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新 | 让温暖与生命同在
让温暖与生命同在
---读李人庆散文《温暖心灵的阳光》有感
李河新
秋风卷走了夏空中残存几朵云翳,仅留一片清澈的碧空。当十月的凉风,浮光掠影般抚过村庄、土地、山水、草木时候。鲁山青年散文作家李人庆带着他的新出版的散文作品集《温暖心灵的阳光》,回到了他的家乡四颗树。寂静的小村里,田野间,山坡上,那金黄的稻穗,火红高粱,饱满的大豆,红彤彤的辣椒,淹没在一片浓郁的香甜之中,一起分享着人庆的喜悦。
初识人庆,源于文学一次笔会上,谈起散文创作体会,有一种一见如故,相恨见晚的感觉,后来陆续在报纸、杂志上读人庆的散文,文字一如他的性情,通俗而雅致,简洁而细致,率直而含蓄,平淡而浓烈。就好像在喝一坛不知酿了多少年的老酒,以为酒不醉人,其实早在开坛的那刻已陷入了醇厚绵长的酒香中。读的多了,就想写写内心的感受,总是因为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如愿。就在前几天,人庆和鲁山作协主席叶建秀来市里,给我们带来了散发着清香的散文作品集《温暖心灵的阳光》,读后如浴春风,悠然铺面。
走进《温暖心灵的阳光》,我最欣赏的还是人庆的故乡散文,他的《在梦里寻找我的村庄》、《故乡的老屋》、《麦子麦子》、《最后那一抹乡愁》。
为我们展现的故乡其实是他心灵的故乡,也是经过了他审美的眼光过滤了的故乡。故乡如同他笔下的花草在他的记忆里枝繁叶茂并在他的心灵里开花结果。以至于他的县城生活中也明显带着故乡的印迹。他在阳台的花盆里种谷子、种上牵牛花、种上向日葵。为找回故乡的感觉而沉醉,他想追寻诗意生存的背后,是他深重的乡土情结和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恋。他一篇篇包含情感的散文,把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人情的理解,融入到乡村物象之中,局部看似零散,整体却是一部完整的画卷。这部画卷的整体也许谈不上恢弘,但组成这部画卷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朵花、每一条小虫都是他精心构思,用心勾画的。每一株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意识,有着独特的精神风采,有着故乡人的影子。他对乡村里的物事,每一样都情深意切,宝爱如珍。字里行间处处传达着他对故土山川和对旧居亲人的真挚情感。
他在“亲亲我的娘”中写道:“母亲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了。坟头的香烛、水果供食,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母亲的确是死了,我们在这边,母亲在那边,今生今世不会再见!不,不会的,怎么会呢?母亲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吗?恍惚中,我就走进了一个月光满地的夜晚。月光下的夜是宁静的,母亲用曾经纤巧的手把我;揽在怀里,坐在门前那块光滑的锤布石上,仰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一边唱“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竹篓……”让我读的潸然泪下,以至于读书时夫人还埋怨我,一个大爷们半夜哭啥?他在《永远的父亲》中写道“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身粗布衣,破了逢,缝了扑,一穿好几年。父亲的一生勤劳,河滩上,荒坡上,到处都有父亲开垦的田。播种,锄草,施肥,收获,父亲每天都留给我们忙碌的身影。这些感人的文字一次次的打动了我,母亲的唠叨里,满满是爱的情愫,父亲的沉默不语中,却尽承载着无声的挚爱。那农人的烟袋,牛娃的牧笛,母亲在村口遥相守望的身影,总是在无声静默间,老了容颜,厚了思念。
莫言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就是故乡的经历。”故乡的经历如今成了人庆的丰厚的财富,他饱醮着感情尽情地书写着,像一个农人耕耘自己的土地,不管风调雨顺还是干旱洪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正是这种悲壮的农人式写作,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部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乡土散文集,吟唱出了原汁原味的乡音乡情。
“新翻的泥土里播种下了新的希望,飘着芬芳,散发着朴素的馨香,清晰而又沉稳,一任漂游的心在田埂上歇落,同树、房、田、河、山一同静默,听排空而过的大雁在头顶高歌。”读他笔下的“小村四季”,我仿佛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我看到了人庆老家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他想追寻文字诗意生存的背后,是他深重的乡土情结和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恋,
写作是生命的舞蹈,是灵魂的呐喊,是人生经历的不吐不快,是思想情感的厚积薄发,好的散文,应该是作家心智和情思的结晶,每个字都是作家对日常生活历史的烙印和醒悟,在《温暖心灵的阳光》的散文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感知与文字一起行云流水,我的思绪和作者一样海阔天空,随之产生的灵感流云般轻舞飞扬,读人庆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共鸣。
《乡村剃头匠》、《村民老朱》、《十三爷》在他笔下的那些男女老少,竟像是在风雨的声响和车轮的喧闹中,坦率与动情地诉说着自己悲惨抑或是欢欣的故事,让我倾听得分外的清楚。竟像是又一次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洋溢出一种令人叹息的真情和感伤,而那些贴身的细节,带着人性温度的怀想,被巧妙地嵌合在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它使我们看到,一个地方和一种生命气质的养成有着隐秘的联系,一种有感染力的写作,也往往是朝向故乡的一次精神扎根。读者他的文字,让我对毛姆那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理解,所谓的斯文,最重要的一点就应该是真纯而温暖的。
文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世界的倾诉和表达需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像庄稼人干活使用的农具一样,怎么顺手就怎么来使,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哪种文体,读来打动人,有感染力的,就是好作品。我深以为然。他在“葵花里的乡情”里说道“家乡人都喜欢种向日葵,很多时候,是一种心情。在那个年代,养花种草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他别在农村。当朴实的向日葵茁壮成长起来,当金灿灿的花瓣开满房前院后和田野的时候,不管是阴雨缠绵的日子,或是晦暗苦涩的日子,一抬头,那太阳一样的光华立刻就让我们的心情亮丽起来,愉悦起来”全文中优美的文字,情景交融的描写,都让人深深地感怀。文中,作者用诗意化的语言,让我静静的坐在阳光下,掸尽思想里所有的灰尘,微眯起双眼,让阳光的根须深植进我的体内,而后生根、发芽、蓬勃的长成太阳的模样,然后再开成大片的向日葵,即使是在最深的心底,那花瓣也会是朝着太阳的方向。这个时候文字是温暖的,心也是温暖的。
有人说:生命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生是河的源头,死是百川入海。生命离我们很远又似乎很近,我们兴奋地来安详地去。在来去之间,我们要做的是以感恩的心、悲悯的心、宽容的心珍惜并充分享受每一个点点滴滴。既享受鲜亮与温暖,也享受灰暗与寒冷,享受快乐与希望,也享受痛苦和无奈。
这个秋天,让我们感谢人庆给我们带来如此阳光的文字,温暖的文字就像是亲人的笑脸,它会抚平了我们身上每一道伤痕,人生的道路有晴日也会有风雨,无论阴霾停留了多久,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心就不会寒冷。生活原来如此美好,生命如此温柔美丽,在这个生命之旅中,让我们读着《温暖心灵飞阳光》学会忘记,一路微笑,且行且歌,让温暖与生命同在。
河新,笔名:月亮之上。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新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散文家协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做过河南《医药卫生报》记者、平顶山文艺广播电台文艺编辑。现在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工作。滚滚红尘,喧哗而迷乱,唯有读书而静心,工作之余,便写起了诗歌、散文,先后在《读者》、《散文选刊》、《西部文艺》、《南方文学》、《知音》、河南日报、健康报等全国各类杂志、报刊发表诗歌、散文30余万字,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其中诗歌《走进故乡》2012年荣获全国《大江东去杯》一等奖,《子债父尝》荣获中国曲艺二等奖,《幸福在等懂爱的人》荣获2015年全国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沙漠中的那条河》荣获东坡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