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步长廊,山光照槛水绕廊
★旅游地点:无锡蠡园之千步长廊
每次到蠡园必走的景点就是千步长廊,不管春夏秋冬,这里是最接近蠡湖的地方。它沿着蠡湖的轮廓而建,足足建了289米,约合千步的长度。
一侧是曲岸枕湖,另一侧依墙而筑,呈半封闭的式样。月洞门可以通往里面的景点,不破坏长廊的整体美观,又能够通往另一个景点,很巧妙的设计。
墙上遍开漏空的花窗,用小青瓦砌成,共有80个。据说原来有89个,后来大概开了门洞和其他原因。
这些花窗的图案还不一样,有兴趣的倒不妨逐一观赏,看看到底砌了多少种图案。
当然并不是雕刻出花鸟鱼虫,而是用小青瓦组合的方式,砌出各不相同的图案来,也是颇有趣的。
长廊虽然是通长的,但也不乏变化。例如廊内还有16方砖刻题额,让整条长廊显得不那么单调。这些题额的名字也很好听,像“饮绿”、“雪浪”、“澄波”、“织雨”、“伫月”……简直像是中国古典园林里剥出来的名字。
东廊墙上,还嵌着名人碑刻64方。我们不是文人,逛到这里的时候确实也没有时间去一一细品。毕竟对于我们来说,最美不过假山之趣、蠡湖风光。这些文人对蠡园的赞美,我们早已经用眼睛和脚步丈量过了。
长廊临水的一侧,设着连排的“美人靠”,游客可以坐在这里小憩,然后凭栏观湖。每次走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坐下来,一手托着腮,一手撑着倚着栏杆,呆看蠡湖风光。如果春日浓时,在这里还能看到桃红柳绿江南岸的迷人景色。
长廊始建于1927年,原来有一段是属于渔庄的,后来把两个景区合并,长廊接通,才有今天的长度,不然还真称不了“千步”来着。这段长廊一则观景,二则也可以展示传统文化。当然,大多数游客都是为观景而来,要研究文化还真要细细品鉴才行。除非住在临近的居民,办一张园林卡,三不五时进来逛一圈。
这一段正是蠡湖最美的湖岸线,犹如枕水横卧之势,一步一景,风光秀美,因此又被称为枕水长廊。
而在另一侧,透过漏窗观景,也可一窥江南园林之美。前人曾赞此景“山光照槛水绕廊”,这意境似乎把千步长廊这段景衬得更美了。
长廊设计得很巧妙,还有一段供游客观赏蠡湖和拍照留念的小平台。站在这处平台,太湖溪石刻字“蠡园”,远处的背景是千步长廊迤逦伸展,摩天轮和亭台楼阁一字排开,更远处则是太湖新城的高楼大厦。不过因为离得远,这些高楼仿佛被虚化了似的。
湖畔种着一丛丛的芦苇,芦花早已飞了,隔花看湖,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芦苇是最适合夕阳的植物,在阳光下总觉得逊色两分。
走到长廊的尽头,有一座跨水廊桥伸到湖中,晴红烟绿榭就在蠡湖中,四面环水。从这里回望,可以完整地欣赏千米长廊的风采。
晴红烟绿榭建于1935年,有点类似于湖心亭,但并不像西湖的湖心亭那样需要乘坐游船才可抵达。顶用金色的琉璃瓦铺就,在阳光下显得尤其漂亮。上悬的匾额由无锡荡口的华绎之书写,颇见功力。
背后是一副刻画,一位宽袍广袖的男子,一位衣袂飘飞的女子,乘坐着一艘小船,衣带当风,看着十分恩爱的样子,无疑是范蠡和西施泛舟五里湖,过着神仙眷属生活的传说故事。
人们不愿意接受西子被沉江的结局,非要给她安排一个完美的收梢,说明普罗大众对于美好的事务,是不愿意摧毁的。
湖中有一座小塔名凝春塔,没有建得很高大,显得十分小巧玲珑。背后更远一些的地方还有一座三层楼阁,与凝春塔相映成趣。可惜不管是塔还是阁,都是无路可通的。
返回长廊,接下来就可以游览另一侧的山水小景了。这里游离于蠡园的主体景区,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天地。
自由行:无锡蠡园之千步长廊
12月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