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病,上初中的女儿不知道关心反而责怪其没舀好饭,为哪般?
【家教智慧 第636期】
一位家长,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聪明伶俐。
为了孩子学习,从上一年级开始,家长就专职陪孩子上学。
上下学接送自不必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自不必讲。单说孩子上小学时的铅笔,那都是一次买几十根,全部给孩子削好了带着到学校;如果孩子稍有感冒,家长几乎整夜不睡觉,一直陪在孩子身旁……
家长的心血终于没有白废,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很优秀,在班级总是数一数二……
转眼间,孩子已上八年级了,女儿也出落成一个翩翩少女了!
前几天,天气下雨又降温,这位家长接送女儿时,为了不让女儿淋着、冻着,将自己打的伞,一大半又都遮到了穿着雨衣的女儿身上,结果,自己半边身子的衣服都湿透了,加之天气又冷,就感冒了。
这天上午,打完吊瓶的她,强打精神做好了饭,因为浑身乏力,实在坚持不住了,就躺到了床上休息。
躺在床上的她,满心希望着,女儿放学后会过来说几句问候的话。
但是,回家的女儿,不仅没有一丝的问候和关心,看见她躺在床上,还十分不满,责备她为什么没有提前舀好饭……
这令她十分伤心。
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体谅父母呢?父母对他们如此关心,他们哪怕有有父母对他们百分之一的回报,父母也里也甚感慰藉啊!
听完这位家长的诉说,不禁令我想起《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第欧根尼外出旅行,走到一条洪水泛滥的河边,站在岸上无法过河。有个人见他站在那里为难,便走过来地背他渡过了河。
第欧根尼很感激这个人,站在河岸上抱怨自己贫穷,无法报答行善的人。当他正为因无法报答背他过河人而歉意的时候,看见那个人又在背别的人过河了。
第欧根尼心里立马坦然起来,走上前说对那人说:“原来你的职责就是专门背人过河呀,那我就不必感谢你了!”
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人在被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心中会对施爱方有两个定位:一是职责所在也就是应该;二是好心,也就是可做可不做。
人之所以产生感恩之心,就是因为后者——觉得自己被关心、被帮助是对方出于好心,就像第欧根尼被人背过河后一开始的那样;反之,一旦将施爱的行为定义为“应该”——就像第欧根尼后来的做法一样,既然是“你的职责所在,我接受起来就理所应当”,自然就不用再感激报答了!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爸妈心中的 “ 小皇帝 ” 、 “ 小公主 ” ,从小便生活在爱的海洋中,接受爱的洗礼。
本来,爱是双向的,人与人之间无论大人还孩子,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是能相互帮助的。
但是我们当下的父母,却被对孩子的爱冲昏了头脑,使爱变成了一种单向行为——父母们只知对孩子给予、奉献,却从不要求爱的回报,哪怕一个满意的表情、一句温馨的话语。
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形成错觉: “我是父母的一切,父母就应该这样做——这是他们作父母应尽的职责。“ 使孩子们认为“接受和索取”是必然的、理所应当的,因此,心中从不会心生感恩之心,更不知道还需要再“报答、付出和给予”。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偶尔也想帮助父母干些零活,替父母分忧解愁,但往往被父母“无情”回绝: “去!去!去!这里没你什么事,把你的功课学好,我们就谢天谢地了!”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的家长们,用一个功课,消弭了孩子们感恩回爱的萌芽,将孩子心中刚刚生起的一丝温情用“功课”给浇灭了。
因此,不是孩子没有感情,不是孩子不知道关心父母,而是我们的父母不需要被“关心和回爱”,是父母自己亲手扼杀了孩子感恩的心!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全部,在爱孩子的同时,别忘了教会孩子也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对孩子来说,感受爱和学会爱,是一生最重要的技能和最宝贵的财富。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