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三首诗见证了他悲壮的一生

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当时济南已经沦陷为金人之手,他的爷爷辛赞虽然在金朝任职,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希望有一天能够和金人决一死战,夺回属于宋朝自己的土地,北方的沦陷,使得当地百姓忍受巨大的屈辱和苦难,辛弃疾从小心中便埋下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志向。

在辛弃疾21岁的时候,在他的家乡历城,也就是今天的济南参加了一次抗击金朝的起义,但是后来由于朝廷的偏安一隅的思想,使得他长期得不到重用,闲居数年。在一次辛弃疾寄给好友陈同甫的词中,他回顾了当年在济南领导起义军抗击金朝的情景,现在却是满腔热血报国无门,这是何等的悲哀。词中写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灯看着心爱的宝剑,仿佛又回到了抗金的战争中,战士们大口吃掉烤好的牛肉,雄壮的军乐奏起,开始点兵。战马跑的飞快,弓箭震耳离弦,此时此刻,辛弃疾多么想替君王完成收复大宋的重任,驰骋沙场,留下美名,可惜一觉醒来,满头白发。这首词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风格慷慨悲凉。

展开剩余60%

在1181年,辛弃疾由于主战的思想和朝廷的政治方向不同,因而被弹劾去职,处于闲居长达10年之久,在他居住在带湖期间,看似野鹤闲云,内心却悲凉异常,自己的一腔爱国抱负换来的却只是无能为力,心中的郁闷无法排解,于是在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在小的时候,无法理解什么事忧愁,总是喜欢登高远眺,然后口中为了新词勉强说愁。当人生经历了一番真正的忧愁,想说却说不出来,口中只能说道:“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辛弃疾心里的愁,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愁,为了国家满目疮痍的愁,无法为国效力的愁。

多年的闲居生活和朝廷的不得重用,使得辛弃疾身在乡间,更加关注乡村生活,他的写作风格从豪迈转向婉约,期间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词,如这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矮小的茅檐,青青的草地,一家人在一起其乐无穷,共享天伦之乐,辛弃疾对农村生活趣味化的描写,明显感受到他对农村平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纵览辛弃疾这一生,在抗金方面,他是一个勇猛而伟大的战士,在闲居之时,他是一位和蔼而细腻的父亲,辛弃疾的一生看似踌躇满志不得志,无法做到马革裹尸,无法上战场英勇杀敌。也许随着时间的消磨,他已然看清了人生方向,成不了大英雄,那便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