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味 ” 十足的地标,超酷 !
该项措施的第一批项目是要为霍尔木兹未来旅游业建立整套基础设施:社区中心、旅游信息中心、住宿中心;交通枢纽、一系列自行车租赁站、咖啡厅和餐厅;综合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垃圾回收管理中心等等。
以下文字来源于建筑师现场手记:
我们采集石头做地基。一些人赤脚搅合着灰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会儿就不见了。干净、熨烫得笔挺的衣服没过多久就染上了泥土。一切工作都在白天进行。我们用灰浆和土砖平衡着表面。墙体的建造从最外头开始。
伴随着砖块一块一块、一层一层地向上垒着,我们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熟能生巧。我们的后背由于一直进行铲土工作而受伤,但是我们渐渐变得熟练。到最后我们明白了灰浆最好的稠度。
同时“Abbas Agha”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到来,并带来新的一批土砖。我们排起队伍领完这些砖。Reza和Pooyan泡了茶。当你超级累的时候,喝上一杯茶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所有事都该被牢记:我们所拥有的绿色、每一顿午饭、短暂的午休、茶、笑声、探索他人和自己时的快乐。同土砖和灰浆一样,以上情绪和回忆是建造这个天文台所需要的东西,也参与在了建造的过程中。
纪念馆肃静决然地躺在这片土地上,它位于前身为军营的 F 区。建筑十分肃穆,自带不可触碰之感,并以一个倾斜的角度朝向天空。
纪念馆被“埋”在土地一个巨大的沟槽中,顶部又于地面微微升起,纪念馆出现在周围自然环境的表面上。
建筑体块向东面无限制的延伸直至高度达到周围的营区残骸。如此的布局方式并没有阻碍解读历史上曾经存在的 F 营特征。一些房屋上留下了时间流逝的痕迹,仿佛质问着前来观访的人对于那段历史,是铭记还是遗忘。
利弗萨勒特纪念馆被嵌在天地之间、历史和回忆之间,却正值在当下出现于此地。在几十米开外的这片沙漠环境中,曾经惨烈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了。过去这片土地的暴虐让人无法忘怀,并去挖掘和并永久保存这段被抹去的历史!
纪念馆是赭色的就地浇筑混凝土实体。这庞大的材料是用一种避免模版所形成的气孔的技术所达成。
到达纪念馆须通过一个迂回的地下走廊。这个通道的尽头的设计,给人一种突兀之感,来访人走完通道会立刻进入到一个长达240米的场馆内。
这个纪念馆除了朝向天空的部分,没有任何其他看向外界的开口。三个露台分别间隔出了展馆场、休息区与办公区。这些露台也许可以稍许安抚建筑给人所带来的压迫感。
西侯度遗址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镇,北望中条山,南望华山,西临黄河。60年前在此发现了人类最早用火的遗存,距今约180万年。
2019年山西省承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希望通过改造西侯度“人疙瘩岭”上已有的圣火广场以举办“二青会”圣火采集仪式。
西侯度古人类遗址 2019二青会圣火采集点
设计挑战在于不能拆除现有的取火台、点火台、广场等设施。最终解决方案,用大地景观的手法将圣火广场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神奇、灵性、充满哲思的场所,用当代设计在这个独特地块上重新诠释了“天人合一”。
山洞入口阶梯
设计师对仿本地生土的GRC材料的创意性运用,以当地黄土为对标样本,采用宝贵石艺的仿土装饰混凝土,协调了文物本体与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
新规划的圣火公园以“火的发现”,“火的礼仪”和“火的驯服”三个连贯叙事,赋予人疙瘩岭新的人文与自然体验。
参观从原文物陈列馆开始,拾级来到半山腰的山顶体验展示厅,通过深长的山洞将观众从现代场景中脱离出来,带入到原始质朴的境界。原取火台结构保留,外观重新设计,并被包裹在山洞中,用光营造出洞里神秘的氛围。
山顶 一线天
鸟瞰
设计师将公共空间改造成一个将阵亡士兵记忆与自然、大地融为一体的地方。
在开放式的平面配置中,每一个夯土元素都位于一个开放的房间系统中,因此眼睛和耳朵可以从各个方向获取感受,并连接到这个地方,由此实现穿越时空与逝者的对话。
纪念碑附近,设计师还通过一种声音传输系统,以夯土长椅声音背景的形式,为纪念碑本身赋予了声音来源,你可以将之称为“夯土之歌”。
在自然和声基础上,每三分钟会产生一个和弦,每个去世士兵的名字都会触发一个音调融入环境转变中,把缺席的TA和家联系起来,然后随着时间流逝,又渐渐远去。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n/
资料及部分图片来源:01©ZAV Architects© Soroush Majidi 02©Contemporary Architects Association©Anis Eshragi 03 ©Passelac & Roques, Rudy Ricciotti ©M. Hédelin/ Région Languedoc-Roussillon ©Kevin Dolmaire 04 ©URBANUS都市实践 ©曹百强© 曾天培 05 ©BC architects , MAMOTH©Frank Stabel©Thomas Joos© Kristel Pelliet© Nicolas Coeckelberghs 06 © Gitai Architects © Yohan Zerdo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