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里的又一个新名词

半城市化是特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具体说来,“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半城市化地区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

半城市化现象缘起于20世纪中、后期,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其大城市周边地区纷纷涌现出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职能和景观方面与传统的城市和乡村有着明显的不同的新型地域或景观类型,这些地域或景观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分界不再清晰,在城市和乡村接合处,出现了大量的农田与工厂相间分布、犬牙交错的独特景象。

与半城市化地区相近的概念主要有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城市交错带等。这几个概念在指代的地域范围、特征上具有较大的共性,因此在实际运用时常常会产生混淆。但挖掘其本质,也不难发现:

(1)“城乡交错带”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景观生态学中关于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其他两个概念主要应用于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在所指地域上,“城市边缘区”和“城乡交错带”一般是以城市建成区为圆心、以城市对于乡村影响的最远距离为半径所覆盖的范围,而“半城市化地区”并不一定位于大城市周围,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

(3)形成的动力机制上,“城市边缘区”尤其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城乡交错带”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同作用,“半城市化地区”则因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综合以上,半城市化事实上指某一独立的地域单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一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地区称之为半城市化地区,该地区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特征,与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在形成的动力机制上有着较大的不同。空间组成上,该地区既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地域,也有城市化水平较低的边缘地域,结合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性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