存下来肯定不会差。每一个地方的野蜂为了能够生存下去,都会为了适应环境而努力,那些适应能力不强,有劣质基因的蜂种就会被淘汰。这也是每个地方的蜂种特性会各不相同的原因,也是不能随便引进其他地方蜂种的原因。

那些原生的野蜂可能会保留更优秀的基因,当我们收蜂成功时,不要因收蜂而沾沾自喜,要注意考证这个蜂种的特性如何,要利用这些具有优良蜂种的蜂王幼虫移虫育王,培育出更多的优秀蜂种。有些人把蜂收回来以后,放入蜂箱里,就只等着收蜜了,以为蜂自己去采集,自己繁殖就可以了。根本不会去管这群蜂的特性如何,蜂群活不下去也不知道如何去管理。

再优秀的蜂王必须搭配足够的工蜂才能发挥最高的产子量,再好的蜂种必须达到足够的蜂数才能产出蜂蜜。可收回来的蜂群基本上都比较弱小,如果不及时进行饲喂,补充蜂数,可能就难以发展起来。这样几百几千只的弱小蜂群就根本不会知道产子量如何,产蜜量高低,再好的蜂种也会埋汰了。

收回来的蜂我们一定要认真管理,要及时饲喂,补充子脾,让蜂群能迅速达到三脾左右的基本蜂数,保证蜜粉充足让蜂王能多多产子。这样,我们再来比较在同等蜂数和同样的蜜粉源条件下,产子量和产蜜量到底如何,这样就能发现蜂种的优劣了。

如果确定蜂种真的十分优秀,我们就不要浪费了。要尽可能的用优秀蜂王的幼虫育王,如果有可能就要进行移虫育王,让这个蜂王的优秀基因尽可能的扩散开来。哪怕不能进行人工移虫育王,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蜂王的幼虫造自然王台,把这个蜂群产生出来的自然王台,介入到其他蜂群里去。这有整个蜂场都用优秀蜂王的后代做王,蜂群的种性才能稳固。否则再优秀的蜂王培育出来的下一代蜂王就会因为杂交而改变种性,优秀蜂王的基因很快就会被埋没。

曾经有些中蜂朋友告诉我,得到了一群特别优秀的蜂王,产子量产蜜量远远高于其他蜂群。可是后来这个蜂王死了,这样的蜂群就再也没有出现。这就是不注重人工选育蜂王的结果,中蜂王的品质,参差不一,得到一个好蜂王可能靠运气。但是如果有了好蜂王,不想办法让好蜂王的基因保留下来,那就是养蜂人的无能,甚至是罪过了。

很多中蜂人认为,自然王比人工育王品质好,换王时总指望蜂群里的自然王台。所谓的自然王台更好,只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而已。自然王是工蜂心甘情愿培育的,所以会照顾的更好,比起人工育王来可能更健壮。可蜂种的特性不会改变,那些劣质基因的蜂王永远不能培育出真正优秀的蜂王。如果每群蜂都是用各自蜂群的自然王,劣质蜂王很容易改变优秀蜂王的基因,就得不到真正的好蜂王了。

我希望中蜂人能在野蜂中发现优秀蜂种,那些在野外能够生存壮大的蜂群绝对不会差。要对收回来的蜂认真考证,发现优秀蜂种要尽可能能想办法用这个蜂王的幼虫育王。这比网购蜂王可能要靠谱的多,这样的蜂王才是真正适应当地气候的蜂王。希望大家不要依赖自然换王,要把选中的蜂王幼虫育王,这样才会使整个蜂场能得到更优秀的蜂王。如果所有中蜂人都懂得人工选育优秀蜂王,那些劣质的蜂种就会被淘汰,整个中蜂品种就会提高,中华蜜蜂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