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燥,浑身痒!说一张治“血燥型荨麻疹”的方子,献给我的老读者

血燥,浑身痒!说一张治“血燥型荨麻疹”的方子,献给我的老读者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

在我的这个专栏里,有不少是我的老读者。

有些人,看我的文字,已经看了好几年了。

前几天,我在后台浏览留言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位读者的话。

他说,他是我的老读者了,最近有一个问题,想得到我的帮助。这就是,入秋冬二季以后,在夜里会出现皮肤瘙痒,而且皮肤上会起小疹子。这时候只要一挠,立刻疹子就变大了,而且连成片,颜色很红,痒得不要不要的.

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嘴里就特别干,特别渴,心烦得难以入睡。

他问我,这个情况该怎么办。

我,看不见这个读者。但是,我从他的描述里头,基本能猜出一二。这就是两个字:“血燥”。而且,针对这个血燥,我脑海里还真就有这么一张配伍。它也是我早年研习名家医案的时候,收集起来的。

你看一下吧——

生地15克,熟地15克,刺蒺藜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15克,淮山药15克,天门冬12克,白鲜皮12克,蝉衣9克,玄参15克,丹皮15克,柏子仁10克,生甘草5克。

这个配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于《江西中医药》上发表过的。当时,它的名字叫做养血润肤汤。这个配伍一度挺有影响。此后这几十年的临床,中医皮肤科用它治疗血燥引起的瘙痒、瘾疹,效果还是比较可靠的。

现在,我就跟你仔细聊聊,啥叫血燥。

所谓血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血液缺乏清润之感,而体现出虚燥之色。就是说,和一般的血比,血燥者,血里头的阴津不够多,血的总量不够丰沛,即有一点阴血亏虚的问题。同时,恰是因为这阴血亏虚,患者还有了一点虚热、内燥。

在这个情况下,体内就容易生风。一旦生风,我们的皮肤就容易瘙痒。

这个情况,在一些皮肤瘙痒症患者身上比较多见。荨麻疹患者,有不少也属于这类情况。这类荨麻疹患者,皮疹往往颜色鲜红,瘙痒特别剧烈,而且发作时间常常在午后或夜间,伴随口干、口渴、心烦、手足心热、皮肤干燥、脉细,或细数,或沉细,舌头往往比较红,舌苔比较少,舌头上少津液。

我觉得,我开篇提到的那位“老患者”的状态,就可能属于此列。当然,我只能是猜测,无法肯定。

那这个时候,就得用滋补阴血、祛风止痒的办法来缓解问题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个配伍,就具备此类功效。我再复述一遍:生地15克,熟地15克,刺蒺藜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15克,淮山药15克,天门冬12克,白鲜皮12克,蝉衣9克,玄参15克,丹皮15克,柏子仁10克,生甘草5克。

这里头,有很多是滋阴养血的,比如说生地、熟地、制首乌、女贞子、淮山药、天门冬、柏子仁。还有很多是专门清热的,比如玄参、丹皮。还有一些是专门用于止痒的,比如蝉衣、白鲜皮。总之,配伍组成相对比较周正、全面,合法度。

这个东西, 我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参考借鉴。我还是那句话,中医的方药,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他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进行调整。因此,一般读者还是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要知道,并非所有的荨麻疹,都和血燥有关系。有些人,属于营卫不和,有些人,属于脾虚湿滞,有些人,属于寒证,或者气血两虚证。还有一些人,属于血热。尤其是这个血热,和血燥有点像。所有这些,如果用错了,就不好了。

最后,有几句题外话,说给我的老读者。其实,大家对我的信任,我非常感动。我常能看到,有些读者有大段的留言发给我,诉说自己的病痛。对此,我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有些时候真的难以挨个回复。在这方面,我一直心怀愧疚。今后,我会尽力,用文章的形式,把大家比较集中的问题,拿出来说一说。就算起不到太大作用,也当算是对读者的一种回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