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幽深的竹林。
试翻译如下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又长啸。我在竹林深处,人不会知道我,明月却来照我。
赏析
看储光羲诗歌,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一个人看田园生活,有所悟,欣喜而歌。而王维的很多诗,却是人与田园山水融而为一,不是像储光羲那样站在田园山水之外悟哲理,而是活在山水田园里,活在哲学里。
看这首诗,平白如话,却是清秀怡人,隽永意长。
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是幽篁,这样的环境中,为谁弹琴,因何长啸?后两句,又以“深林人不知”,重复强调一下所处环境,接着回答“明月来相照”,弹琴并不为谁,长啸也无原因,我自然而为,明月也自然相照。明月在古诗中反复运用,互相联系形成了语码,代表着高洁的人格。明月相照,其实是将自个形象品格与明月化而为一,是对山水的赞美,也是对自身的赞美。
大概受了殷璠“兴象说”的影响,古人谈王维这首诗时常说是“一时清兴,适与景会”,其实远不止于此,这首诗超出了兴与景会,而是兴与景甚至包括作者个人共生共存,不只是“会”,更是时刻相融,分不开。清代黄叔灿说:“《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说得更恰当,这首诗已是“不涉色相”,是王国维所讲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中独坐弹琴长啸的诗人形象与外在的幽篁(深林)明月已是一体,分不开。《心经》中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是这首诗的境界,无我至于“无色”--以平白的语言的语言来写,也至“无意识界”--不道其思想与情感,但不说就是说,不道即是道,这首诗真地让人感到“色籁俱清”“肺腑若洗”。王维被称为“诗佛”,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
这种无我之境,用一首同样表达与“明月”映照的词,来对比一下,就会更清楚。
卜算子 作者 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这首词以前抄过,不多说了。只看最后一句“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从字面上看这和王维的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几乎是一样的,都是说在没人到的地方,有明月相照。照的对象虽然一个是梅花,一个是人,但朱敦儒是以梅自喻,说照梅花其实也是照人。极其相似的意境,仔细品味,却不相同。在朱敦儒笔下,以梅花寄托自个孤高的追求,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梅花虽在古涧,却带着人世或者说朱敦儒孤傲清高的品质与追求。而王维的诗却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甚至王维把自个也写成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其情感或者说其哲思是物我相生,似已是天生一体,浑然不可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