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之能量交换!(必读文章)
不同季节人体与环境存在着能量交换,西医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环境只提供给了人体一个信号,这样的看法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医学课题,这是中医的核心理论。逻辑能量学提出,人体是一个能量复合体,环境给人体提供的是增能效应和降能效应,直接影响人体能量体系的变化,也对各个器官实施影响。这是中医直接研究的内容,也是中医研究起源!
人体生存的目标就是实现能量平衡,这种平衡在人体系统可允许的范围内,这个波动就是人体可实现的波动值。能量医学就是为人体提供了一个系统目标,为构建系统逻辑提供了抓手。今后所有的生命物质都能够围绕这个目标运行。这个能量系统其实很复杂,姑且我们先按照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两个系统进行研究:
1、外在系统分为增效环境和降效环境,
不同的季节存在能量交换效应,针对人体不同的功能实现增效或者降效,例如夏天对热能是增能效应,对生物电能将是降能效应。冬天对生物电能是一个增能效应(冬天将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就是表现),对热能是一个降能效应。在这个里面具有一个平衡点,春秋是这种增效和降效的交界点,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季节,中医说肾属冬,心属夏等的由来。
2、内在系统也分为升能系统和降能系统。
生命的形成就是环境适应力的形成,恒温动物实现稳定的能量体运行,这个过程中人体对外界的增能和降能效应会产生一定对策,以完成系统目标的稳定。产热机制和出汗机制最主要的增能降能机制。
例如寒冷天气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人体会发热,这时候,醛固酮系统也是激化的,在小汗腺的部位,醛固酮会产生水钠回收能力增强,肾上腺素能收缩汗孔会导致汗液排出减少,这就会产生产热暴热效应,如果这个机制出现问题,那么就是中医所说卫表不固。也是中医卫气与营气的问题由来。
而夏天的时候,则会产生降效效应,排汗增加,以维持散热要求,散热就是对人体热能的一个降效机制,蒸发排汗是一个最主要的散热方式。如果人体进食热能,就会增加人体热能的值,实现日晡潮热。
在冬夏季节转换过程中存在一个交换平衡点的问题,这也是四季交替的问题,人体与自然交换能量的平衡点是:
R=S-D-T
R是环境能量值,S是人体能量值(功能值)
D是人体降效,T是人体能量梯度
这个反应了人体与外界环境能量交换的一种条件,其中人体能量为主要的,人体还存在降效机制,例如排汗或者资源竞争等,这个要减掉,然后还要减掉体表到体内的能量梯度或者能量差值,如果二者相等就会不存在能量交互,这个值不会是37度,这个值应该是20度,或者更高(因为现代人穿了衣服),这是完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人体自身实现平衡的机制,人体体感最为舒服。
能量变化直接影响器官功能,这个环境是肝发挥功能的最佳时期。寒则胆汁酸或胆固醇,谷氨酸,乙酰胆碱,热则胆红素,胆碱。非常容易实现酸碱平衡。冬天或夏天则增加肝的功能压力。
相反两个极端,就是冬天夏天,夏天热能效应更明显,导致的胃部效应加大,消化吸收容易,但对热能散失压力大,醛固酮效应降低。而冬天则对肾功能发挥有利,交感神经易兴奋,生物电能相对压力较小,但人体热能压力较大,甲状腺素生产压力大。这就是一个对立的关系问题。这就是中医辨证的意义。
这也是中医卫气和营气的由来,体表热能可以降到20度,内部低于34度就会存在问题,这种能量的分布就存在明显差异,外部以醛固酮等肾系属性,内部以甲状腺素为主的胃部属性,如果相互调换,就会存在问题,发生上吐下泻!外部高热则会导致皮肤溃烂、斑疹等疾病,而肾系寒性能量与胃部热能系能量也体现在治疗上,温病上受,伤寒下受,也可以推演至温病外受,伤寒内受!
当人体能量进行波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内部能量与外部能量的交换,或者通过接触散热、蒸发散热、吸收动能、吸收光能等等,人体空调或者保暖机制就会阻隔这种交换,导致人体的能量异常,就会导致疾病。
这是能量医学的研究问题,而中医研究就是围绕这种增能和降能效应阐释,建立了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等对应关系,这个对比关系全部是外界环境对身体的增能效应,各个功能都是有所增效或者降效,这还包括对湿度的影响问题。
各种功能增进直接影响人体功能和物质转化能力,也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这也叫能量稳态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中医通过这个原理实现针灸、中药等医疗效果,这是通过物质检验无法发现的,这是超出现代物质医学范畴的医疗领域,也是未来医学的填补空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