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人说|雍正爷和甄嬛的那些事儿
自从穿越剧在荧屏上大火,大清历史剧也随着上演,“康乾盛世”、“后宫争宠宫斗戏”、“个人传奇传记”,都成为很多人对大清朝津津乐道的往事。
而我更喜欢的是《雍正王朝》,原因简单,尊重那段历史,我们就是忠实的守护者。
雍正皇帝自始至终都奉行着“要做实事,不要怕得罪人”的宗旨。作为皇子,这让他得了“天心”,作为皇帝,这让他得了“民意”。他做了这么多事,得罪了这么多人,骂他的人自然会很多,包括那些确确实实从他的废寝忘食的工作、奋不顾身的改革中获益的人。
自古以来,做清流总是容易的,既不用干活,又不会犯错,但总要有人挑起担子来走,做事情,就难免会错,不得罪人而能做成的,少之又少。
只有经得起骂、敢于得罪人,才可能把事情做成,这也算是某种意义的“厚黑”了。但正如“厚黑先生”李宗吾所说,做不正义的事,越厚黑越可耻,做正义的事,越厚黑越光荣。这也是我对四爷和他的“厚黑教员”邬先生的最终评价。
▲ 雍正画像
喜欢穿越剧和大清历史的,除了故宫、横店影视城,其实还有个好去处。没错,就是这里—清西陵。喜欢四爷的朋友也欢迎来聊一聊。
大家都知道,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皇陵都建在了清东陵,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
而到了雍正却变了模样。
据载,雍正帝即位后,开始也选择在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上。但经过风水大师的再三相度,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泥沙,实不可用”,就决定废掉此陵。
后来其十三弟胤祥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发现了当时的易州(现为易县)境内太平峪,“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古咸备”,适合建皇陵。而雍正也认为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定为陵址。
▲西陵鸟瞰
所以雍正的陵墓于雍正八年(1730)开始兴建,历时7年(乾隆二年)结束,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
可由于雍正在位时厉行改革,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间相传,认为雍正是谋杀了他父亲篡位,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的。
不过有趣的是,其子乾隆却又葬在了东陵,这是为什么呢?
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由于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从此,清帝陵寝便分葬于遵化和易县,按照其地理位置划分,遵化陵区成为东陵,易县陵区称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以雍正的泰陵为中心扩散,而泰陵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雍正十三年时在圆明园驾崩,年仅58岁,《雍正朝起居注册》是这样记载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办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宝亲王、和亲王终日守在身旁。戌时(午后七时至九时)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寝宫发布遗诏给诸王、内大臣及大学士。龙驭上宾于二十三日子时(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由大学士宣读朱笔谕旨,着宝亲王继位。”
由于这些记载没有明确说明雍正的病情及死因,致使他的猝死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并充满了种种传说。
▲雍正的泰陵
四爷的死因,综合各种传说,大致有几种说法:
从清中前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雍正积劳成疾的可能性略大。清前期的康熙大帝,四处征讨,以保国本,因而在内政方面无法顾忌周全,导致贪官横行而又无暇将其惩处,加之连年对外征战使得国库空虚,百姓不堪重负。
到了雍正朝,国家已是沉疴缠身。雍正朝的一大宗旨就是匡正康熙朝的缺失,整顿吏治,解决积累多年的矛盾。所以外忧内患压垮了这个勤奋的帝王。
在雍正的《御制文集》中写下了不少歌颂神仙、丹药的诗。据说雍正为了求得长生,还经常的服用道士们进献的丹药,在朝鲜的史籍中就有关于雍正帝沉迷方术,以至于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动的记载。
对于雍正皇帝的死,在《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宫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记载,不过在这些野史著作中都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刺杀而死的。并传说其是被一剑割下头颅而死,头颅不知去向,所以下葬的时候只好以一颗金头颅替代。
传说只是传说,四爷陵墓并没有被打开,真相也就无从得知。关于泰陵曾经有考古学家考察过,他的陵墓尚未被盗,而国家有关部门出于保护目的使得陵墓至今也没有被打开。
虽然四爷在位时间不长,但是正史野史争论颇多。尤其在继位和死因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两大疑案,留待今后解开。
最后不得不说的还有我们的甄嬛娘娘。
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的主角甄嬛娘娘,也就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死后就葬在四爷泰陵东北约1公里处的东正峪——泰东陵。
▲泰东陵正门
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
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年)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年(1743年)建成。
▲泰东陵全景
陵前左方,是神厨库,库南有井亭一座,神道与泰陵相接。
泰东陵此前一直在修缮,暂未对游客开放。不过先带大家“走个后门”瞧瞧。
▲泰东陵隆恩殿
泰东陵,在清代皇后陵墓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主要建筑有三孔石拱桥一座,栏板平板3座,朝房、班房各两座,东西配殿各一座,燎炉一对,神厨库一组。隆恩门、隆恩殿、三座门、石祭台、方城、明楼、宝顶、地宫等,可谓是样样齐备。
▲隆恩殿螭首
▲燎炉
燎炉,也叫焚帛炉,常见于坛庙、陵墓、私家陵墓园等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
▲泰东陵方城
▲方城前的石五供
▲从方城看隆恩殿方向
▲方城内景
泰东陵的规制,既没有逾制,也没有缩减,那么它的特色在哪里?乾隆皇帝为了不让母亲的陵寝平庸无奇,也是煞费苦心——在不违背陵制的前提下,泰东陵增加了三个其他后陵所不具备的内容:
(1)地宫内的有经文、佛像、番字雕刻,这不进水管清代皇后陵中唯一一例,也是清代陵寝中第一个在地宫中雕刻经文、佛像的;
(2)在隆恩殿前的月台上设置了一对铜鹿、一对铜鹤,为以后后陵设鹿、鹤开了先河;
(3)孝圣宪皇后笃信佛教,乾隆为了表达对目前的孝心,在大殿内的东暖阁内建了一座佛楼,这也是清代陵寝中首例,从此慢慢演变成一个制度。
▲方城内楼梯,通向宝顶
▲修缮中的泰东陵宝顶
▲修缮后的宝顶,下面有地宫
西陵的陵寝建筑,与周围山水交相辉映完美交融,置身其中,既能远眺群山也能细观流水。屋脊的神兽,千百年来忠诚不移的守护着陵寝,斑驳的宫门上脱落的红漆却在真实的提醒着现在的人们,这里已经真实的走过了千年的岁月。
西陵最迷人的是一种笼罩在以上众生百态,人间百味的历史苍茫感,肃穆的天空,庄重的古松都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这种感觉像笛声般悠扬,但很难精确描述,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帝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