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散外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第 1617 期
作者 / 1王国华1陈华1张伟1范诚1陈文英1朱镜1彭雷2刘晓鸫1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合并感染的患者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根据中医外治名篇“理瀹骈文”的论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在缺少有效外用药物的基层医疗单位,笔者试用清利湿热的三妙散研末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中心及分中心门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90例,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0~70岁,平均61.7岁,病程14 d~37年,中位病程12个月,创面大小0.4 cm×4 cm~20 cm×30 cm,采用三妙散外用。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30~70岁,平均61.3岁,病程3 d~15年,中位病程1个月;创面大小1 cm×1 cm~20 cm×25 cm,用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胶(绿药膏) 15 g外用。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主要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疗法,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都做了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2 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有关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臁疮)的诊断标准:①患者多有长期站立工作或负重史;②患肢多有下肢静脉曲张,溃疡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侧多于外侧;(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③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面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④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⑤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剔除标准:①合并出血不止;②伴有严重大隐静脉曲张;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④溃疡经久不愈,疮口菜花样凹凸不平,肉芽灰暗,臭秽不堪;⑤病情持续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⑥合并精神疾病。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判定
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2版)中的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为疮面完全愈合,有效为疮面缩小30%~70%,无效为缩小低于3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病程和创面大小为偏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25~P75)表示,两组疗效比较用成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样本间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30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痊愈加有效)为93.3%(42/45),对照组则分别为2例、28例、15例和66.7%(30/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的创面为 4.0~18.0 cm2 (平均9.0 cm2),对照组为4.0~37.5 cm2(平均9.0 cm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5和30 d后的创面分别为1.0~10.5 cm2 (平均2.3 cm2)和0.0~0.8 cm2,对照组分别为 2.3~29.0 cm2 (平均6.3 cm2)和1.0~21.5 cm2 (平均4.0 cm2),两组与治疗前相比面积均有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后复发4例,对照组1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3 讨论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