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里的故宫岁月 | 华胥
第一次,我们刊发一篇作者已经因病故去的编辑手记。
华胥,本名姚忻,是故宫出版社一位编辑的爱人,生前就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他热爱传统文化,有才华,有热情,创立了“故宫珍赏”微信公众号,是《故宫日历》最早的编写者之一。
早在民国时期,故宫就曾出版日历。但是,民国版故宫日历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里沉睡多年,直到故宫前院长郑欣淼先生大力推动“故宫学”研究,大家才在整理时发现了这本已经泛黄的日历。时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故宫出版社社长的王亚民,为这本日历重新设计了“故宫红”的封面,并改变了日历一贯简陋的样貌,使之成为一本庄重而精致的小书。
自那次复刻之后,出版社决定开始以生肖为基本内容框架,重新编排《故宫日历》。其中,2012年至2015年的故宫日历,均由华胥编撰,为《故宫日历》成为超级畅销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6年之后的故宫日历,则交由故宫专家执笔,在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的带领下,包括书画、器物、宫廷历史等方面的资深研究员,以严谨的态度,一步一步提升编撰水平。
今天,在故宫的官方微博上,每天有上千万粉丝一起读故宫日历。读者的反馈也令人感动:有的用日历记录孩子的成长,有的用日历见证彼此的爱情;还有位读者,自从有微信后,每天在朋友圈发一页故宫日历截图,没有落下一天。一本小小的故宫日历,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寄托着无数人的情感。
从2009年出版第一本故宫日历至今,正好一个轮回,《故宫日历十二载典藏版》的发布,算是对此前12年的一个小小的总结。而此时刊发华胥分别写于2012年和2014年的两篇编撰故宫日历的手记,也是在翻开新一年日历之时的一种回忆与致敬。
2021年版
文/ 华胥
风行一时却尘封日久
在资深故宫人的屡次提及下,曾在民国时期风行一时却已尘封日久的故宫日历,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它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一百年多前,帝制终结,民智初开,人们对重重宫禁中的一切充满好奇。1925年正式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在对藏品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陆续编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研究专著和大众普及读物,为介绍故宫藏品、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宫日历便是其中之一。
民国版书影
然而,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消耗品,故宫日历并没有太多学术性,因此在文献、史料中几乎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迹。时过境迁,关于当年故宫日历的缘起、发展,今天能够找到的资料实在有限。位于紫禁城西路寿安宫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至今保存着1933年至1937年间的故宫日历。旧书市场上,也偶然可以看到当年的日历和相关的广告印刷品。
经过反复搜求,有限的信息为我们勾勒出故宫日历当年的概貌与轨迹:故宫日历最初出版于1932年至1936年,包括从1933年至1937年共五年的日历,每年一册,活页装订,由京沪等地商号经销;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除个别采用时任院长易培基先生的楷书手迹和篆书、仿宋印刷体外,均集自院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故宫藏品图片每日一张,历代书画、器物交杂穿插;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曾依照旧例选取院藏文物,编撰成册,由相关机构出版发行,持续数年。而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老师关于故宫博物院冯华先生的回忆文字中,我们又发现了关于早期故宫日历编者的只言片语:
冯华先生,1930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即参加编辑《故宫周刊》《故宫月刊》和《故宫书画集》四十四册,后来又增加故宫日历每年出版一本,每页有一张古画,日期的汉字全部从古代法书中集来,是完全由他主编的。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博物院人事动荡。而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成为普通民众打开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回忆早年学画经历的文字中,我们发现,在当年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这让我们在翻开日历那早已泛黄的书页时,不由心生敬意。
2012年版
心生敬意之后,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2009年,遗忘经年的故宫日历,重新进入了出版社的视野。经过一番酝酿,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2010年版日历问世了。原汁原味的“复刻版”,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对当年时局动荡但我心不变的前辈故宫人的致敬。
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在2011年版日历的编撰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辛卯年生肖兔“皎如霜辉,温如玉粹”,这一年的图片部分,便选取了与此关联的花鸟和仕女、婴戏题材绘画藏品,只在十二个月首的篇章页,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生肖。同时,日历部分的版式也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了调整。装帧形式则延续了2010年版宫墙一般的朱红色布面烫金封皮,并从此基本固定了下来。此时的故宫日历开始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大家通过网络留言发表评论,或是来信提出建议和期许。最终,3万余册的销售量,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才过完2011年春节,下一年的日历制作又启动了。壬辰年的生肖——龙,不仅是遍及整个紫禁城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于是,在“紫禁龙时空”的主题下,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等12个类别的器物,按照12个月份一一对应呈现。这一年,我们也通过多方努力,在价格小幅调整的情况下,实现了以彩印替换之前的黑白印刷。因为如果继续用黑白印刷,雕漆、玉器等藏品就只能留给读者深浅斑驳的灰黑白一片。2011年末,当我们看到故宫日历名列三联书店销售榜榜首的时候,一切辛劳,都被读者的肯定所抵消。
山水有清音 山水觅知音
2013年,是故宫日历自诞生以来的第80个年头。农历癸巳年,生肖蛇。由于院藏文物中蛇的形象较少,因此这一版日历需要另辟蹊径。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
2013年版的腰封
对于这一版日历,我们有如下的考虑。
关于框架编排,最简单稳妥的办法是按照时代流派排序,这也是藏品图录的一般做法。但既然大部头的图录、画册多已如此,那么日历作为大众化的读物和藏品图录的补充,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不同?于是,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山水画作之外,间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这样的编排,是为了避免大量时代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品连续出现,造成读者审美疲劳,也是为了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
至于藏品选取,我们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了整个10月;也不轻视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或者与主题相关性强的藏品,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珍品。只有这样,才能用这300多图将“山水有清音”的主题作尽可能全面、均衡的展现。
对于图像质量,这个读图者最关心的因素,我们也在可能的范围里尽量提高。对于名作的精彩细节,我们反复推敲,选取适当的局部。尽管由于图像管理的要求,那些需要局部特写的藏品,我们并不能直接获取原图,但在故宫资料信息中心同仁的支持下,像《千里江山图》那20多个局部画面,都被按照我们在缩略图上选取的局部,一张一张不厌其烦地从原图上准确切割。而对于一些同时存在不同时代所拍摄图片的藏品,我们也尽量选择最清晰的数字图片。只有少量由于临时调整或者确定较晚的藏品,在出书时限和图片申请程序的双重压力下,退而求其次,从大画幅的印刷品上直接扫描。但可以保证的是,尽管如此,这本日历中的绝大多数图像,质量依然远远好于多数普及型出版物,有的甚至好于大型画册。当然,由于开本的限制,再清晰也只能是窥豹一斑了。
2015年版生肖logo设计草图 华胥 摄
尽管日历只是一种以时效性、实用性为主的小型出版物,但我们还是希望故宫日历不仅仅是一件能够让人通过图像一窥故宫藏品的装饰物、消耗品,而能也有一些文字作为补充,使人观赏之余,亦有所“读”。于是,除了与每月主题相应的篇章页,除了与诗意画相配的古诗,日历对部分藏品的作者、评价、典故等也酌情加以说明。当然,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开本有限的前提下,为保证图片尽可能放大,文字也只能点到为止。这让人在撰写过程中颇有一种发微博的感觉。兰亭修禊、香山九老、雪夜访普、吹箫引凤……希望简短的介绍能够将传统的记忆“@”给大家。
尽管这一版日历主题并不与生肖直接相关,但已成定例的生肖图标还是必要的。只是之前几年资源较多,有现成的瓦当、画像砖纹样可用。而蛇的图像本身很少,不外乎人形的生肖俑,画像石中人身蛇尾的女娲、伏羲、嫦娥,或者龟蛇纠缠的玄武,以及古滇国等地完全写实的铜牌饰,中原青铜纹饰之中则龙蛇难辨、以螭为多……实在不好选择。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一件流失美国的螺旋形蛇形青铜饰件让人眼前一亮。这件文物除了头部双眼、双角等简单刻画之外,身体并无纹饰,很适合作一个面积不大的图标。只可惜平面的烫金很难表现蛇身上的斑驳和灰度变化,因此只能再行加工。为此,我们减少了蛇身长度,增加了纹饰。而缩小的纹饰烫金之后略有斑驳,很好地表现出沧桑感。
新一版日历还有很多小“秘密”。比如,除了已有的节气和传统节日,还恢复了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新增了那些我们或许不熟悉、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国际纪念日。在母亲节的那一页,印着在我们的记忆中可能已经模糊的《游子吟》。而在中秋节,一幅《汉宫秋月图》也许会让人更加感慨古往今来的聚散合离……不多说了,还是等读者自己去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