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黄河奔涌处,千年汉代临津渡,留下一个千年谜团 2024-07-31 21:42:10 积石山县大河家: 汉代临津渡至今不停步 积石山县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保安族;曾经出土了被郭沫若推崇为"中国彩陶王"的大型马家窑彩陶;有大禹治水的遗迹,那里是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源头。黄河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古渡口——大河家渡口。据说霍去病曾从此地经过,远征匈奴。如今,这里架设了永久性的混凝土大桥。昔日的古渡口只留下诸多遗迹供人们凭吊。 1.河边雄关大河家渡口,古代称之为积石渡,也叫临津渡。自古以来,雄关古渡紧密相连,雄关守护了渡口,渡口则滋养了雄关,临津渡就和积石关相辅相成至今。积石关是河州二十四关之一,也是一座不能不提到的关隘。这是一座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关隘,也是河州二十四关的第一关。从临夏出发,我们沿着临大公路而行,直奔大河家而去。大河家距离积石县县城并不远,只有25公里的路程。这里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黄河对岸就是青海民和官亭镇,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从县城出发,向西北方向前进,几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冬天,行走在这条路上非常枯燥,层层白雪覆盖田野,也掩盖了它应有的风情。夏天这条路上,油菜花盛开了,一块块,一方方,在这边,在那边,显示着它们的身姿。在车上,我们的思绪仍离不开“积石”二字。“积石”源自于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其中记载:大禹“导河至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这是积石的最早出处。祁连山的余脉延伸而来的积石山,在此和黄河碰撞,形成了一条长约50华里的峡谷——积石峡。积石关也被人们称为临津关。前凉时张轨在这里设立了临津关。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夏四月,隋炀帝北出临津关,过黄河,一路向西,击败吐谷浑后。翻越扁都口,直抵河西走廊的张掖。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唐以李靖为西海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经河州,出积石关征讨吐蕃,后来,唐政府在此设置积石军。 闻名已久的积石关遗址就在镇边的村庄里。在积石山县朋友们的带领下,我们寻找积石关的遗址。出镇子,随着土路的延伸,一个建筑风格非常独特的村庄出现在我的面前:土墙高出房屋不少,屋檐挑出。这里就是保安三庄之一的大墩村。大墩村内的古城,人们考证就是唐代积石军驻守的地方。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积石军为积石州。当时古城被用来防御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站在村边的一个土崖上,远方两山相夹,一河东流,黄河和积石峡清晰可见。黄河从积石峡中出来,在这里拐了一个很雄伟的大弯,水势也渐渐平缓了,哗哗哗一路流淌,河川里各种农作物长得正旺。2.临津古渡黄河从青海流过积石关后,沿着积石山县的北部的大河家、四堡子、石塬、柳沟、关家川、安集、银川乡注入刘家峡,整个流程全长49公里。积石山也与黄河密切相关了。在这块被黄河养育出的土地,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沉积。大河家是个非常精致的小镇,主街道沿着公路两侧分布,大大小小的店铺人来人往,看得出来这里商业极其发达。我们穿过镇子,沿着乡间便道,穿过几个村落,直抵黄河边。这里黄河上游最古老的渡口之一,也是汉朝以来最重要的渡口。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时,曾经抵达过积石之河南。在汉唐兴盛之后,明朝时,这里改称为黄河上渡。设有官船2艘,水伕20名。清代以后,这里的地位逐渐降低,渡口也从官渡改名为民渡,设民船1艘,改名为大河家渡。 如今的临津渡已被建于1989年的大河家黄河桥所取代,只有黄河中竖立的水泥柱子,默默地展示着它曾经沧桑岁月。这里是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过河就是青海省民和自治县官亭镇。我们眼前的桥梁,于1988年11月竣工,下面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数据,使我们对这座大桥在科学上,有个简单的认知。数据显示:桥设计荷载为汽车-20级,验算荷载为挂车-100级,设计地震烈度为Ⅶ度,结构型式为中跨带挂梁的预应力混凝土"T"型钢构桥,跨径为(35m+20m+35m),主梁为单箱双室,设计桥面宽度为净7+2×1m,桥长90m。虽然,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已经取代了古老的木船。但当年古渡口留下的踪迹我们仍能看到,桥上游500米的河边,为摆渡而修建的巨大水泥柱子,连接在两个水泥柱子之间的钢缆,依然横拉两岸。民间传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就是通过这里千里奔袭匈奴的。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3.保安腰刀这里是丝绸古道的重要关隘,也是出入高原和内陆的门户,关隘在这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清朝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保安人不堪封建压迫被迫东迁。几经周折,他们东迁到积石关内的大河家地区,在当地的地方头人及开明人士出面帮助下,他们被安置在大墩(尕撒尔人)、甘河滩(下庄人)、梅坡(保安城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积石山保安三庄。从地图上看,梅坡、甘河滩、大墩村呈三角形分布,位于最西头的是大墩村。 这里其实是距离积石峡出口不远的河谷地带。在大墩村我们看到保安族一般都是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个院落,尽管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平房,但是现在也有许多人家将房屋盖成了瓦房,在住房的门面墙上,喜欢用各种吉祥图案的瓷砖加以专门的装饰,使整个院落内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当然,这种房屋的规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户主的经济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从房屋的结构上来说,保安族的住房分为出檐和挑檐两种方式,一般来说,出檐房比挑檐房多了一道檩柱,比较宽敞,正房都讲究坐北朝南。大河家的保安族人以制作保安腰刀而闻名,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他们在这座关隘边,加工制作了单刀、双刀、鱼刀等几十种腰刀,为这座关城增添金戈铁马之气。 我们找到了一家制作腰刀的作坊。作坊在有些空旷的大院内,一排平房中,隐藏着一家腰刀作坊,走进去光线有些暗,工具、半成品四处随意摆放。作坊主人拿出一把半成品的子母刀给我们看。拔出刀,寒光森森,泛着白光的刀刃,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多者达80多道工序,少者也有四五十道工序,有一种折花刀堪称“千锤百炼成一刀”。最精美的保安腰刀则是什样锦,刀把被不同颜色的线层层包裹,看上去漂亮至极。正如一首花儿中唱道:什样锦把子的钢刀子,银子(拉)包哈(下)的鞘子,青铜打哈(下)的尕镊子,红丝线绾哈(下)的穗子。如今保安腰刀早已变成了旅游产品走向世界各地,关隘也不再履行它的防守职责了。关隘古渡口是古人留在大地上最深刻的印记。一座座关隘古渡,依山傍水,有过无数的征战,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传说。这座汉代的千年古渡,依旧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 王文元原创作品 赞 (0) 相关推荐 白马津头的畅想 文/郑国联 唐诗人高适 <夜别韦司士得城字>诗云:"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宋朝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中写 到"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 ... 《大山带你走黄河》---【渡口】下篇 大 河 边 上... 有了闯碛的经历,仿佛激活了一个梦.曾经设想以舟代步,顺流而飘,沿途历数大大小小的渡口,夜泊涛声,梦归大海.开始行走才知道这样的梦只能搁浅在岁月的激流中,黄河上有了无数的水电站.库 ... 《水经注》里的积石山 △积石在陇西河关县西南. <山海经>云:山在邓林山东,河所入也. 陇西河关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59年)置.属金城郡.东汉改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曰:"河关,积石 ... 解读杜牧《山行》:一首名气稍逊七言的六言《山行》,留下一个千年之谜,谁能来解? 说起杜牧的<山行>,相信大家都会想起这首熟悉的七言绝句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实还有一首六言诗<山行>, ... 李商隐最通俗的一首诗,让人一看就懂,却仍给读者留下一个千年难解之谜! 李商隐最通俗的一首诗,让人一看就懂,却仍给读者留下难解之谜!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到底是寄谁的?妻子还是友人? 引言 当历史的车轮驰入盛世大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光耀星空的著名诗人:诸如&q ... 追迹攻略 | 甘肃临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一览 临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齐家文化等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因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彩陶王 ... 透视二千年前汉代宫廷《列女仁智图》|军谊诗书画院 绢本,墨笔淡着色,纵25.8cm,横417.8cm <列女仁智图>无款,传东晋顾恺之作,此为南宋人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汉成帝沉湎于酒色,宠信赵飞燕姐妹,朝政大权旁落于外戚手中,危及刘氏 ... 甘肃临夏:十里不同天,一日赏四季 甘肃省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受积石山.太子山山系影响,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倾斜盆地状.境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具有大陆性.季风和山地气候特点,气候地域性差异悬殊.境内海拔以永 ... 檀道庙(一):黄河拐弯处,坎坎伐檀声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 ... 大河雄峰——甘肃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03期 作者: 范晓 标签: 中国地质公园名录 景泰县 石林 地质地理 甘肃景泰龙湾村的黄河岸边,这些巍然耸立的峰林颇具一种震人魂魄的气势.虽然是土林, ... “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曾几何时,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有"cui"改读成了"shua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由"xiá",改成了"xié". ... 乐山大佛重大发现!胸口处发现一密室,出土之物揭开千年谜团 赤芍开了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 一说起四川,就不由得让人想起李白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蜀地崇山峻岭,河流众多,导致古时交通多有不便,与外界隔绝, ...