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厌食的经验
小儿厌食是指较长时间食欲不振或食欲消失的一种症状。因食之无味而见食不贪,甚则拒食,伴面色少华,形体消瘦,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可影响小儿营养状况,身高体重不足,食欲和味觉敏感度更低。
引起厌食的原因较多,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一 种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体内锌的缺乏,可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家长过分溺爱和不正确的喂食,使小儿情绪变化,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使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肠道疾病或全身器质性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 生活不规律;气候过热,温度过高,均影响小儿神经调节功能及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欲下降。
本症中医称为“纳呆” 、“恶食”等,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若牌胃素虚,运化不健,纳运无权,则纳谷不香,便溏乏力,脾气不振,脾失健运,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不思饮食,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则面色少华,体重不增,素体胃明不足,津液无由化生,胃失濡润和降,则口干喜饮,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脾不散精,肌肤失润而形体消瘦。“胃为水谷之海”、“牌主运化”,引起厌食的直接原因是牌胃功能失调。牌胃功能失调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积滞,小儿脏腑娇嫩 ,饮食不知饥饱,极易伤于脾胃,造成“积滞;小儿又不懂卫生,饮食不洁,又易感染虫症,食积和虫积均能障碍中焦运化,故出现厌食。
症状: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吐出不化奶块,或不化食物,腹胀而硬,腹泻大便不化,烦躁哭闹,苔白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化食消积,调中和胃。
方药:保和丸、橘皮竹茹汤加减:陈皮、霍香,焦三仙,炒莱服子、茯苓、半夏、黄苓、 竹茹等。
按:积滞即胃实,治疗以克消为主,方中焦三仙、炒菜服子化食消导,陈皮,藿香理气开胃,黄芩,竹茹清热,茯苓,半夏止吐止泻。
2.脾湿:如小儿素体湿盛,或时处暑季暑湿之气偏盛,湿邪内侵,脾被湿困,运化失健,而致厌食。
症状:面色发黄,疲乏懒动,口腻乏味,尿涩或混浊,不渴,或有便溏,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牌燥湿。
方药:藿香、白扁豆、炒薏米、白蔻仁、白术、茯苓、神曲、陈皮、半夏。
按:“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此型湿为主因,方中白扁豆,薏米,半夏,茯苓,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藿香,白蔻仁温化湿邪,神曲健胃助食。
3.先天不足,元气虚弱
因早产或病后使小儿发育未能成熟,致使小儿先天元气不足,肾气不充,先天“不能滋生,'后天”牌胃功能薄弱,运化无权 而致厌食。
症状:婴儿生后,哭声微弱,气息微浅,活动无力,面白唇淡.脉细弱。
治法:培补元气。
方药: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按:此型形气怯弱,生机不足,治疗宜益气温阳,以促进生化机能。人参,白术、甘草大补元气;干姜,附子温肾暖脾助阳。
4.牌胃虚弱
重病以后,或因久病,或长期营养不良,正气亏乏,或因积滞日久,伤于脾胃,失于健运而发病。
症状:面色苍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好卧懒动,时时腹泻,舌淡少苔,脉细弱。
辨证:脾虚胃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获苓、白术、山药、莲子、陈皮、炒谷芽、炒麦芽等。
按:此型主要是脾虚,治疗偏于健牌,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健牌益胃、陈皮、谷芽、麦芽开胃助食。
厌食的原因虽多,但总的是由牌胃失调引起,治疗不离牌胃。根据成因和症状不同,治疗有异,在辨证施治中分清虚实为其要点。实者用化食消导法以去其滞,虚者用健脾培元法以顾其正。
附:小儿常用食积散:白蔻、砂仁、白术、白参、陈皮、半夏、焦三仙、厚朴、莲子肉、鸡内金、元胡、积壳、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