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国最正”,却在这件事上开历史倒车,第五代皇帝才纠正

一直以来,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功绩,再加上他底层赤贫农民的出身,所以被誉为“得国最正”。与抢夺女婿皇位的杨坚,以及欺负孤儿寡母的赵匡胤对比起来,天然得不附带任何原罪。

不过,朱元璋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皇帝,他屡兴大案诛杀功臣,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开国元勋均遭横死。而且,他还建立锦衣卫推行特务统治,令大小官员在无比紧张的气氛中工作和生活。

如果说以上那些,是为了维护皇权而不得不使用的斗争手段,还存有一丝情有可原的成分。那么,在恢复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一事上,朱元璋可是彻头彻尾地开了历史倒车。

殉葬制度兴盛于奴隶时代的夏、商、周三朝,尤其在商朝这么个十分注重祭祀的时期,连普通的祈求祷告活动,往往也会安排残酷的杀俘虏祭祀仪式,就更别提王室贵族死后隆重的国家级葬礼了。

《诗经》有关秦国的部分,就有秦穆公死后,他的三个亲信大臣陪同殉葬的记载。现代的许多考古发掘活动,也从文物层面证实远古时代诸多的殉葬活动。

比如2007年在江西靖安县,出土的距今2500年前的东周“徐王墓”,光殉葬的年龄段在15—2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就有整整22位!光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古人也并非完全麻木不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活动的日益频繁,能耕种、能打仗、能生孩子的人口资源变得重要起来,“人权”观念正逐渐得到提升,直接拿活人来殉葬的举动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类似秦始皇兵马俑、西汉楚王刘戊墓木俑等象征性的殉葬。

但这层“写实”到“写意”的转变,并非意味着殉葬制度的彻底废除,儒家创始人孔子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就是拿陶俑、木俑殉葬,王室贵族们心底里存在的,仍然是拿人殉葬的厚葬风气。

随后历史上发生的活人殉葬,例如秦始皇死后,继位的二世皇帝胡亥,也曾下达一刀切的殉葬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就已经是出于稳固皇位的需要,而耍的消除潜在政敌的手段了,属于挂羊头卖狗肉。

汉武帝晚年的情形也是如此。由于太子刘弗陵只有6岁,而他的生母钩弋夫人却还只是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子,出于对外戚母后势力干政的隐患考虑,汉武帝果断地做出了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重大决策——赐死新皇帝生母钩弋夫人。

只不过,汉武帝临时起意的殉葬决策,到了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手里,竟然上升到了“母死子贵”的制度层面!以至于几代以后,后宫嫔妃都不愿意生儿子,千方百计避免“皇帝生母”这个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位置。

在人殉制度的问题上,后世能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PK的,恐怕就是我们今天话题的主角——明太祖朱元璋了。

与拓跋珪相同的是,朱元璋也是恢复了人殉这项残酷的远古陋习,只不过拓跋珪多多少少也还是带着点皇权稳定的考虑,才创造和推行着“母死子贵”。但搁在朱元璋身上,那更多的可就是赤裸裸的“大男子主义”了。

有种观点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恢复人殉,是因为华夏大地被元朝异族统治了将近100来年,蒙古人野蛮的风俗习惯,使得原本已经废止人殉的中原地区,厚葬思想中的人殉观念从新抬头。

还有人觉得,朱元璋恢复人殉,是预防外戚干政对明帝国的皇权造成威胁。这点也是借鉴元朝的教训,有元一代后宫干政,甚至太后走向前台的例子数不胜数。

这样的情形不仅被架空的皇帝不会高兴,就连带着尊君思想的读书人也觉得太不正常,因此还含沙射影地编写出“狸猫换太子”的戏曲,拿北宋的传说来发泄对元廷太后主政的不满情绪。

朱元璋也是皇帝,也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蛋糕被别人分去,按照这个逻辑推定,自然是不想元廷的乱政重演。

可以上两个观点的问题,一是元朝压根就没有太多人殉的记载,二嘛朱元璋既然要预防外戚干政,人殉的对象应该是最有血缘条件干政的皇帝生母啊,可明朝的殉葬偏偏选的是那些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宫女,这是哪门子的预防措施啊?

因此,人们将朱元璋的人殉决策,又归根到了南宋以来兴盛的程朱理学流派。

在儒家文化发展过程当中,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守寡守节,要把贞洁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观念,大体是在宋朝时期形成的,发展到后来甚至轻视女性的生命。而元代并没有否定这种思想观念,甚至变本加厉,将女人视作战利品或者礼物,随意买卖以及赠送。

经过两百多年的思维强化,直至明代初期,女性在社会上一直都是处于被动地位。以明朝为背景宫廷剧《女医明妃传》中,关于女性地位低下,就连生病了也得不到妥善的情形,还真不是电视剧毫历史背景的虚构。

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也受到当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认为后宫不得不严加管教,在修订后宫的管理条例以及制度时,他还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因此在他的眼里,后宫嫔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其生儿育女,养育皇子,绝不可干政弄权。

而且朱元璋的后宫管理制度,也有着嫔妃等级的划分,力求做到长幼尊卑有序。这些都体现出身农民的朱元璋对于女性的贱视,认为在男性社会当中,男子拥有对女子绝对的掌握权。

这种掌握权发展到极致,就是嫔妃、宫女为皇帝殉葬的重新抬头!

朱元璋在殉葬方面,首先将其应用在了儿子身上。

早在第三子晋王朱棡英年早逝时,朱元璋就下令多名女子为其殉葬,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有盗墓贼挖开了晋王墓,发现在晋王朱棡棺椁的两边,就分布排列着十余口棺材,里面都是陪葬的年轻女子。

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也死得比较早,据说他死的时候非常舍不得自己的王妃,而朱元璋也满足了儿子的这个要求。

既然朱元璋的儿子死后都可以得到殉葬,那么在朱元璋死的时候,有妃子、宫女为其殉葬,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根据史料的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如此规模的殉葬数量,足以让朱元璋背上暴君的骂名。

朱元璋开了人殉先例,他儿子朱棣更是把殉葬强化成为一款明朝皇室葬礼制度。朱棣死时,颁布了一道遗诏:“丧礼如高皇帝遗制”,这其中的意思再明显不过,那就是仿效朱元璋继续进行人殉,殉葬制度开始兴起。

在朱棣下葬时,他生前身边的很多嫔妃、宫女,都被集中送到了一个偏僻的房间里。众人来到房间里,一看发现在房梁上面挂着很多白绸缎,立刻就吓得腿软。但是在威逼利诱之下,她们还是选择了将自己的脖子挂在这白绸缎之间。

据说当时在这批殉葬的宫女当中,有两个来自朝鲜,分别叫崔氏和韩氏。而韩氏不知道她会落得一个殉葬的下场,痛哭流涕地大声喊着“妈妈,再见,女儿去了,去了!”而她刚把话说完,旁边的太监就立马踢开她脚下的凳子,一位鲜活的美女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不仅仅是明朝的皇帝,就连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藩王,只要是皇室子孙在去世之后,都会用身边的侍女或者妃子进行殉葬。

湖北的靖王朱栋墓被盗之后,人们发掘的过程当中,就在里面发现了六口殉葬的棺材。根据对棺材中尸体的鉴定,可以确定这些尸体都是年轻的女性。

明朝残酷的人殉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才被废除。

明英宗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他生来性情纯善之外,也是因为他历经土木堡之变被掳北方做了一年多“肉票”,又在弟弟明代宗手中被软禁了几年,曲折的遭遇使得他对生命倍加重视,故而重新登上皇位后就下令废除人殉。

此外,明代宗时期,英宗的儿子太子朱见深,经常受到重重危机,而这过程中代宗的皇后汪氏时常给予照应。英宗感念汪皇后的恩情,为了让她免于为代宗殉葬,干脆就废除了人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