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3年后,中日再次爆发刺刀血战:打死最后一个日本将军
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在华北地区蒋军其实就只有,阎锡山和傅作义两个系统。傅作义的根基只有1个军,阎锡山的部队大部分已经被严重削弱。因此,阎锡山就开始策划留用日本人。这也就是所谓的:,“日本寄存武力于中国”。
特别是在1945年10月,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在上党战役中损失惨重,当时有“上党一战,阎军实力损失一半”之说。这让阎锡山加快了留用日军的步伐。 特别是留用了日军第14混成旅团少将旅团长元泉馨。还有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旅团长今村方策大佐等等。
当时阎锡山发了一万多份意愿书,截止1946年,有招募了691名日军和2447名日军两种说法,以这些日军为骨干编练为暂编第10总队,大约3000人。这些日本人天天都可以吃大米,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只有高粱米。
阎锡山认为,日本人打仗够拼、够狠,战斗力够彪悍。因此才说出:“宁招一万日军,也不要十万国军”。阎锡山还邀请日军帮助他们训练部队,比如所谓的亲训师和亲训炮团等部队。还利用日本人训练了6个护路大队在太原,阳泉等铁路沿线充当预备队。建立了所谓机甲队。
说了起来,这些日本人对于提高阎锡山部队的战斗力,还是起到了很大作用。阎锡山是解放战争当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军阀部队。渡江战役发动,我军南京解放以后,太原还多守了一天。
这主要是因为阎锡山找了很多日本工兵为他设计碉堡工事,在《晋系军阀全传》中写道,晋军专门有一个“碉堡建设局”,留用了日本军事技术人员200余人,作为各碉堡区构筑钢筋水泥工事的技术指导,他们此后为阎设计了对付我军的“没奈何碉”,这种碉堡全部用钢筋水泥筑成,在其枪眼孔内安设了一个水泥球体,中心留有枪眼,可以随意旋转,射击时将枪眼转向正面,停射时将枪眼转到侧面,外面枪弹射不进去。确实很有日本风格。
在1948年6月,阎锡山主力13万人困守太原,为了将晋绥军调出太原城,在野外进行歼灭。徐向前所部进行调虎离山式的运动,终于将阎锡山的野战军司令赵承绶调出太原。赵承绶带领晋绥军主力紧靠铁路,密集行动,不给我军进行分割包围的机会。
但是我军抓住战机,在榆次以2万军队堵住了赵承绶3万军队。7月8日,在经过两天的围困后,徐向前认为敌人斗志被瓦解得差不多了,下令调集所有上百门火炮,发动总攻,要一举吃掉赵承绶的这3万大军。
就在这个时候,一批敌人突然端着刺刀冲出来进行反扑。等到这些人冲到跟前,我军突然发现这些都是日军。在抗战已经结束3年以后,我们又在战场上遇到了日军。这些日军都是老兵,他们要组织一次凶狠的冲锋,企图撕开我军的包围圈。为被包围的晋绥军打开逃生通道。很快我军就冲上阵地,双方搅在一起爆发了猛烈的白刃战。
现在已经不是1937年,而是1948年6月,我军拼刺刀能力已经不比日军差,而且还要超过日军。很快,这股日军就被杀干净,还击毙其司令元泉馨,这也是我军在中国战场,击毙的最后一个日本将军。而包围圈里的3万晋绥军也很快缴枪投降。
最后的战斗爆发在太原,根据《保卫山西——日籍部队太原战役亲历记》的日本作者回忆道:当时,日军主要在太原小东门和体育场一带,我军排华非常猛烈,从四面八方轰击守军阵地。最后军随即司令部所咋的一栋四层建筑物也中弹震塌了一半,城内上空炮弹啸声嘶嘶,远的近的爆炸声响,已辨不出是何方所发。
日军计划使用轻机枪和自动步枪为突击火力,组成冲锋队在城墙后面阻击我军冲锋部队。但是当我军大炮轰开大北门的城墙以后。看到大势已去,残余日军和家属交出军刀和武器,向我军投降。至此,日军为骨干编成的暂编独立第10总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