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沙漠发现地下海洋,淡水远超世界20%,为何迟迟没有开采|盆地|沙漠|大沙漠|塔里木盆地|罗布...

2015年9月14日,一条振奋国人的消息传来,瞬间引起全球关注。

中国最大沙漠发现地下淡水源,其总量远超世界20%。

为何在沙漠地下会发现大量的水源?此地为何能成为四大文明的交汇处?这些地下水源为何不开采?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为何有水源?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第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中部。该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横贯东西部长达一千四百千米,占地面积约四十多万平方千米。

时间发生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古老的大海福特提斯海就在塔里木盆地的西边,而同样古老的天山则在盆地北部。时间又过去几千万年,塔里木海湾的面积随着全球的海平面升高,也达到了1亿年内的最高值。

然而帕米尔高原的出现,阻碍了海洋和盆地的联系。该高原位于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的边界处,更是处于塔里木盆地和塔吉克盆地的之间。原本相连的两个盆地,因为帕米尔高原而分开。大概过了4000万年左右,帕米尔高原周边地区的海拔在逐渐抬升的同时,海水进出的渠道也在逐渐被阻断,大海慢慢被迫退出塔里木盆地。

大海退出后的塔里木盆地变成一个巨大的湖泊。位于塔里木四周的雪山上慢慢融化的雪水注入塔里木盆地并且渗入地下。

随着时间的长久推移,位于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沙漠地下,因此累积了大量的水源。根据勘查数据分析,地质学家认为,整个塔克拉玛沙漠下面的含水层达到两千米厚,相当于10个贝尔加湖或美国五大湖的地下水量。

可以想象曾经的塔里木盆地是有多么的美丽,而在此地孕育的文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繁盛场景呢?

塔里木盆地曾经的文明

众所周知,河流孕育人类文明,比如我国的黄河文明。塔里木盆地从曾经的海洋到现在的贫瘠沙漠,这将势必经历过大河文明。随着帕米尔高原的海拔升高,陆地的出现扩张了人类的活动活动范围。

大概从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塔里木盆地的绿洲迎来了第一批新主人,他们属于蒙古或欧罗巴人种的族群。直到如今,在新疆莎车的叶尔羌河一带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兰干遗址就建于新石器到青铜时代。

在塔里木的文明史中,以楼兰最为著名。“不到楼兰终不还”这句古诗更是流传至今。楼兰最为出名的还是铁板河的美女,他们是吐火罗人,属于欧罗巴人种之一。

在当时美丽的罗布泊附近,楼兰人被滋养着,在此地繁衍生息,慢慢地从部落发展成城市。楼兰的繁华,不可避免地吸引来各路往来商客,从此,这里就成了丝绸之路货物云集的要冲,楼兰人的生活也变得富庶安逸。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形成,加上牧民的过度放牧,还有恶劣气候的慢慢出现,罗布泊的水慢慢减少,克拉玛干沙漠的绿植生存情况更加恶劣。

或许是环境气候影响,或许是其他原因,原本曾经繁盛的楼兰文明,就这样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大概是因塔里木的气候原因,这里的许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因此,楼兰古城得以重见天日。

从风格迥异的陶器、玻璃器等器皿,再到色彩依旧斑斓的汉代丝绵;从古城内的魏晋时期的佛塔和吐蕃戌堡等建筑遗址;从尼雅遗址出土的西方佉卢文书写的木简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甚至是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发掘出的罗马柱、印度佛像等。

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的楼兰是有多么的繁华,而它更是地球历史上唯一4种文明的交汇处。

而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文明史,考古学家至今依旧在努力发掘和保护。

从新疆考古研究所得知,今年1月,由新疆和北京两所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新疆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终于有了新的研究结果。

该古城位于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考古人员历经三年的研究考察,终于明确了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于公元元年前后被废弃。

该项研究为塔里木盆地的史前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且确认的年代最早的城市遗址。

该项研究的主持发掘工作负责人党志豪表示,经过三年的考察,不但了解了该古城的构建方式和基本构造,最重要的是,对古城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大概在春秋早期,古城已经出现人群活动,部落形式逐渐形成,有低矮围墙的出现;到了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人群不断壮大开始出现高大的城墙和壕沟;从战国到汉代初期,古城处于主要使用和发展的时期。然而,此后的数十年,该城走向衰败并且被慢慢废弃。

除了对塔里木盆地的考古挖掘,在对该地的历史遗存调查整理,中外学术界在近百年来一直在做的这件事。

石河子大学讲师张安福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世纪中期后,特点是初始性和随机性,以西方探险家斯坦因等为代表;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特点是主动性和计划性,以中国学者为主的考察;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点是全面性和针对性,这是国家对塔里木地区历史遗迹进行的分类别的区域性的全面普查。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对于塔里木盆地这样面积大、时段长且文明种类多的历史考察,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是罕见的,为了提升考察和研究能力,中国便选择与国外在调查和研究技术上的合作。

塔里木盆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大量的考古工作在抓紧进行。然而,作为中国第一大沙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可是有“死亡之海”的称呼。沙漠的恶劣环境不仅给考古工作增加难度,还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就在1995年,两条横贯塔克拉玛沙漠的公路终于建成,这是我国历时两年半艰苦奋斗的成果。在公路的两边还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这是主要为了防止沙漠侵蚀公路。

随着塔里木盆地“地下海洋”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在国内引起关注,在国外也成了瞩目的焦点,再加上国家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新疆的建设,越来越多人到新疆观光旅游。了解过新疆的繁盛历史,不少到新疆的人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新疆有大量的地下水为何不开采呢?

地下水源为何不开采使用?

去过新疆旅游的人都知道,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有一处面积不小的沙漠湖泊,名叫康拉克湖。此处距若羌县大约45公里,虽然地处荒漠,但湖边不仅有红柳、芦苇等植物生长,更有水鸟鱼虾在此悠闲生活,当地人称为康拉克便是“沼泽之地”的意思。

如此优美的景色,我们不难想象,以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美景会是多么令人陶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罗布泊并没有完全干涸。这个同样位于大沙漠东部的湖泊,在五十年前还是存在的,通过地质勘查和卫星拍摄的照片,地质学家经过研究判断,罗布泊的最大面积应比现在的青海湖大整整两倍之多,约有1万多平方公里。

有水就有生命,可见当时的“死亡之海”,因为有罗布泊的存在,应该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而如今,繁华不再,面对肆意侵蚀的沙漠、飞扬的沙土,如此荒凉的场景,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下面,竟然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地下水层的储蓄量更是相当于8条长江的水量。

如果地下水能够被完全开采,那么新疆恢复往日荣光的日子还会远吗?可是为什么迟迟不进行开采?

首先,我们就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况进行分析。众所周知,作为沙漠,都有个特点就是沙子散、不易凝聚。如果强行抽取沙漠的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就会导致地层出现坍塌现象,而且附近的绿植会因为没有水分而枯死。

当然,或许有人会问,沙漠里能开采石油,为什么不能开采水?不都是抽取地下的液体,有什么差别吗?这当然有差别,而且可大了。

在开采石油的时候,为了平衡地下压力,人们会将水源注入油井,以预防地面出现坍塌现象。开采油利用水来平衡压力,难道开采水也利用水?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上面我们提过,塔里木盆地的前身是大海,不可避免的,这里大部分地下水的含盐分量极高,除此之外,二氧化碳的含有量也很高。大家喝过气体饮料都知道,饮料被打开之后,会跑出大量气体,开采塔里木盆地的地下水,就好比打开气体饮料,地下大量的二氧化碳就会涌出,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

虽然它并不能被居民直接使用,而且开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这片蓄水层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假如这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就可以开采地下水了。可是,首先有一点是必须知道的,地下水虽然很多,但对于沙漠来说,再多的水也是无济于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下水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

对于沙漠水源的问题,或许大家会想到沙特阿拉伯的“引海入漠”的方案。这就是我们在国外案例上,要进行的假设分析。

首先,我们得清楚,沙特阿拉伯的地理位置,他们东边是波斯湾西边是红海,海水资源唾手可得。而且,沙特阿拉伯是石油大亨,其王室侍卫的匕首都是金子做的,这可是连普京都羡慕的富有程度,所以在研发海水淡化这项费钱的研究上,沙特阿拉伯是十分愿意大手花钱的。

如果我国想要引海入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早在2010年11月,在关于新疆水源的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上,10多名院士否决了“引渤海入疆”的想法。

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就会面临许多问题,第一是海水产生的盐怎么处理;第二是在这种跨流域的工程范围内产生的污染问题怎么解决;第三是成本问题,这项计划的跨度可是南水北调的3倍以上,其成本不得高上几倍。

如此看来,开采地下水的做法是万万不能了,如何让新疆恢复往昔美景只有种植这一条道路。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在治理沙漠化方面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中国的沙漠绿化在世界上是位列前茅的,这跟我国独有的治理技术脱不了关系。

为了能够巩固随风流动的沙丘,并且提升沙层含水量,中国研究出了独有的草方格。这种草方格对于截留住降雨甚至降雪的效果都非常有效,是在沙漠培育耐旱植物的有效道具之一。正因如此,中国毛乌苏沙漠的绿化治理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有这样成功的案例在前,相信在未来,中国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会得到很好的治理,塔里木盆地昔日的生机也会随之而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