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0)
第九章、三阳合病
在伤寒论中,关于三阳合病,有小柴胡汤、白虎汤的条文,都在前面学习过,把它们再次转到这里复习,对过去讲课录的讲解也做了一些修改。
1、小柴胡汤
【组方】:略。
伤寒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三阳合病,“治从少阳”,这是一般教科书说法,依据的就是《伤寒论》第99条,但把它说成“定法”是有问题的。
“身热、恶风”,有太阳,但不提头项痛,太阳表证不很明显;“渴”但是“手足温”,隐含有湿热,阳明也未到大热大实地步;“颈项强”太阳少阳都有;“胁下满”是少阳小柴胡证。这条以少阳证为主,所以这时候用小柴胡汤,“治从少阳”,但加石膏最好。
伤寒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注】:看231条。题首“阳明中风”,即由太阳中风转属阳明,指明来路。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脉相三阳具备。腹都满即上下腹俱满,结合下面“小便难”,判断为里有水气。胁下及心痛,指胁下及心下俱痛,属少阳证。久按之气不通,指按其胁下和心下稍久则觉气息窒塞,呼吸困难,他觉自觉结合,也是少阳。鼻干少阳、阳明皆有。不得汗出,属太阳证。中风本有自汗,但本条在传变的过程中变为无汗。嗜卧属少阳证。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一般孔窍部位炎症以少阳证居多。
由以上脉证可知,此为黄疸而现三阳合病之复杂症。里有水气,水热互结于里。时时哕乃水结于里,外不得汗,小便又难,气不旁通,故时时上逆而哕。若有汗出,热得外越,还不至于到一身及目悉黄的严重程度。
如果见谵语则主要在阳明了,可用茵陈篙合方承气下之。现在判别少阳还是主要,暂以小柴胡和之。小柴胡汤亦治黄疸,加橘皮治干咳或哕逆,加石膏治腮腺炎及淋巴腺炎。
232条接231条,是补充说明。“与麻黄汤”可能是错简,不予置理。若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内水气不消,腹满有增无减,并发腹水者预后多为不良。
2、白虎汤
伤寒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注】:题首已申明“三阳合病”。“腹满、谵语、遗尿”都是阳明,胡老说热也可以造成小便失禁,这条的「遗尿」为小便失禁,而「失溲」为小便不利。“身重、难以转侧”,这是湿热在表,太阳。“口不仁”,口干苦,“面垢”,都是少阳。
三阳合病,有治从少阳者,比如上面的小柴胡汤。此条虽谓为三阳合病,主要还在阳明。热盛于里,不过里还不实,外复郁湿(身重),汗固不可(汗则谵语),下之亦早(下则厥),“汗自出”,里热盛猛,故以白虎汤主之。
从这条可知,三阳合病,治法不是“从少阳”一条路。如果以少阳为主,可用柴胡剂,其它则应根据情况变通。
【编者按】:众所周知,时方是建立在脏腑辩证基础上的。能否用经方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时方?这里说的“经方思维”指六经八纲体系,即胡老的思维体系。如果可以这么做,就产生一个好处,使得一定数量的优秀时方能够补充进经方体系的“方证对应”中来,使我们手中充实更多的“武器弹药”。
鲍艳举先生尝试了这一工作。他在《经方时方六经辩证案解》一书中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今天学习的两个时方,就是鲍先生推荐的三阳合病方证。
1、陶氏柴葛解肌汤
【组方】:葛根9克,羌活3克,白芷3克,赤芍6克,甘草3克,柴胡6克,黄芩6克,石膏12克,桔梗3克。煎服。
2、程氏柴葛解肌汤
【组方】:葛根6克,赤芍6克,甘草3克,柴胡6克,黄芩6克,知母5克,生地9克,丹皮3克,贝母6克。煎服。
二方适应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目痛鼻干,咽干耳聋,眼眶痛,口苦,两协胀满,恶心呕吐,纳差,心烦不眠,口干渴,脉洪或脉滑。鲍先生没有提到,应该还有头痛、颈项痛、背痛等,因为使用了葛根。
二方主治类似,区别在于,前者多了羌活、白芷,表证比后者明显。后者没有用石膏,里热程度比前者小,但使用了知母、生地、丹皮、贝母,补虚作用则比前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