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照诗

题照诗

为照片题诗,俗称题照诗,她与题画诗同源,是一种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不过,题照诗的历史并不悠久,因为照相技术诞生于1839年,1846年才传入中国,照相技术在民间普及,也就是几十年的事儿。

在我们迄今所见到的题照诗中,毛主席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堪称经典,无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境界,都可以说是远远超过前人,后人更是无有能及者。

为照片题诗,是诗画艺术的拓展和延伸。在我国,为画题诗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算得上是为画题诗的开山之作。

最早的一张人物照片是清代的爱新觉罗.耆英,照片拍摄于1844年,当时耆英任两广总督,在中法进行《中法黄埔条约》谈判的间隙,法国使团的官员于勒.埃及尔为耆英拍摄的

我国在照片上题诗的第一人,是清代的醇郡王奕環,照片拍摄于1863年,画面是醇郡王奕環和两个各持刀枪侍卫的合影。奕環为照片题诗一首,没有题目,应为七律,诗后写有“醇郡王自题”几个字。诗是这样写的:

波面残阳耀碎金,炎光消尽觉凉侵。

莫言倥偬三军事,也得逍遥一律唫。

碧草马嘶欣脱辔,青溪人生乍开襟。

云容糺缦随风布,念切油然早作霖。

奕譞(譞xuān聪明。)是道光皇帝的七儿,光绪帝的父亲。这首诗写于1863年,当时,奕譞是军机处的实际操控者。诗中描写的是晚操后,奕譞面对晚照中的河水,抒发自己人生志得意满的心情。

鲁迅先生写于1903年的一首小诗,在1931年以《自题小像》为题,附在自己照片的背后,赠送给他的好友许寿裳。诗的内容是: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盘暗旧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日本留学,面对祖国破碎的山河,鲁迅抒发出一种无人能理解的苦闷之情,决心以生命来报效祖国,唤起危难中的民族的觉醒。

毛主席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写于1961年9月9日,诗的内容是: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照诗与通常意义上的诗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是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籍物言志。特殊性在于,这种形象的获取排除了主观上的选择,必须按照片提供的画面进行。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弄不好,很容易把诗写成解说词。

苏轼为惠荣和尚《春江哓景》这幅画的题诗,就很有代表性,是典型的看图写诗。

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所选物象,都是画中有的。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有脱离开画面的想象,但最终还是由画面中的水而产生的联想。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毛主席的这首题照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把照片中所能见到的景物应用到了极致。仔细看看这张照片,顶部是松,占据很大空间的云,再就是陡立的山峰,还能感觉到的便是暮色了。至于仙人洞,我们在画面上根本就看不到,这里因为拍摄者是站在仙人洞前,眼望西北方向的锦绣峰所摄取到的景观,因此,照片才命名为《庐山仙人洞》。事实上,画面是仙人洞的景物延伸。画面上虽无仙人洞,但却由诗题文字提供。

毛主席赋予画面以丰富的情感,既尊重画面,又不拘泥于画面,展现出更加高远的意境:

暮色中,松树显得更加苍劲。虽然乱云翻滚,但松树还是那样的从容镇定。天然形成的仙人洞,无限美好的风光,就在险峰之上。

这是诗的直释,但是,却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先要弄清诗的写作背景。1961年,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由于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此时的毛主席,思想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压力虽然大,但是,毛主席并不畏惧,他以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从容面对这一切。他之所以为这张照片题诗,就是因照片所提供的画面与他本人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暮色苍茫,可以理解为形势严峻,大有黑云压城之势。劲松,则是毛主席人格化的象征,尽管乱云飞渡,但是,松树依然还是苍劲挺拔,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体现了毛主席蔑视困难,无比坚定的自信。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全诗的精彩之句,其精彩就在于,通过前面对画面的具体描写,作者的思想己跳出画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无限美好的风光,竟然在险峰上面。这是诗人的独到发现、归纳和总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毛主席用简洁的诗的语言告诉世人,困难并不可怕,尽管形势对我们很不利,但是呢辩证地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因为压力可以变成动力,这是毛主席的一贯思想。他有一句名言,非常励志,“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出毛主席的这一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