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之五味及其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理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这种应用推演络绎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中药的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属关系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这种归属方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  

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中按照推演络绎法进行五味的五行配属,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

笔者今考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 药法要》 : “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兹不揣愚陋,运用取象比类的五行归类方法,探讨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冀对读者有所裨益。

1 对五行特性的认识及归类五行的一般方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之一。 原始的五行概念,来自于古人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其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也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各有特性,但相互之间又密不可分。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的 一切事物进行归类说明,这种直观朴素的认识,以后逐渐被抽象成理性概念, 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古人以此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阐释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尚书·洪范》所曰“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据此,凡具有寒 凉、趋下、滋润、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具有化物、炎上、温热、明亮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伸展、曲直、易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收敛、发声、肃杀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载物、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对事物五行归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象比类法,其主要特点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 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另一种是推演络绎法,其是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将与 之相关的事物通过推演归纳归类于该行的一种方法。

2 五味特性的探讨

 《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药性赋》: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解表、 透疹散风、 行气行血等功效;

 甘能缓能补,具有 缓中止痛、调和药性、补养气血等功能;

 苦能燥湿降泻,具有燥湿祛邪、泻下利尿、导瘀血下行等作用;

 酸能收敛固脱,具有止汗、止血、止泻、缩小便、 固遗精等效应;

 咸能软坚润下,具有软坚积、破症积、消瘿瘤瘰疬等功能 。

 据此辛味长于宣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酸味长于收敛,有收敛、 止汗、 止泻等作用;甘味长于补益,有和中缓急等作用; 苦味长于泻火,有燥湿、坚阴、降泻等作用;咸味长于软坚,有散结、润下等作用。

3 传统中医理论对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的论述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味苦, 其类火。其味甘,其类土。其味辛,其类金。其味咸,其类水„„” ;

《素问· 宣 明五气》 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

 此外在《素问·五脏生成》篇、 《灵枢·五味》中均有相关的论述。可见,传统的这种归属关系是应用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五味归属于五行 ,其对应关系是 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4 《辅》书中对五味及其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

 考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此中所述五味及其五行的配伍关系与 《内经》中传统的论述显然有别。

  该书运用取象比类的五行属性分类方法,以五行各自抽象的属性为基准,从中药五味各自的主要药物用途出发与此相对照,得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的结论。

 笔者认为, 这种配伍关系能更恰当地反映五味的五行特性与功效作用 ,对临床用药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5 讨论对传统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从功效上看,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

但木的特性主生长、生发、 伸展。

火的特性主炎上、 温热。

金的特性主收敛、 肃杀。

土的特性主生化、 载物。

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

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能较好地说明甘味药的功效外,其余则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特点。

 对用传统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解释五味功效作用的质疑 《素问·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

 若酸为木类,以木泻木,其理难明。 因为酸味长于收敛,取象比类将其归属于金, 金克(克制)木。当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生发太过时,以酸味之白芍、五 味子收敛其生发太过之肝阳,是其证也。

辛为金类,以金补木,与理不通。 因辛味长于宣散,其类同木,木性相通,同类相助,若此则用辛味柴胡疏肝解郁,每获奇效,其理不言自明。

若咸为水类,以水补火,难合常理。 因咸味长于软坚散结 ,其性类火, 同类相助 ,故用咸味硝石为主的硝雄点舌散含于舌下 , 在冠心病、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期能起神效,也就不难理解。

 若苦为火类,以火补水, 与理相悖。 因苦味长于泻火存阴,其性类水,故用黄柏、 黄芩等清热泻火,其以 水克(克制)火,多获良效;

甘味属土, 《内经》 、《辅》 书不争。 因甘味长于补益、 滋养,其性类土,用甘味之人参、麦冬之类治虚证颇获良效 ,就是最有力的证 据。

 《辅》书中五味及其五行的配属关系对临床用药常规的解释 以《辅》书为 据,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当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这种配属关系能较好地说明临床上的一般用药规律。 辛味之麻黄、桂枝、柴胡、紫苏、生姜等,具有木之发散特性,故这些药往往 具有发汗、解表、行气等功效,用其治疗寒邪郁滞肌表所致的无汗、头痛及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等能获奇效;

 咸味药能软坚散结具有火之化物特性,故用瓦楞子软坚散结,治疗瘰疬、 痰核、 痞块,芒硝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其效甚佳;

甘味药多有补益作用,符合土之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用党参、 熟地等甘味滋补药 治虚证多获良效;

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之功,功同金之收敛之性,故用山茱萸、 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效果显著;

苦味之黄连、黄芩等,其性属水,以水克(克制)火,故诸此类水性之苦药清热泻火效果奇佳,其 理自明。

《辅行诀》曰: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理解方法:首先确定“补”的味,然后补“所不胜(克我)”就是“泻”。比如辛补肝,肝属木,木克土,土归脾,故辛泻脾。

另外缓解所苦,是通过补“所胜(我克)”和泻“生我(母)”来实现的。比如甘补土,木克土,所以可以反过来抑制木,缓肝之急。甘泻水,水生木,泻母以泻子。)

说明运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6 结 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按照 《辅》 书中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 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按照推演络绎的五味的五行配属关系 ,更能反映药 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 实用价值。

文源:彩云长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