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四中往事:黄彩文校长,待我恩重如山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黄彩文校长,待我恩重如山
文/ 梁兴群
【精彩看点】1979年初,黄校长时任东平县教育局副局长,他得知接近而立之年的我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立刻想到与其在一起驻队的老师的妹妹李秀芳正在读师范,还未谈恋爱,便积极地为我们当上了“红娘”……
在东平四中学习期间,对我影响最大、令我最尊敬、最应感谢的,当属我们的老校长黄彩文老师。
老校长始终忠于党,热爱教育事业。“文革”期间,他虽然受到很大冲击,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但从未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怨气。
恢复工作后,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
他经常拖着嘶哑的声音谆谆教导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珍惜良好的学习机会,都要刻苦学好知识,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他利用各种时机,经常与学生座谈交流,征询学生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千方百计地去提高教学质量。
老校长的家住在学校西边的接山新村,我们村的几个同学上学、放学都要路过他家门口,经常与他相遇。
他看见我们时,时常有意快走或慢走几步,与我们并肩而行,总是微笑着问我们今天上的什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怎么样,是否都能听得懂,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还征询对学校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
老校长具有高尚的品行,强大的人格魅力。老校长性情谦和,平易近人的好作风全校人人皆知。
他尊老敬老,爱妻疼妻的高贵品质校内外到处传颂,我也时有目睹所见。 黄校长任职前的一位老校长是县里的知名民主人士,他退休后,黄校长对其依然十分尊重,不断地去看望。
他为了照顾好年迈的母亲,也便于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将母亲、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户口从老家迁落在学校驻地的农村,家中七口人的开支仅靠他每月几十元的工资,生活十分拮据。
他非常节俭,穿着朴素。为照顾好母亲,忙到很晚,也总是回家看望问候。
也经常遇到他从学校教职工食堂买些老人喜欢吃的带回家去,还时有见他在院子里陪伴老母亲说话,问寒问暖,对老人百依百顺,无微不至地照顾。
他对没有多少文化的糟糠之妻,也是十分关心,疼爱有加。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很热的一个中午,放学后我和老校长走在一起,当我们翻过学校西边的小山头时,看见他家的大婶背着满满的一大筐草,迈着缠足的脚步,沉重地走在回家的小道上。
见状后,他快步迎上去,将草筐接过背到自己肩上,并心疼地对大婶说:“天气太热,要早点回家,也别背这么多。”
当时,由于自己年纪尚小,头脑简单,思想单纯,对老校长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尊老、敬老、爱妻的宝贵品质,只是印象较深,思想上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顺利、挫折、经验、教训等种种磨炼,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味到,黄校长确实是我们灵魂的工程师,确实是我永远敬仰、学习的好校长,也是一时为师,终生似父的好长辈。
老校长不仅仅在我们学生时代关心关爱我们,而且在我们工作后也经常挂念着我们。
1979年初,时任东平县教育局副局长的他,得知接近而立之年的我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立刻想到与其在一起驻队的老师的妹妹李秀芳正在读师范,还未谈恋爱,便积极地为我们当上了“红娘”。双方出于对老校长的百倍信任,我俩最后幸福地结合了在一起。
没有老校长的操心,我不会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爱人,我也不会有工作的进步和职务的提升。老校长对我恩重如山,我与老校长情深似海,对老校长的恩情,我没齿难忘。但我十分内疚的是,在老校长患病时,未能去看望下,病逝后也未能去悼念送一程。
前段时间,得知几位热心的校友组织征集“母校情怀”文稿,自感自己几十年来未作出什么成绩,没有给母校争得多大荣誉,做太大贡献,加之知识浅薄、文笔拙劣,羞与为伍。但感恩之心促使我鼓起勇气,写了此不雅之作。
建议“母校情怀”成书之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可行的方式或地点,以此书祭祀悼念一下已逝的母校的老师、老校长。这是我的殷切期盼。
(作者:梁兴群,东平四中八级学生。本文由作者和东平四中《母校情怀》编写组独家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特别感谢段振业先生的热心收征与精心编撰。 祝东平四中——现东平县接山镇中学新老校友安康吉祥,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