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她。

被点亮的那一刻。

文 | 崔大尉

村上春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三十岁之前,和老婆开了一个酒吧,每天只是放点他喜欢的爵士乐,喝点酒,并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聊以度日。
然后有一天,他在一个下午去看棒球,阳光很好,一个孩子击飞了棒球,球在空中飞着,穿过阳光,穿过下午的风,朝着村上飞过来。
村上说,那一刻盯着飞过来的球,他忽然觉得自己被什么东西点亮了,觉得这一生如果不能做点什么,似乎有点可惜呢。
于是,他回到家,每晚打烊之后,就在凌晨趴在餐桌上写作。结果第一篇就获得大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知名作家。
而这部电影,大概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吧。
片中,那个始终找不到意义的灵魂名叫“22”,她在一个阳光洒满地面的午后,看着平静的人群,看着蓝天白云,然后看到一片树叶如蝴蝶般飘落下来,她忽然觉得感动,或许是感到欢喜,或许是顿悟,那一刻给了她意义,原来,这才是生活。
可是,这不是最普通的日子吗?
是啊。
或许,电影就是想告诉我们,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
这部电影差不多在提醒我们,我们是不是都太过于把目标当做生活本身了?
我们都执迷在所谓的目标中,我们眼里只有目标,只看到眼前这道坎、前方那道门,只想要闯过这道关、翻过这座山。就算我们明明知道,过了这道坎,还有下一关,登上这座山,前面还有一座山,可我们还是不能释然。因为,总会有人告诉我们,人生啊,你得努力,你得奋斗,你得拼尽全力,你得达到目的。
可是,那些人并没有向我们解释这一切的意义。我们只是在这一次次的闯关跋涉中,耗尽了一生,耗尽了所有。你可能有很多收获,唯独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午后,没有独坐路边,没有幡然醒悟,没有看到洒在人间的阳光,没有感受到吹过脸上的风,没有一只朝你飞过来的棒球,没有注意到像蝴蝶般飘落的金色树叶。
所以,你也并没有被某种东西点亮。
总之,你觉得并不快乐。
你也曾试图寻找快乐。拼命赚钱,努力奋斗,然后去找些东西来填满自己,比如酒色财气,比如名利权势,让那些欲望填满自己,让自己在欲望中遨游,在欲海中沉醉。
这些东西很好,如果能长醉不醒就更好了。可惜,你终有醒来后,面对自己的那一天,有时候在醒酒后的深夜,有时候在凌晨赶往机场的路上,有时候在被老板痛骂的间隙,你觉得孤独,觉得空虚,觉得失败透顶,觉得毫无意义。
那时候,你也会撕掉伪装,面对自己,然后问自己,怎么了?我不是过上自己曾经梦想的生活了吗?我不是成功了吗?我不是很快乐吗?我到底怎么了?
因为,你不是真正在追求目标,你只是在蒙眼狂奔。你不是真正喜欢喝醉,你只是想要麻醉。
你用尽一切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让自己看起来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成功,让自己看起来很快乐。你用尽全力,在表演着自己,假装还有目标,假装一本正经,假装奋力追求,假装认真生活。
只有你自己明白,内心早已一片荒芜,那个曾经滚烫的灵魂,早已死在25岁,现在这具躯壳,不过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被点亮的时刻。因为,“未经反省的人生并不值得度过”,苏格拉底说。
所谓的反省,大抵会经历成就自己、怀疑自己、放过自己、超越自己四个阶段吧。最初,你成就了自己,达成了自己梦想中的目标。谁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着无数次怀疑自己,那些难眠的夜就是证明。所以,你需要很多反省,很多麻醉,才能主动或者被动地放过自己。但这些都不能超越自己,超越自己一定需要点亮,被某些时刻、某些人、某些事物所点亮,点亮之后,才能超越。
点亮之后,就不再是蒙眼狂奔,而是睁开了眼睛。
点亮之后,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之后的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
点亮的时刻,是六祖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上山的那一刻,是王阳明“格竹子”格到“心即是理”的那一刻,是加缪认识到“第三种自杀是坚持个人奋斗”的那一刻,是哥白尼毅然走向火刑架的那一刻。
是的,伟大人物被伟大的使命所点亮。我们普通人,也会有普通的点亮吧。就如同22那样,一个平常的午后,看着飘落下来的树叶,那一刻,你忽然接受了平庸的自己,接受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命运,接受了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然后,你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认真对待这注定平凡的一生,坦然走向命运的任何苦乐悲欢,并且发誓要用所有的热情,去热爱这个并不完美、却依然美丽的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