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是民营企业的护城河

真实的故事

去年年末的时候,六号去了一家道具生产厂。我们发现这家道具厂是非常典型且极端(有时候有些道具只生产一件)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他们怎么应对这样的生产需求呢?答案是在工厂内部拥有着相当数量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师傅拥有着强大的柔性,可在本工序几乎按照任何图纸进行生产。在打样车间,更是高手云集,一位老师傅甚至可以完成从切割、焊接、组装整个生产过程,所以有些只生产一件的产品,直接在打样车间内完成。问到这些工人师傅的工资,现场的管理人员笑呵呵的说,不是太清楚,但是应该是周边工厂的1.2-1.5倍,也比我们的高。

我心中默默赞叹到,这样的柔性,是目前再高端的机器都无法匹敌的啊!从工业工程角度,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需求,按照目前设备所能达到的柔性和设备的价格,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挖掘人的柔性。因为在这一维度上人相比设备具有天生的优势。另外老板也愿意在人上面投入更多,看来是深谙此道啊。

接着,我们就见到了老板,老板四十出头,踌躇满志。和我们说,他目前最大的困扰是在制造方面,想在制造方面更上一层楼。我们更加欣喜了,发现老板虽然不懂工业工程,但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接下来的对话,让我们认定,老板其实根本没有仔细研究过制造,也尚未有意识地去运用工业工程相关原理,现在工厂的设计几乎可以断定是出于模仿或者试错。

老板展示了自己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的蓝图。说道具市场现在在北美是多么的供不应求,现在要做的事情是通过贷款购买自动设备在江苏某地新增产能,来满足北美这一潜在需求。如果这样的生产模式OK,那么他可以复制这样的模式在成都、马来西亚等等这些低劳动力成本的地区开厂,给美国、欧洲这些高消费的地区供货。

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

欣欣向荣下隐藏的风险

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六号却为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感到不安。

1、首先,他的逻辑是轻微矛盾的。到底是要做标准化产品,还是走定制化路线?定制化到底是依靠设备、还是人工?在当下,设备的柔性是要比人工来的弱的。设备的长处是做标准化产品。但是此行业需求的特点就是定制化,这与老板做出大量购买设备决策的逻辑相悖。这很可能导致资金投入进去了却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柔性、产能。

2、其次,按照与现在相近的利润率进行投资回报的计算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如果一个行业具备较好的利润率,接下来就会有跟随者蜂拥而至。加之此行业几乎没有入门门槛,跟随者会更多。他们为了获得订单,将不断的降低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最终会在一个平均下来大家都不赚钱的位置达成平衡。假若投资回报周期是5年,是不是要保证这5年内,经济坏境、竞争的宽松程度都像今日这样乐观才行呢?如果出现了一家竞争者,是不是回报周期要变成7年了呢?如果遭遇金融危机,是不是回报周期要变成10年了呢?如果再恶化一些,是不是永远都无法回收投资了呢?这样的无法预测性,导致了实际投资回报周期的不确定性。另外不同于高科技行业,这样的行业没有任何的想象空间,定制化的特点也很难使其通过规模效应显著降低边际成本,无法垄断。接下来几乎任何变化的因素都很难给他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3、最后,贷款是否远高于其自身偿还能力?按照我们估算,新增的设备产能可能需要他们公司5年左右的纯利润,假若真的是这样,我们认为,其风险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在这5年内,无法实现预期的利润,那么这个贷款就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偿还,最终变成新债还旧债。国企最后还不上贷款,可以用出让股份的方式来还贷款。民企试试看,看看开始拍你马屁、贷款给你的银行最终是怎样通过法庭来抄你家的。

综合看来,六号认为这个是个潜在收益无法匹配其风险的投资。

采用IE保证收入,降低风险

六号会怎么做呢?

回过头来,看看整体的物流布局,存在大范围长途搬运、回流的情况。再看看车间层面的产能的浪费,明明可以用简易工装替代的搬运,却采用人工+液压车的方式。只要用带有改善的意识去看,投资回报周期在3个月内的项目一抓一大把。咱们先把这些搞定了,是不是3个月后,我们就直接在赚取额外的利润了?

在这样的优化之后,如果产能还不够,那么可以加班,可以双班生产。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产能增长150%不是问题。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工厂。这样增加产能的方式可以说是成本低、部署周期短、风险小的方案了。并且这招基本上只能在中国这样的得天独厚(人口多、人勤劳、人聪明上手快)的环境下才能用得起来。

以上都是工业工程会做的优化,这样优化,虽然看上去不够大气、感觉没有面子,但却是实打实出成绩的做法,并且同时避免了企业最终资不抵债、倒闭关门的风险,为永续经营打下基础。

用IE挖一条护城河

这两种做法之间就差了一个工业工程。国企没有工业工程,它的城邦是由政府保护。大型跨国企业没有工业工程,它的城邦是由大量资本、品牌口碑保护。民营企业没有工业工程,就好像现有的城邦毫无防守工事,赤裸裸地暴露在敌人面前。如果运用了工业工程就好像给自己现有的城邦挖了一条护城河。

现在这个年代,随着互联网、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想利用信息不对称在采购或者销售上占到大便宜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现在的竞争在向制造(基本体现为,产品间存在可替代性,开始打价格战)和研发(基本体现为通过市场研究,满足客户新的需求)这两个环节集中。

如果有了工业工程这个护城河,将让他人很难掠夺你城邦内的财富。因为在每天的制造中,你的利润率比别人高,别人要和你打价格战,是别人先没钱可赚。别人无法通过价格战的方式搞定你。甚至你可以利用这样的成本优势主动发起攻势。

如果有了工业工程这个护城河,城邦内可以为接下来的征战(研发新产品、进入新领域)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研发是一个烧钱的环节,但是没有研发开拓新的领域,就没有新的高利润空间。比如这家道具厂商想着怎么能够帮助用户节约成本,于是研发出一款新的可拆卸、重新组装成其他造型的产品。如果这个产品能够大卖,企业就能更上一个台阶,更加具备优势。但是如果遇冷,投入的研发成本都付诸东流,假若现有的制造不能提供良好的现金流、还有大量贷款,可能整个公司也就到此为止了。

现在的民企是,老板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进入一个蓝海市场,有了个城邦,意气风发,四处征战,终于又新建了一个城邦(又进入一个蓝海市场),但是发现原来的城邦已经被别人夷为平地了(原来的蓝海变红海,并且原来的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于是到头来,还是一个城邦,然后接着做同样的事情,继续征战,直到耗尽钱粮,以征战失败告终。

城邦易守难攻,路人皆知,六号认为,一个公司的良性循环,是从为自己现有城邦挖护城河(导入工业工程)开始的,令人欣喜的是,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在挖护城河了!但是现在还有大部分企业没有挖!是喜欢挑战自我,喜欢攻城的感觉?还是真的不懂如何防守,干脆就不防守了?六号觉得应该是后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