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6)

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课程录(86

十一章、阳明太阴合病

1、栝蒌薤白白酒汤

【组方】:栝蒌实一枚(50克),捣,薤白半升(80克),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注】:根据冯世纶先生的意见,栝蒌薤白白酒汤属于阳明太阴合病。冯老是以药反测,他认为栝蒌主阳明,薤白、白酒主太阴。我们按照他的主张放在这里学习。根据这个分类,多少有些口燥渴之类,阳明不一定很明显,寒饮才是主要的。所以主要偏于太阴。

栝蒌实苦寒,开胸、祛痰、下水、止嗽、止渴润燥。薤白辛温、散结气、缓胸痛。一寒一热搭配。白酒助药力,黄酒亦可,不能喝酒者水煎亦行,但要多放薤白。整个方逐痰饮,循血气。

胸痹就是胸疼,与心痛、短气常常纠缠在一起。金匮要略专门用一章谈论它。现代医学的胸膜炎、肋骨神经疼等,都属于此。

根据金匮要略胸痹这一章的论述,胸痹的病理基础是津液虚,同时有寒饮上逆,压迫胸膈,从而短气,有不痛的,也有疼痛的。

本条寸口脉沉而迟,说明上虚。关上小紧数,就有矛盾了。心脏跳动的快慢造成脉的数或迟,不可能寸迟关数,绝无道理。所以胡老认为“数”当是“弦”之误,宜改之。在这些地方,胡老纠正了书中许多类似的错误,使我们少走弯路。小者微也,紧弦主寒,说明心下有寒饮。因此从脉看,胸痹,是一种上虚下寒的毛病。

凡胸痹,必有喘息咳唾之证。胸痹之病,乃痰饮闭塞血气,不畅行,故胸背出现短气或痛。

胸痹的治疗覆盖面有太阴(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理中汤,乌头石脂丸),阳明太阴合病(薏苡附子散)、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本方证属阳明太阴合病。

2、栝蒌薤白半夏汤

【组方】:栝蒌实一枚(50克),薤白三两,半夏半升(65克),白酒一斗,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这条的胸痛比上条严重。咳逆短气,心痛到不得卧的程度,说明寒水上攻得厉害了。在栝蒌薤白的基础上,大剂量加半夏降逆下气、祛饮,也用白酒煎。大同小异。

药物】:

薤白:辛苦温,无毒。为温性解凝药,主治喘息、心脏神经痛等,有特能。

栝蒌:苦寒,无毒。为寒性消炎解凝药,主治喘咳胸痛等,有特能。

3、苓甘五味辛夏杏大黄汤

【组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日三服。

金匮·痰饮咳嗽病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注】:这条是接续痰饮咳嗽病39,而39又是继38条而来。往上推看下来,从35条~40条,仲景先师用连环病案让大家了解到痰饮咳嗽病方剂的细致分别,从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开始,继而根据服小青龙汤后病情的变化引出了苓桂五味甘草汤及苓甘五味汤加减系列,对应了病证从太阳太阴发展入太阴或入阳明太阴,体现了中医辨证的精细,和“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

此条接着太阴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出现面色如醉状,是胃里面有点热,胃热上冲熏其面,当然也可能有点大便难,是兼有阳明证,所以加一味大黄下其热实可解,属阳明太阴并病。

4、泽泻汤

【组方】:泽泻五两,白术二两。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痰饮咳嗽病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什么是支饮?痰饮引起咳逆喘逆,波及到肺,短气咳唾涎沫,谓之支饮,现代医学谓之气管、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

支饮的治疗方法很多,在金匮中出示了14种方证,泽泻汤是其中之一。该方证见眩晕,小便不利,泽泻汤主之。泽泻甘寒入胃,去胃水。术健脾胃,也治胃里停水。利水的药中,泽泻有力量,但泽泻性偏寒,如果病并不是那么有热,得配伍术,术辛温、苦温,去胃水,也治头晕。茯苓也利水,但茯苓治眩不如泽泻、白术,它却治心悸。同是治水饮,其人喘满气上冲、心下痞坚的太阳阳明太阴并病用木防己汤,用泽泻汤决不行,若苦冒眩,非用泽泻汤,若悸,可先用一下太阴的小半夏加茯苓,先解决悸的问题。后世医生的辨证往往只停留在辨出水饮,其它细节就辩不清,所以治不了病,或者拿不准,干脆开上二三十味,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支饮是水邪实证,在无寒热或寒热不明显时,实证属阳,水邪又偏阴,故属阳明太阴。

临床本方使用不多,但解释渊源于此方之五苓散、当归芍药散等方义必不可缺。

药物】:

泽泻:甘寒,无毒。利尿。

泽泻与茯苓、术均属利尿健胃药,但茯苓兼治心悸亢进、眩晕、肌肉痉挛等,通用于表里阴阳虚实各证;泽泻则性寒,宜于热证,不能治心悸亢进及肌肉痉挛,治冒眩,多用于里虚证;而术,用于虚证时与泽泻无异,但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邪引起的头冒眩。

3、枳术汤

【组方】:枳实七枚(100克),白术二两。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当散也。

金匮·水气病32: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注】:“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胃有停水,摸上去“边缘”很明显,很像肝硬变的那种腹水,一般的水邪不会这样。这属于里水,当见小便不利,比较特殊。枳术汤主之。这个组方极其简单,只有两味。枳实、白术配伍去水泻痞满。这个方一般不单用,宜合用大小柴胡汤及柴胡加芒硝汤等,或兼用甘遂半夏汤为是。

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伍以逐饮利尿的白术,故善治水腹水心下坚满而小便不利者。水邪是实证,无寒热时,实为阳,但水为阴,故归于阳明太阴并病。

4、猪苓散

【组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13: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注】:“呕吐而病在膈上”,凡呕吐都是水从胃里往上冲逆到膈上。呕了之后,因胃中干,所以渴而想喝水。“急与之”,不是与“药”,是与“水”,水这时就是最好的药,和胃,但是还有一句话不能忘,喝水要“少少与之”。“思水者”,虽然喝了水,但还是不解渴,因停水的问题没有解决,喝水后还是会吐,因此产生一个恶性循环。所以除了少少与水外,也要给点药,猪苓散主之。这个方子中,猪苓、茯苓、白术全是利尿去水的药。猪苓散以寒性解渴消炎的猪苓为主药,茯苓辅助其利小便,配合温性燥湿利小便的白术加强了健胃止呕的作用。里水一去,津液化生复常。则不再渴。胡老说猪苓去水同时解渴也很有效。

这个方证这样解读已经基本可以了,但是更深刻的内涵需要和五苓散进行对比,我们在稍后学习五苓散方证后,同时将猪苓散、五苓散、猪苓汤三者作一个比较,就会对猪苓散方义做出更加准确的修正。

(0)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学——水肿水湿侵渍——五皮饮合胃苓汤——阴阳解析

    五皮饮合胃苓汤--阴阳解析 水肿水湿侵渍证候: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剂:五皮饮合 ...

  • 合气汤,又名三黄四五汤

    合气汤:甘草,白术,黄芪,桂枝,茯苓,泽泻,猪苓,麻黄,人参,熟地黄(熟地vs白芍+附子)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甘草),游溢精气(白术),上输于脾(党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黄 ...

  •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