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对“晚年周总理”的一点认识

周总理在大众的认知中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人物,少年有“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英雄气概,晚年时也依旧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当,他是当之无愧的将人民始终放在心上的人。

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对周总理也是满满的称赞:周总理是南开最好的学生。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周总理归国之后,决定投身革命当中,满怀着政治理想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此后,周总理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先驱,在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成长,新中国从创立到成长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然而,晚年的周总理似乎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在那一段比较艰苦的时期,周总理身体和精神上都饱受煎熬,如宋平所讲述:“他受到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一、宋平:对“晚年周总理”的一点认识

从21岁参加革命开始,宋平从基层一直到身居高位,始终都在倾尽自己所学,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从底层的贫苦农民出身最后官至正国级的领导,宋平一生对自己都十分严苛,处其位、行其事,甚至退休之后还在一直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据宋平本人所述,他的一生受到周总理的影响很大,“处处都以周总理为楷模”。

宋平从小就十分聪慧,由于家中条件不好,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宋平的成绩十分优异,17岁考入北平大学,18岁考入清华大学,出色的学习成绩和过人的能力,让宋平一毕业就得到了历练的机会。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起进攻,全面抗日战争一触即发,当时许多大学被迫迁移,宋平所在清华大学也秘密迁往南方,与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并为西南联合大学。

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宋平完成了学业,毕业之后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救国的革命事业中来,于是他辗转多地,来到了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地区。

宋平过人的能力和优异的成绩很快就得到了当时中央党校的青睐,尤其是在那个人才稀缺的革命年代,宋平更是十分受重视,作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友,周总理对宋平也一直十分关注。

延安期间,宋平被任命为南方局办事处的学习秘书,而当时负责南方局办事处的主理人正是周总理。

党内正处于革命斗争的关键时期,不仅要与国民党反动派小心翼翼地作战,还有来自日本殖民者的势力威胁。

宋平和周总理在这样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并肩作战,培养出了高度的默契。

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内战爆发,宋平与周总理共事九年之久,后期迫于战争局势的变化,宋平在党中央的调派之下,前往东北主导恢复和建设地方经济。

据宋平回忆,在东北的那一段时间,每当遇到难处理的事务时,他常常会回忆当年周总理在遇到麻烦事的时候是如何化解危机的,就这样一步一步稳住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二人合作多年,宋平的许多行事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效仿”周总理。

他不仅十分羡慕周总理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为人谦逊有礼,作为中共党员那一颗时刻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更是为人所敬佩。

宋平的一生都将周总理当作自身的楷模,保持节俭作风,时刻为人民分忧。

二、总理秘书宋平:作为国家的“大管家”,周总理的晚年很“艰难”

1、心系甘肃灾民:病痛中坚守“人民”岗位

2016年是周总理诞辰106周年,作为总理秘书的宋平同志也已经是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但回忆起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周总理,宋平“秘书”对于这位领导,依旧有许多话要讲。

“那个时候正处在国家关键时期,中央领导记过完全处于瘫痪状态,大多数领导人说话都没有人听”,而周总理作为较少的依旧在中央核心领导层中的代表,几乎撑起了所有的事务,党内矛盾、外交事务、人民问题、经济发展。

周总理连轴转,撑起了整个国家,才让当时已经内忧外患的中国共产党依旧平稳地运行下去。

1962年,已经从东北调回北京工作的宋平被任命为西北局计划委员会主任,负责西北三线地区的发展问题。

在西北的第一站甘肃,宋平就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不说推动甘肃的经济发展,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甘肃气候常年干旱,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庄稼都颗粒无收,百姓都吃不上饭,填不饱肚子,谈何发展经济。

当时全靠周总理一人处理各种事务,下达命令,贯彻实施,甚至国际上的外交也离不开周总理的谈判。

宋平因为此前和周总理共事过,对于此时正面临多重压力的周总理,也知道周总理也有许多难以言说的痛苦,甘肃的灾情对于国家来说是难上加难,对于周总理来说更是成倍的责任和重担。

他难以开口上报甘肃的灾情,“但是国家还得发展,人民还得吃上粮食”,宋平知道再难也得实事求是,将甘肃的灾情如实上报。

据宋平回忆,这一次灾情让周总理忧心许久,周总理虽然对于甘肃地区的灾情有所预估,却没有想到已经到了断粮断水的境地。

1972-1973年甚至整年都没有降落一滴雨,庄稼没有收成,百姓甚至连饮用水都没有,周总理对此十分内疚,一度落泪。

“不深入到百姓内部,就不知道百姓的疾苦,既然现在眼下存在问题,就应该立刻解决问题”。

周总理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了解了甘肃地区的灾情之后,就立刻派遣相关人员前往甘肃地区调查情况。

包括统计受灾庄稼面积,受灾民众数量,并统计救灾物资,即刻调遣物资到甘肃地区进行救援。

而此时身在北京的周总理,整颗心都揪在甘肃省的灾情中,还刚被确诊为膀胱癌,遭受着身与心的双重折磨。

“他几乎是连轴转的,毕竟百姓要吃饭,国家经济要运转,他就是累病的”,对此,宋平这样说道。

三、病痛折磨的晚年:在与疾病斗争中坚守工作岗位

在周总理办公室的门前,曾经有一张粘贴了许久的“大字报”,现在作为珍贵的文物被珍藏在博物馆内。

其中纸上的内容是,“周恩来同志,我们要你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样才能适应你的身体情况变化”。

不难想象出这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的“要求”,这是因为长期缺乏睡眠和工作的劳累,医生诊断出周总理患有心脏病。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作为总理每天日理万机,但周总理由于身体素质极好,一直都很少生病。

然而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事务中,到晚年时他甚至每晚睡觉前都需要吸氧,在某一次应邀为国庆节试写庆联时,都因为手抖没能写成。

从耨次因为过度劳累而出现心脏异常之后,周总理在办公时周围总有医护人员守卫,以应对发生意外时便于抢救。

周总理在晚年最常说的几个字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超负荷的工作量和极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

然而作为国家机构的领导人,对于面临着重大挑战的国家,在周总理全力支撑下艰难运转下的国家机关,他知道现在他没有时间休息。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而此时的他正因为甘肃地区的人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而担心、内疚。

此时的周总理已经是74岁的高龄,在这个年龄,他忍着病痛的折磨,不顾医生嘱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分秒必争的工作。

确诊癌症之后,短期内他的病情迅速恶化,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迈的老人,在病痛的折磨之下就已经很痛苦了。

而周总理此时还在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如同他的秘书宋平老先生所说的:“国家的运转离不开周总理呀”。

作为一个年迈的老人,周总理在接受治疗时,还强忍着疼痛,让自己不露出痛苦的表情,是为了让这些给他进行治疗的医护人员宽心。

为此他还鼓励这些医生,“你们给我治疗是好事,可以在我身上很好的总结经验,总有一天癌症是可以有办法根治的,现在还有很多人遭受着癌症的折磨,总有一天会突破的”。

他还专门交代医务人员,在他死后要彻底解剖尸体,好好研究一下。“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周总理这样说道。

甚至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半年时间里,他还在为国家工作而操劳,在病危之际多次询问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中央领导人的身体状况。

四、周总理:一个不朽的名字

周总理的晚年是与新中国面临的艰难时期一同开始的,而周总理的生命几乎也是伴随着这一关键时期的结束而终止,在惋惜之余更多的是钦佩和尊敬。

宋平老先生作为周总理的秘书,与他共事许多年,在回忆起周总理的晚年生活时,情绪也不免还会有波动。

也许是因为太过于了解周总理,宋平在钦佩这样伟大的人物时,心中总伴随着一点遗憾。

他的遗憾是对周总理一生戎马和光辉的政治生涯,没有在晚年得到安稳舒适的生活而惋惜,为周总理身体抱恙却依然坚守在政治工作上,夜以继日的处理工作事务的钦佩。

即便是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周总理仍旧站在大局考虑,为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以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建设做的努力而由衷的尊敬。

有人说晚年的周总理一直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但其中又有几分是为了他自己考虑呢?他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

在最艰难的时刻,周总理作为关键的存在,维系着全党的团结,是国家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和核心存在。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进行决策时有多少难言之隐,要承受多少纠结和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往往无法做到两全其美,只能在坏与更坏之间权衡,做出选择。

我们从历史资料中看过周总理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少年怀揣着伟大的理想迈入了革命征程,整个青年时代他都在为中国革命而奋斗,挥洒热血。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看到中年的周总理一次又一次在国际社会亮相,将中国人有礼有节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我们却很少了解到晚年的周总理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依旧心怀人民,对于国家始终热爱,对于党始终忠诚,他的工作依旧十分繁重,改变的只是他已经不再年轻。

我想现在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每到国庆,总有人说“我们替您看到了”,周总理的晚年生活过得很不好,但他心中只挂念着新中国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

也许如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就是对他晚年不惜忍受病痛折磨继续工作的最好回报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