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灵泉寺:河朔第一古刹
灵泉寺在安阳市安阳县水冶镇西南的宝山东南麓,历经南北朝、隋、唐,高僧云集。佛法昌盛,绵延不绝,素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灵泉寺所在峡谷盆地天然形胜,八山环绕,层峦叠翠,景色优美壮丽。灵泉寺不仅山河壮丽,景色宜人,而且在历史上还是我国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寺院东西两侧和附近的宝山、岚峰山的山岩断壁上,遍刻大量的石窟,造像以及名僧墓塔,气势宏伟,造型独特,别具风格,是我国现存最大摩崖石刻塔林。
据北宋绍圣元年“ 有隋相州宝山灵泉寺传法高僧灵裕法师传并序 ”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东魏武定四年,原名宝山寺,隋开皇年间,文帝杨坚群山之泉及该寺高僧灵裕法师法名之首,改宝山寺为灵泉寺。开皇十一年,灵裕法师应文帝诏令至长安,被封为“国统”。即掌管全国僧尼的最高僧管。灵裕归寺后大兴土木,使得寺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与相距仅五十余公里的清凉山修定寺,漳河以北的响堂寺遥相呼应,构成了邺城佛教造像的区域中心。
邺城造像规模甚大,以邺城遗址出土造像为核心,辐射周边,南北响堂寺、水浴寺、蜗皇宫、林旺、修定寺、洪谷寺、灵泉寺、小南海、香泉寺、大伾山,形成了环邺城的石窟寺带,历经北朝、隋、唐不绝,可谓大观。
灵泉寺区域内文物非常丰富,据河南省考古所的调查,共有窟龛、摩崖编号209处,其年代最早是北朝东魏武定四年,历经北齐、隋唐、北宋各代,前后共历548年,内容丰富雕工精湛,别具风格。
雕凿在宝山和岚峰山上的浮雕石塔,多系历代名僧的墓塔。且有塔铭题记,其数量之多,时代连续之久,全国罕见。也被称之为“宝山塔林”,除摩崖塔林外,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北齐著名高僧道凭法师墓塔,题记清晰,保存完好,塔顶和塔刹均雕刻有精美的浮雕花纹,相当完整。题记云:“宝山寺大论师凭法师烧身塔,大齐河清二年三月十七日”。寺内还有唐代双石塔,伎乐浮雕完整。
灵泉寺最大的石窟一为大住圣窟,一为大留圣窟。大留圣窟在岚峰山东侧,目前已完全被封死。据老白拍照来看,窟内尚有佛座以及佛座上的神王一组,窟门口刻有“大留圣”字样,疑为后刻。大留圣窟神王与响堂寺非常接近,应为北朝之物。
大住圣窟在宝山南麓断崖之上,窟门向南而开,窟开凿于开皇九年,为灵泉寺石窟造像中的杰作。大住圣窟平面呈方形,进深面阔均为3.4米,高2.6米,面南开辟拱券门,门外东西两侧分别雕有即位精美的那罗延神王和迦毗罗神王护法像,均为开皇九年之作。窟顶呈斗底状,整个窟顶刻一巨大的莲花藻井,周围刻四个生动飘逸的飞天,是大住圣窟内最为精美的作品。洞内东西北三壁均雕刻大型拱券式壁龛,龛内分别雕刻弥勒,药师及阿弥陀佛造像,均结跏跌坐于方形的束腰须弥座之上,头部和上肢已残。窟内各壁还分别刻有小坐佛、阴刻佛像,佛像题名及佛教经卷、世尊传法圣师图等。整个洞窟题刻经卷佛谱、浮雕造像图案,繁缛密致,雕刻入微,是无上的稀有珍品。
余前后三次遍访灵泉寺诸摩崖石塔石窟,初见时是数年前的寒冬,一个的旅途,孤寂而寒冷,步行十余里,方才遇见。那时候一个人北上安阳、邯郸,经石家庄辗转大同、朔州,又一路南下太原、洪洞等地,步行找寻灵泉寺,访小南海不得入,盘桓南北响堂寺,隆兴寺内壁下观,风雪相逢崇福寺,坐在水神殿前痴痴的发呆,捧一口甘冽的霍泉水,回味悠长。
时过境迁,再相遇灵泉寺时,是和师弟在炎热的六月,攀爬高高的岚峰山,在洪水过后的万佛沟碎石块上行走,扒开荒芜的杂草,拂去尘土,捡走碎石,和一处处人迹罕至的摩崖石塔又一次相逢。
再重逢时,就像见到老朋友,已没有了初见时的激动,再见时的欢喜,唯有如水般平静。只想静静的坐一坐,忘掉时间,忘却烦恼,忘记世俗的纷乱繁杂,诵一段经文,喃喃自语的和他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