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破黄”工艺检测,对古代书画赝品一剑封喉!

中国古书画艺术品市场,制假卖假,坑蒙诈骗,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就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代字画半数以上为赝品。有真迹就有赝品,中国书画的造假历史和书画发展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所以至今给后代带来许多烦恼。因为,判定一件有历史的作品的真与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是高科技时代,高手如云,很多赝品由于作者都是丹青高手,模仿真迹几乎是惟妙惟肖。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中国古代字画名声狼藉,根本进不了拍卖市场。因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业者,都知道中国人在制假卖假,所以拒绝拍卖中国古代字画。虽然偶尔有几件能进入拍卖市场,也只能按赝品价格拍卖,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古代艺术品形象。面对这样一个局面,这些国家级鉴定专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更糕的是,这些鉴定专家并不知道自己的鉴定方法究竟错在哪里,这才是最可悲的。

有什么方法能够正确鉴定真伪吗?鉴定专家现在普遍通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是根据用纸、用墨、用色、笔法、风格来鉴别一幅字画的真假。用纸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知道,即使你的画技再高,现在的宣纸也还是当代的,即使有人用茶汁染,用烟熏做旧,也只能骗过肉眼。这些人并不了解古代造书画纸的工艺。

书法用纸本始于六朝之际,而绘画则要从唐、五代起才渐渐使用。纸本的唐人写经大多数是黄色的,也有少数是白色的。那么这种黄色的书画纸有特殊工艺吗?当然有!那就是“破黄”工艺。纸张造好后,用黄檗染色,取其避虫,可以久藏。此工艺称为破黄。据记载:“唐有硬黄纸,唐人以黄檗染之,取其辟虫,其质如浆,光滑莹润。”。这种工艺已经失传数百年,知道的人也是寥若晨星,笔者研发植物染料十余年,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个已经失传的工艺。我家外祖父就是开字画店的,从小我就喜欢中国字画,但对于“破黄”工艺还是在最近研发植物染料时偶然发现。做赝品者尽管有高超的画技,但并不懂造书画纸,更不懂这里面的玄机就在于纸张制造中使用了中药黄檗染色。

如何检测纸张中是否含有黄檗呢?北京师范大学的欧阳津教授首次提出了应用科技手段“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化学分析方法对字画所使用的宣纸、颜料、墨迹等进行了测试。如能够用这种方法检测出含有黄檗的成分,也就是该纸张是采用了古代的“破黄”工艺。据介绍“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一旦损坏,很可能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对它们进行相关化学鉴定时,要求也是非常苛刻的,最好不能有一丁点儿损伤。特别是纸介的文物,很害怕强光的照射,因此不少人对采用光谱法进行字画真伪鉴别心存疑虑。而这个问题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受到了课题组的特别关注。1997年当欧阳启名和欧阳津在法国卢浮宫参观时,她们所了解到的法国鉴定油画的方法是从画作的颜料上取下一小块,然后再进行化学分析。不论从原作上取下多么小的一块颜料,应该说都是对文物的一种损伤。而且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西洋油画,对中国画就无能为力了。姐妹俩当时就想到如果要做这种鉴定,就一定要找一种对原作、对文物无损伤的方法。在实践中,她们摸索到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拉曼光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既能分析出字画的物质成分,又不损伤文物。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瑾光证实说,测试时的红外光是非常弱的,不会对文物有任何损伤。

利用上述方法对文物进行鉴定,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在鉴定的过程中采用无损伤的方法却是中国人的创新。专家们在鉴定这一课题时指出,该课题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感官指标与量化指标、有形分析与成分分析、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并用多种方法交叉验证,尤其建立于无损化学分析基础之上,显示出该课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和为书画鉴定提供科学的辅证依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可能是目前中国极少了解此工艺的人之一(没有深入了解,不敢称“唯一”)。有些做书画赝品的灵通人士知道我能够做这个以后找到我,希望我帮助纸张破黄处理,我拒绝了。该保留还是保留一些吧,不然赝品更难识别了。今天首次发文公布此消息,自此,植物染色“破黄”工艺检测,对古代书画赝品一剑封喉!

作者:武汉汉方手染非遗技艺研究所   黄荣华

本文未经本人同意,不署本人名字转载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